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迷雾中的《道德经》(连载)

 一叶一清香 2021-10-03

对道、德、仁、义、礼的诠释

第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译文引自出版的“经典”)

智者的这篇文章,分别对德、仁、义、礼进行了诠释,强调“礼”是社会动荡的罪魁祸首,提醒人们不要太看重“礼尚往来”。

有美好品德的人,不把德天天挂在嘴上,也是有德的;品行不端的人,满嘴的仁义道德,是因为他们本身就缺德。有品德的人顺应社会规律,不会逆天而行;缺德的人为所欲为,违背天理良心只会办坏事。高尚的善良——仁,是面对所有的人;美好的忠诚——义,是对个别人。“礼尚往来”,礼一旦得不到对方的“回应”,就容易被“随手扔掉”。因此,在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中,道当仁不让,排首位;德稍逊,排第二;仁紧随其后,排第三;义次之,排第四;礼最后。“礼”这种东西,最不讲诚信,“礼尚往来”,在很多人眼中一文不值,所以,它才是社会动乱的罪魁祸首。

对前面讲的有清醒的认识,是精神的升华,也是大智慧的开始。所以,有道德的人,对人对事都厚道,不浅薄;办实事,不以道德家自居。也就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必须得有清醒的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