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夜思 平行篇

 质量管理之行 2021-10-04

静夜思 平行篇 

一梦家乡入画中

岁知风雨善时空

贵人指路方识影

奔跑如来献曾经

李白先生

独步聆听

唐朝仙境

笔墨明星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窗外寒飞雪

冬来好时节

又年临芳近

梅花请玉蝶

他乡异客

落笔星河

一滴犹闪

勤道思哲

文涛涌动今如海

千古传来驶梦怀

明题论道真如道

可许人间纵人才

创作于阳历2020年10月11日16:05

蓝色字体为李白的作品,黑色字体为长云天上的作品。

词:李白 + 长云天上

曲:圣莲心照

天涯海角共明月,举头望月思故乡。他乡异客,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唯有明月相伴,还是那么熟悉,触景生情,更添乡愁。

明月映地疑寒霜,窗外飞雪飘玉蝶。又是一年临芳近,梅花迎春好时节。

时空变幻,一梦回到了千年前的唐朝,相邀诗仙李白独步聆听,犹如贵人指路,文涛涌动,仿佛将李白才思和情怀带到了现在,如同千古传来的梦怀。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与李白平行,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平行篇,师古益今,再焕新机!

平行篇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新形式,托古承今,再焕新机。

古今多少名篇名句,流传千年惠泽后人,陶冶情操丰富精神。只有千古绝句,哪有当今诗词?工笔今愿,寻诗如梦。

如果李白来到现在,还会写出怎样的诗歌?喧尘浮躁,能否平心静气?

无虑无顾,飘然物外,如此心安。与天地浑然一起,心无一物,情系万千,天趣犹得。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集语·劝学》: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为什么是诵诗?为什么是读书?诵和读有何区别?不管是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身心投入,找到感觉,产生共鸣,这才是重点。就好像是在和作者交流,就好像是在亲身体会。格物致知,如何格物?天人合一的那种感觉才能格物,就像万物一体,才能感知万物。

《诗·大雅》诵言如醉。

《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敎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前汉·艺文志》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晋书·阮瞻传》讽诵遗言,不若亲承音旨。

崔灵恩云:用风感物,则谓之讽。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篇》

倍同背。謂不開讀也。誦則非直背文。又爲吟詠以聲節之。周禮經注析言之。諷誦是二。許統言之,諷誦是一也。(讽,诵也。——东汉·许慎《说文》)。

以下内容来源于网络:

孔子学鼓的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

     吟诵的起源很早,从周朝就开始了。在《周礼·春官》的《宗伯》篇里有这样的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国子”,就是贵族士大夫的子弟。古代士大夫子弟到了入学的年龄,就要跟着他们的老师“大司乐”学习“乐语”。

什么是“乐语”呢?就是可以配合着音乐来歌唱的语言,也就是诗,因为《诗经》的三百篇本来都是可以吟诵的。古代小孩子一入学就开始学诗,这种教育办法有一定的道理。这也正是为什么我近些年一再提倡,想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里开设一个“古诗唱游”科目的原因。

古人怎样教小孩子学诗呢?主要有“兴、道、讽、诵、言、语”六种训练。对于这六个字,注《周礼》的郑玄有一个解释,他说:“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语。”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释。

 “兴”——兴发感动

第一个是“兴”。这里这个“兴”字应该读作平声,因为它是个动词;而“赋、比、兴”的“兴”是个名词,读作仄声。在前几章我们已经讲过“赋、比、兴”,我说由心及物是比,由物及心是兴,即心即物是赋。而现在《周礼》中所说的这个“兴”,是古人诗歌教学训练的第一个项目,它强调的是诗之本质中的那种感发兴起的作用,而不是和“比”与“赋”的区别。孔子说“诗可以兴"(《论语·阳货》),那是说在读诗的时候能够引起你产生一种兴发感动。因此,古人教诗首先注重的就是培养学生这种善于兴发感动的能力。刘勰《文心雕龙》的《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自然界花开花落,人世间悲欢离合,每个人的内心和外物都有感应,而当你有了这种兴发感动的时候,就会“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用诗歌来表现你的兴发感动,这就是诗歌的“兴”。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是有诗的。辛弃疾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鹧鸪天·博山寺作》)他说每一棵松树每一棵竹子都是我的好朋友,山上每一声鸟叫每一朵花开,都和我的心灵是相通的。这是心与物的交流,如果没有这种交流,如果你对大自然的鸟啼花落、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完全无动于衷,如果你整天沉溺于现实的物欲之中,那么你的心就死了。所以我常常说:诗,是可以使人心不死的。

道”——道读曰导

    “兴”之后是“道”。郑玄说:“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

    这个“道”,读作“导”。就是由老帅引导你,告诉你怎样去读一首诗,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体会诗中的兴发感动。“剀”有规劝或讽喻的意思,“言古以剀今”是说,我们读的虽然是古诗,但要能够结合现代的事情。也就是说,要能够使古人的诗意为今人所用。

    当你读古诗的时候,你自己个人的悲欢喜乐,也同样能够被它所引发。所以这个“道”是要让学生知道,读古诗不是只感慨古人的事情,你的兴发感动要有一个对你当前现实的指向。

    杜甫的诗歌里有一组诗叫作《秋兴八首》。秋兴者,是作者由秋天的景色所引起的兴发感动。杜甫晚年漂泊在四川,但是他一心想要回到自己的国都长安。他曾写诗说: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而且他真的已经准备乘船顺江而下,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滞留在夔州。他就是在夔州写了这一组八首的诗。在《秋兴八首》的第二首中有这样两句: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杜甫说:我站在夔州的白帝城楼,又一次目送黄昏的落日,太阳落下之后月亮和星星出来了,而每到星星出来的时候,我都循着天上北斗所指的方向遥望国都长安,我虽然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回到长安,但是我的心永远怀念着长安。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与杜甫已经相距一千多年。可是当我讲到“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这两句的时候,我总是激动得流下泪来。因为我也像杜甫一样,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回到我的故乡北京。当然我比杜甫幸运,终于在有生之年回来了。所以我曾经写过一首诗说:

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

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

杜少陵的诗能够引起我如此强烈的感动,这就是一种“兴”的作用,是我由古人的诗而联想到自己今天的感情和今天的处境,因而产生了新的感动和感发,这就是“言古以剀今”啊!我们且不要管郑玄的那些政治和教化的说教,我们只看,一首真正的好诗在千百年之后仍然能感动它的读者,这正是诗中那种感发的生命在起作用。

讽”和“诵”

对于“讽”和“诵”,郑玄注解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古书用字常有“假借”的方法。这个“倍”字,其实就是“背书”的“背”。学诗光是背还不算,还要“诵”。就是说,要有一个声调,有一个节拍,要“以声节之”。而这个“诵”,就是我们本章要讲的“吟诵”。

前几天有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他对诗歌诵读很有兴趣。但他所说的诵读不是我们要讲的吟诵,而是朗诵。是像表演话剧一样,在舞台上用铿锵的声调加上表情和手势来大声朗诵。这当然也不错,也有它的效果,而且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古诗吟诵的传统不熟悉,所以这样子的朗读更容易使一般听众接受。但是我要说,中国诗歌传统的吟诵不是现代的朗诵。如果只是朗诵的话,你就是把杜甫全集都朗诵一遍,也不会作诗。但如果你学会了吟诵的声调,杜甫所有的诗不但会背而且会吟诵,那么你肯定就会作诗了。因为在你吟诵的时候,你自然就逐渐掌握了诗的声调和诗的节奏。关于诗的声调和节奏,我在后边还要提到,现在我们先接着看“兴、道、讽、诵”之后的“言”和“语”。

言”和“语”

“言”和“语”也是古代诗歌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科目,就是学习用诗句来问答。不过,“言”和“语”之间也还有一些区别。郑玄注解说:“发端曰言,答述曰语。”

就是说,两个人谈话的时候,第一个说话的人所说的话就叫“言”,回答他的那个人答述的话就叫做“语”。有人说这个“语”字应该读作“欲”(yù),但是我们也不妨从俗,仍然读作“雨”(yǔ)。如果你既具备了良好的感发和联想的能力,又学会了诗歌的背诵和吟唱,那么你在与人交往和应对的时候,就可以用诗歌跟人家对话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