分享

普鲁士的军事改革,一曲振兴德意志民族的宏伟大合唱

 昵称OI3mu8Zs 2021-10-02

作者:正二位都承旨

普鲁士在耶拿战役的惨败以及《提尔西特和约》的签订,使德意志民族陷入了史无前例的低潮期。一方面,普鲁士在波兰的全部领土和易北河左岸的领土被法国强行剥夺,两者前后被组成了华沙大公国和威斯特伐利亚王国;另一方面,普鲁士军队从14万人裁减至4.2万人,而且还需要随时准备充当法奥战争的炮灰。在一系列严苛的条件下,普鲁士国土支离破碎、民不聊生,人口锐减至450万。即便如此,普鲁士还要向法国赔偿1.545亿法郎和支付15万驻扎在普鲁士境内的法军军费。

文章图片1

耶拿战役中正在检阅法军的拿破仑

文章图片2

法兰西第一帝国疆域

拿破仑对德意志的统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残酷的,因为法兰西民族侵占了德意志民族的土地和尊严,极大伤害了德意志人民的感情,促使他们不断奋起反抗。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随之兴起,吹响了德意志民族振兴的最强音,那便是由沙恩霍斯特主导的军事改革运动。

兴起于19世纪初期的普鲁士军事改革运动,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它相配合的还有其他领域的改革,例如洪堡领导的普鲁士教育改革等。但是,沙恩霍斯特主导的军事改革比较彻底,而且取得成效也非常显著,所以承旨主要介绍他的军事改革。

文章图片3

格尔哈德·约翰·达维德·冯·沙恩霍斯特

沙恩霍斯特,本名为格尔哈德·约翰·达维德·冯·沙恩霍斯特(Gerhard Johan David von Scharnhorst),出生于下萨克森博尔登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的沙恩霍斯特曾师从军事理论家邵姆堡伯爵学习,1777年在桑堡-利珀军校毕业后,随即来到汉诺威军队服役,并参加了第一次反法联盟战争。沙恩霍斯特是一个头脑灵活且眼界开阔的年轻人,早年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致使他认识到人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那份爱国情怀可不是满身铜臭味的雇佣军所能比拟的。通过反法战争的观察,他越来越坚信,唯有彻底改革德意志各邦国的军事体制,给民众普及军事教育,才能战胜坐在巴黎皇位上的矮个子。

文章图片4

腓特烈·威廉三世

1797年,沙恩霍斯特发表了著名文章《论革命战争中法军取胜的一般原因》,在国内引起热烈反响。1801年,沙恩霍斯特进入普鲁士军队服役,被授予中将军衔,担任柏林军事学院的院长。1807年,沙恩霍斯特晋升为少将,担任军事改组委员会主席,负责整顿普鲁士军队,清除懦弱无能者。由于沙恩霍斯特的优秀成绩,得到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垂青,于1808年顺利担任国王侍卫长官和军务局长,正式拉开了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序幕。

一、废除雇佣兵制度,实习义务兵役制

关于普鲁士军队在耶拿战役里古板孱弱的现象,沙恩霍斯特深有体会,早在1802年他就发起了名为“军事协会”的组织,创立《军事手册》期刊,将众多年轻将领聚集到一起,研究和批判普鲁士的军事问题,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在相互交流中,沙恩霍斯特确立了军事改革的总方向,即全面学习法国军队的长处,重构军事框架,让服役成为公民的荣誉和责任,而非令人憎恨的行为

自1733年起,约半数以上的普鲁士士兵均是从欧洲各地及德意志各邦招募而来,这些临时招募的雇佣军本来作战意志就薄弱,军队结构自然而然就变得十分涣散,在纪律严明的法军面前才会一触即溃,已经不适合19世纪的欧洲战场需要了。对此,沙恩霍斯特提出,废除雇佣兵制度,不允许接收外国人入伍,同时取消联队经理制度,并颁布新的《军事法》。

文章图片5

普鲁士军队

文章图片6

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各邦国

新《军事法》规定,废其旧版法则的一切特权和内容,凡年满17-24周岁的青年男性,入伍前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向往的兵种(步兵+骑兵+炮兵),充分发挥自身的兴趣及特长。对于寡妇的儿子、家庭唯一经济支柱、现任低级教士或官吏等,则免除兵役。此外,缩短士兵的服役期限,从原来的20年减至1、2年甚至更短。沙恩霍斯特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在于法国正密切监视普鲁士陆军的一举一动,长期且大规模的军事训练势必会引起巴黎方面的怀疑和警惕。通过不断地短期速成训练,每个连队每月允许3-6名士兵放假,新补充进队伍的青年继续接受训练,循环往复,在若干年后,一支11万至15万的军队就诞生了。

其次,沙恩霍斯特宣布放弃单一刻板的正规军制,建立起国民警备队,借此提高普鲁士的战斗能力。根据1813年3月17日发布的《后备军条例》,普鲁士组建起三种类型的后备军。第一后备军由26-32岁的青壮年男性、适龄却没有入伍、退伍军人组成,职责是战争期间充当正面力量;第二后备军由40岁以下的中年男性组成,职责是负责担任战争警备任务和给正规军提供支援;第三后备军属于地方武装民兵,由17-50岁里剩余的的适龄男性组成,任务是保护战时交通枢纽和补给线,必要时可以作为援军打击敌人。与此同时,沙恩霍斯特还借助“民族复兴”旗帜,号召有志青年积极投身疆场,组建起“志愿军团”,极大鼓舞了德意志民众的爱国热情。

二、取消贵族垄断特权,唯才选拔军官

中国有句古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充分凸显军事将领的重要地位。很显然,沙恩霍斯特也深谙此道理。普鲁士是以武力定国的国家,尚武精神的氛围十分浓烈。然而,自1789年腓特烈大帝逝世后,普鲁士军官队伍中,贵族出身居然占到了90%,没有一个来自普通家庭。这就导致一种状况出现,那便是一群军事文盲指挥打仗,行军布阵完全根据个人喜恶决定。如果胜利自然最好,倘若遭遇挫折,部分军官是最先逃跑的人,对军队士气造成严重打击。

文章图片7

普鲁士军官和步兵

为此,沙恩霍斯特在指导军事改组委员会工作期间,下大力气惩处了一批在1806-1807年间作战怯弱投降者,分别处以死刑、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而且,他还严格淘汰军队里考核不通过者,勒令岁数过高的将兵退役。沙恩霍斯特的意思很明确,只有真材实料的人才有资格当军官。正如他在1808年8月6日颁布的《军事条例》里所言:“从现在起,只有那些在和平时期饱腹经纶且受过教育、在战场上表现出类拔萃并能够掌控全局的人,才有权利得到军官的位置。因此,全民族里凡具备上述特点的人,均有权要求获得军队最高荣誉职位。军队完全废除一切迄今为止实行的等级特权,而且每个人均拥有同等的责任和义务,不得以出身论英雄。”据郑寅达先生在《德国史》的统计,直至解放战争前夕,普鲁士军队里任职的143名军官被裁掉了141名,贵族成分下降约54%,普通家庭出身的军官比例涨幅约46%,由优秀军事人才和参谋人才组成的军官队伍逐渐庞大,成为日后普鲁士崛起的中坚力量。

三、推行新式管理制度

普鲁士军队的军规是异常严苛的,其中包含有鞭刑、死刑、吊刑、坐刑等惩罚,受刑士兵的结局通常很痛苦,会烙下生理与精神双重层面的阴影,而这也恰恰是后来德意志民众恐惧参军的原因之一。腓特烈大帝就是一位十分严苛的将领,他要求每一位普鲁士士兵必须把步枪、佩刀、水壶及军服上的纽扣擦得锃亮,稍微出现差错,军棍就会招呼到脸上。在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时,他曾打算夜间调整作战部署,于是下令军队不准在营区内点蜡烛。谁知道巡视军营过程中,他发现有一处帐篷透出了烛光,恼羞成怒的腓特烈大帝掀开帐篷,对跪在地上名叫齐藤的上尉大肆责骂。上尉恳求大帝宽恕自己的罪过,因为太想念自己的妻儿,所以才会忍不住点灯写信。腓特烈听后降低了语气,冷眼地说道:“你坐下来,请在信里添加一句话:我明天将在绞刑架上死去。”说完他转身离开了帐篷。翌日,齐藤上尉果然被吊死在绞刑架上。此事一度在军队里疯传,有士兵还私底下称呼腓特烈大帝是“无情的疯子”。

文章图片8

腓特烈大帝

文章图片9

前进中的普鲁士军队

沙恩霍斯特在1808年的《军事条列》里专门废除了鞭刑和穿列笞刑,目的是保障士兵们“脊背的自由”,重新树立起军队的正面形象。同时,沙恩霍斯特强调要注重“更新战士的精神”,不再以农奴式的训练来教导士兵如何遵守纪律和作战,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人、军队、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此外,沙恩霍斯特有感普鲁士军队长期沿用的线式战法过于老旧,无法充分发挥机动性,便以法军为榜样,将军队拆成混合旅,配备各式武器装备,将散兵战术和步骑协作融入到日常训练中去,提高了普鲁士军队的作战实力。

线式战术

线式战术是17世纪至18世纪期间部分欧洲国家的军队对采用的作战方法。在正式作战前,军队会沿正面均匀排开2-3线,各线间隔约50-200步,每条线分为3-6列。步兵居中,骑兵为于两翼,炮兵设置在各线之间。当开战后,步兵在军乐手的节奏下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进,炮兵负责提供火力援助,骑兵负责守护步兵两翼的安全和充当迂回力量。接敌时,一线的步兵同时举枪听令射击,完毕后二线衔接火力,以此类推。

值得一提的是,沙恩霍斯特军事改革运动最大的贡献,是发展出总参谋部作战体制,众多将领在开战前会一起讨论并草拟出相对合理的作战方案,即便遭遇突发情况也能够集思广益寻找解决方法,避免了军队混乱的情况出现,为人类社会的军事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方向,这一参谋体制直至今日依旧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设置。

文章图片10

撤退中的拿破仑和法军

文章图片11

1814年4月6日,拿破仑宣布退位

19世纪初的普鲁士军事改革,使普鲁士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改革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缓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强国之路。1812年,伴随着拿破仑远征大军的惨败,克劳塞维茨、斯泰因、沙恩霍斯特等人在俄军控制地区组建起临时政府,筹建一支2万人的地方武装力量和支援狙击部队。1813年3月16日,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正式对法国宣战,并发表了浩气长存的《告我人民》号召书,呼吁全普鲁士的民众不分等级,不怕牺牲,协同合作,为解放祖国而战。在空前的爱国浪潮和反法形势的推动下,德意志各地民众纷纷踊跃参军,组建起一支28万人的军队。这支凝聚了普鲁士军事改革成就的强军,相继在春季战役、德累斯顿争夺战、莱比锡战役取得辉煌的战绩。最终,拿破仑于1814年4月6日退位,并被流放到厄尔巴海岛,德意志民族迎来了久违的朝阳。

【参考文献】

1.《德国史》

2.《剑桥插图德国史》

3.《普鲁士的精神和文化》

P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尊重版权,感激不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