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公办教师会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

 轶工坊 2021-10-05

前段时间,相关部门公开表示:迄今为止,全国各地落实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承诺,正式建立教师工资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和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不少人就此认为,公办中小学教师已经和公务员一样,享受同等的待遇;甚至有人直言:公办教师就是公务员。

说“公办教师就是公务员”,肯定不准确,公务员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他们拥有行政编制;公办教师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编制是事业编制,两者身份不同,区别较大。
可是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人,分不清教师和公务员的区别,在他们看来,教师和公务员都是国家财政供养人员,收入又差不多,应该归为同一个身份类别。而事实上,现在只是地方财政保障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公务员,没有提到其他方面。
那如果教师的身份转为公务员,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首先,教师的待遇会得到更全面的保障
教师待遇不仅包括经济待遇,也包括政治待遇等。虽然全国基本已经实现公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目标,但只要教师和公务员存在身份上的差别,就难保这种平衡未来不会发生变化。
再者,即便教师的经济待遇一直与公务员相当,教师其他方面的待遇也可能长期弱于公务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双方的编制类型不一样、管理体制不一样、社会地位不一样。
如果公办中小学教师的身份转为公务员,被广为诟病的教师和公务员之间的“待遇差距”就完全失去了体制基础,教师待遇将得到更全面的保障,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其次,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会更高

公务员和公办中小学在职在编教师都是体制内人员,但双方在社会地位上有高有低。或许有人觉得,随着教师工资收入与公务员的逐渐拉平,双方的社会地位会变得相同。我们承认,收入的提升,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不过教师的社会地位要达到公务员那个层级,还为时尚早。
在体制内单位,公务员的社会地位最高,这点没有争议。只有让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才能实现“教师和公务员地位均等”,才会提升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才能让大众对教育工作者更加尊重。如此一来,社会上尊师重教的氛围会更为浓厚,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也会更高。
第三,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会更通畅,教育生态会更健康
为了让教育生态更加健康,很多地区启动了教师交流制度。然而受制于编制类型,公办中小学的教师交流多是“人走编不走”,交流教师在交流学校工作1到3年时间,之后便继续回原单位任教,他们在交流学校很难有归属感,学校管理也因此多了许多麻烦,这导致不少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层对该制度很有看法。
倘若公办中小学教师的身份转变为公务员,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就可以参照不同行政单位之间的公务员交流进行,人走编走,教师交流会更通畅,教育生态会更健康。
教师身份转变为公务员有这么多的好处,未来教师会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答案是:完全有可能。

三年前,中央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到:“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
公务员就是国家公职人员,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就是以公务员锚,确定教师的身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教师会与公务员“平起平坐”。
不过公办中小学终究是事业单位,不是行政机关,在职教师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他们的编制是事业编制,短期内被调整为“行政编制”的可能性极低,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其实,教师能不能成为公务员,无关紧要。从近些年教育行业的改革趋势看,未来,教师的待遇只会越来越好、地位只会越来越高。所以,一线教师不需要有过多担心,专注自己的事业,认真教学、努力提升自身理论水平,才是当下最需要做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