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拥有“边界意识”的人生到底有多爽?

 昭德心理官方 2021-10-03

提到边界意识,大多数人会有一种“在哪里听过,但又说不清楚这是啥”的感觉。

边界意识这个概念早已被提出多年,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讲:“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这就是对恋爱期间如何保持边界感的描述。

身体上的边界很好辨认,只要有基本的智力,每个人都能分辨自己和他人的区别。但相比起来,精神边界却要模糊的多。

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和近几十年的集体主义教育熏陶,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人缺乏边界意识。

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很多社会新闻,其实根源都是事件中某一方或者双方边界意识的淡漠。

缺乏边界意识,会带来什么后果

曾有一则新闻,一名男子在高铁上吃泡面时,车厢内有位女乘客对其怒斥。这一场景被人拍成视频上传网络后引起热议。视频中,女子大声斥责该男子,称高铁上有规定不能吃泡面,且情绪激动、言辞激烈,并称其“有公德心吗”“没素质”。

事后该女子回应,因孩子不习惯泡面气味,她也曾跟男子沟通过,但对方不听,这才发泄不满。

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高铁、动车上一般不出售泡面,但没有高铁、动车上不能食用方便面的规定。

(在高铁上吃泡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和常规列车不同,高铁、动车为密封车厢,通风无法通过开窗进行。

气味比较浓烈的方便面会在车内停留较长时间。乘客尽量避免食用气味较重的食品、饮品是素质问题。

但在没有明文禁止的情况下,车上不吃泡面属于“倡导”范围。

因为无法接受气味而对食用者进行人身攻击,阻挠他人进餐,是超出了个人权利边界的。

且不论这位女士的行为打扰到了更多乘客的出行。为了行使自己的个人权利而侵害他人的个人权利,并不值得认同。

(网友根据这个新闻做的表情包。图片来源于网络)

类似的新闻还有很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强行要求他人让座的,也是没有分清个人权利的边界,以侵害他人边界的形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上海之前就有新闻,一名男子由于不愿让座,被两名女子批评甚至辱骂,还将视频发到网上。

在当事人澄清后,舆论也没有一边倒的批评这名拒绝让座的男子。

让座本身只是一种社会美德,但在支付等额车票后,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应然的出让自己的座位。

随着青年群体话语权的壮大,上下班时段,上班族“不让座”的情况也逐渐在各地广泛出现。

毕竟面对一群生活压力小于自己,也许身体素质还强于自己的“大爷”、“大妈”们,终日奔波的职场人士们好像并没有理由单因为年龄就放弃难得的休憩时刻。

(新闻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民在行使个人权利时要有清晰的边界意识,不能因为自己要行使个人权利,就对其他人的个人权利造成侵害,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公共秩序。

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这是每一名公民得以正常工作生活的基本条件。

如果个人的合法权利可以被其他人肆意侵犯而得不到救济,社会将无法有序运转,公民也没有幸福可言。西方有民谚:“你可以唱歌,但不能在午夜破坏我的美梦”。

意思是说,无论何种权利,其得以行使的前提条件是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不侵害公共利益,不违背公序良俗。

一旦超越了这个边界,权利就不再为权利,行为也就不再受到保护。这也是曾经被作为“美德”的很多行为,如今也不再是普适的道理的原因。

回顾上述事件,乍一看,吃泡面的男乘客好像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遭到他人斥责是咎由自取。

实则不然。

(现在的高铁餐也不错。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高铁属于封闭性的公共空间,但与禁止食用刺激性食品的地铁不同,即高铁运营方虽然不建议食用刺激性食品,但并未作出禁止性规定。

因此,尽管食用泡面、榴莲、麻辣烫等食物可能会产生刺激性味道,让他人感到不适,但在高铁上是否食用该类食品,依然取决于个人意愿,他人无权干涉乃至斥责。

这也是此事件披露后,很多网友并未一边倒地批评食用泡面的男子,反而认为女乘客不该高声喧哗的原因之一。

爱人之间如何尊重隐私边界

公共空间中不尊重个人权利,缺乏边界意识的案例很多,私人场景下更不会少。

家庭、学校甚至恋人间都有大量因为缺乏边界意识而有意无意侵害对方权利的情况。

当下随着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个人边界后,更多人开始重视起自己的个人边界。

我们在感情中很多表现都可以归纳为边界意识淡薄,最为致命的就是两个人活成了一个人,没有私人秘密也不能有私人空间。

用稍微文学化的描述,就是“我的世界都是你,所以你的世界也只能有一个我。”

当两个人处于恋爱关系中,双方都会处于愉悦的身心交融状态,处于对对方进一步了解的需求,很多人会试图掌握对方更多的私人信息,像是密码互换,社交网络账号,甚至是详细的出行动态。

(查手机大全,《新相亲大会》截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是无视个人边界,不仅逾越了界限,也有意无意的把对方当作自己的附属品和个人意识的延伸。

只要稍有个人尊严的人,都会对这种行为感到不悦,只不过大多数人会因为观念和礼貌问题,不会正面拒绝对方的要求。

这种像坐牢一样的感觉带来的不满始终会积累,最终都会以某种形式爆发出来,而一方直到矛盾表面化,也会感到错愕:很多人还会疑惑,“为何我对ta毫无保留,ta却对我越来越有戒备心?”

(边界感很有必要。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现象,追根究底,除了社会环境塑造,最大的先天因素就是家庭。没错,就是最近几年经常被提及的“原生家庭”。

有些人自幼就缺乏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在脱离家庭之前,甚至连一张自己的床都没有,遑论私人空间这种“奢侈品”。

当他们成年后,也会自然地认为亲密关系中并不需要任何个人的余地。甚至对他们来说,个人空间是一种令人感到不安的存在。

“爱,需要赤诚相见,不能有任何秘密”,这种情况男女生都有,但多见于女生。

家庭中,父母在大多数场景下拥有阅历、财富和体力上的压倒性优势,在家庭地位中,自然也是父母有绝对的话语权。

再加上父母也负有引导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的选择进行干涉也是常有的事。

如此力量对比下,各种外人听来滑稽甚至可怕的故事就这样上演了。

父母皆祸害?意识缺失带来的恶果

2015年,英国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案件,一名母亲为了“治疗”自己儿子的同性恋取向,竟然强行和他发生了关系。

类似的新闻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为扭转子女的取向,家人不惜采取暴力,让外人来强奸自己的子女,因此致残致死的悲剧也接连上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内也有不少认为“过敏只要多吃几次就能适应”,让子女或者孙辈食用、接触过敏原,引发强烈过敏反应致死的惨剧。比起无知,驱动这些行为发生的根本动力,依然是对子孙辈个人权利的漠视。

时代早已前进,意识却还停留在过去,脱节自然会带来悲剧。

在农业社会,个人边界是一种很罕见的东西,由于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需求,村落的每户人家都会紧密的联系起来。到今天,村落中家家户户敞开的大门依然表明,农家并不介意外人随意进出。

边界意识该如何建立?

但现在大多数人已不再依靠土地生活,更是早已从农业生产的环境里脱离出来。农业时代的习惯却依旧在很多人身上无意识的续存着。

如何构建自我的边界意识和告知他人对自我边界的尊重呢?

我们需要分几步来做:

首先要确认好自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有边界意识当然是好事,扩散太广,就会变得像高铁上那位斥责别人不该吃泡面的女士一样。

同时边界也是有弹性的,双方的关系也决定了你的边界在哪里。我们对待陌生人和家人朋友,态度当然会有不同。

如果有不熟悉或不喜欢的人,每天打招呼,道早晚安,你大概率会感到不愉快或感到尴尬和一点恐惧,这都是很正常反应。

如果这些行为不再出现,你会更舒服的话,那大可以委婉或直接的方式告知对方你并不需要这种关心。

在发出明确的信号后,对方也会意识到自己不应该继续前进。这样才不会把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距离就是适可而止。图片来源于网络)

情侣也不例外,只要是独立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理距离和空间,它们掌控着我们和他人的距离。这一距离,即使是亲密爱人,也不能随便闯入。

打个比方,就像歌手伍佰演唱的歌曲《挪威的森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块秘密丛林,这是只属于自己的保留地,可以请对方参观,但不能允许占有,随意闯入当然也是不可以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他人如此要求的同时,自己也要做到这点,不去窥探,挖掘他人的隐私秘密。

一些人在有边界意识的同时却无视了他人的边界,只有形成了明确的边界意识,你才能守住自己的边界和利益,也能尊重别人的边界和利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刺猬不能拥抱对方,但可以保持最佳距离取暖。图片来源于网络)

取暖刺猬的故事就非常形象:冬天聚在一起取暖的刺猬们,一方面需要挤在一起御寒,又要顾忌对方身上的尖刺防止扎伤自己。

这个最佳距离,其实就是所谓边界。只有维持好这一距离,才能平衡兼顾不受伤和温暖。

参考文献:

[1]艾瑞克·弗洛姆:《爱的艺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11-01

[2]徐大维.(2020).中国家庭里,没有边界感. 视野(23),16-19. doi:CNKI:SUN:SYTY.0.2020-23-008.

[3]严文华.(2019).把无形的人际边界有形化. 大众心理学(02),9. doi:CNKI:SUN:DZXI.0.2019-02-006.

作者: 王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