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后散谈|《篆刻家的故事》

 石安说 2021-10-05

《篆刻家的故事》是一本薄薄的小书。由上海书店出版社于1993年10月第一版出版。作者是吴颐人、杨苍舒,该书尺寸为正度32开本(13*18.5cm),共274页。

图:《篆刻家的故事》封面

吴颐人先生是当代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书、画、印俱精绝,又低调不华,令人敬佩,其所著《篆刻学》是国内最受欢迎的篆刻入门教程之一。

图:《篆刻家的故事》扉页

本书序言由已故医者、书家洪丕谟先生所撰,他在序文中言:“故事轶事,大多属于知名人物的懿行一类,读之有启发智慧,激励学业的作用......以故事来感动人,催人奋发,当属身教无疑。”“全书所收古今六十位印人,都以故事流传,事迹动作作为入选的标准,而并非以名声大小来作为取舍的尺度。”可以概括此书文风及行文准则。

图:《篆刻家的故事》序言

全书收录的60余位印人(实数61位),自明代文彭、何震始,至当代曾绍杰、王北岳,涵盖了文人篆刻印史中众多青史留名的印家,涵盖了最主要的流派印人——明清印人和近代印人各一半数。所选素材,或史实著述,或典籍记载,或轶闻传说,足见作者用心。

图:《篆刻家的故事》目录

此书最大特点是内容有趣可读性强,因为其以故事描述为行文方式,又注重细节描写,并且因两作者分别在印学和写作方面的高超能力,使得本书虽然谈的是相对小众的印家往事,但语言却通俗易懂,故事又生动有趣,使得我们读来既轻松有趣,又仿佛得以情景再现——一个个鲜活的古今印家如电影镜头般栩栩如生地从眼前走过,通过一个个描写生动的故事,呈现出他们富有个性的人物特征、性格养成、从艺心路、为人处事、艺术态度等等,构成一个个丰富而富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

图:《篆刻家的故事》内页

纵观全书,不少人物描述视角独特,虽然其中不乏臆想的成分,但在行文逻辑上对印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和印风渊源提供更加清晰的脉络梳理,而这些素材内容往往在常规的印史书籍上难见体系和全貌(虽有,但多是散见的,蜻蜓点水式的描述)。

图:《篆刻家的故事》内页

从这个角度而言,本书是一本有趣的并且有助于从另一侧面认知古今印家的补充读物——比如戚继光在何震印名扬天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另一伯乐汪道昆“谼中司马”的来由,又如文武双全的苏宣如何因缘际会成为文彭篆刻弟子的经过,以及浙派大家蒋仁如何将“安心贫困”进行到底的令人敬惜的故事、布衣名士邓石如终其一生游历天下及诸多人生殊遇的经历......

图:《篆刻家的故事》内页

在该书中,还有一个不错的做法,就是选择印家时不惟名人论,本书中除了印史上享有大名的诸多印家故事以外,也收录了一些相对不出名,但却同样有趣闻轶事留传于世的“非著名印家”。

图:《篆刻家的故事》内页

比如被写入《聊斋》的清初印人张在辛、有印学著述传世的印人陈练、以及黎二樵、黄少牧、王献唐、邹梦禅、谢梅奴等等,“唯其如此,才是这本填补空白的著作,得以获得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序言作者洪丕漠先生如是说。

图:《篆刻家的故事》内页

在我看来,两位作者饶有趣味的故事叙述和对印史稔熟于胸行文举重若轻的能力,都使得本书令人读之有味,对于古今印人印家尤其是文人篆刻家的经历和艺术背景了解有兴趣的朋友来说,不失为一本开味小菜、值得时时翻看的小书。

图:《篆刻家的故事》内页

我平时喜欢读此类印人故事的图书,也买过不少此类书籍,比如周亮工、汪启淑所著《赖古堂印人传/飞鸿堂印人传》(合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印人传合集》(汇集周亮工、汪启淑、叶为铭、冯承辉等著印人传的合集本)、王家葵所著《近代印坛点将录》、刘江所著《印人轶事》、蒋频所著《印人逸事》、西泠印社出版的《西泠往事》、管继平《梅花知己》等等,而在郑逸梅、梅墨生、唐吟方等的著述中,虽多有提及印人往事,终非专著。而就趣味性和浅显读物角度而言,则这本《篆刻家的故事》是其中最可称道者。

图:《篆刻家的故事》内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喜欢原版中的配图,文章配图是由沪上画家吴七一先生所绘,我以为甚是精彩。在我的印章撰文中,有时也会引用此书中的配图以为文章可读性锦上添花之用,比如文彭巧遇青田灯光冻石图、女印人韩约素治印图等等。

图:《篆刻家的故事》内页配图

《篆刻家的故事》这本书后来在2013年重版发行,不过书名改成了《古今印人六十家故事》,主体内容是一样的,只是在书的后半部分增加了书中所涉印人的对应作品展示——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欣赏并直观理解书中所述印人的印风特点和代表作品风貌,是值得称许的做法。

图:《古今印人六十家故事》封面

图:《古今印人六十家故事》内页

但同时再版时又去掉了原有的文中配图,以及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每篇文章后面装饰配图(本书为装饰配图采用的是印章,其实在当时也是很不错的点子)。我个人以为,原版文章配图挺不错的,同样能增加文章可读性,去掉了稍感可惜。编者或有其道理,编排取舍与得失之间,感受因人而异。

图:《古今印人六十家故事》目录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