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在新疆的功劳可与左宗棠比肩!对很多人名字却很陌生!

 m彩虹之约h 2021-10-06

边疆问题,历来是一个国家最担心的问题,一则天高皇帝远,将领容易拥兵自重,二则他国虎视眈眈,容易被吞并。这些状况,在满清末期,并不少见。也是我们种花家,必须铭记的一段历史。

但是到了民国时期,又一件大事砸在我们的心头,外蒙独立。

不过,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满清比外蒙更闹腾的新疆,没有步入后尘呢?

究其原因,就不得不提一个被人遗忘的新疆王——杨增新。

杨增新对新疆有个很恰当形象的比喻。他根据新疆的地理形势,把新疆的塔里木盆地比作一口大油锅(他祖籍云南),而占据全国六分之一领土面积的新疆,无疑是最暴躁的一个篝火架子。

一旦新疆大乱,篝火旺盛,很快就会把油锅烧爆炸,油锅里的沸腾红油,将四散溅射出去,全国就危险了。

所以杨增新始终坚持一个道理,新疆不能乱,新疆乱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会遥遥无期。

但很多时候,乱子都是从内部开始的。新疆自左宗棠平叛收复后,最危险的一次,是民国元年。

辛亥革命之前,新疆的最后一位满清巡抚叫袁大化,此人对满清皇室忠心不二,辛亥革命爆发后,袁大化估摸满清皇室抵挡不住,竟然与伊犁将军志锐(光绪珍妃的堂兄)合谋,准备接溥仪来新疆,另起炉灶独立出去。

他们的阴谋如若成功,后果将不堪设想。好在,革命党人付出巨大代价,杀了志锐。

时局变迁。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政府窃取,北洋政府以皇帝的名义,任命袁大化为新疆都督,由于袁大化杀害了很多革命党人,害怕报复,便让他的手下袁鸿佑出任新疆都督。

但是,原为新疆提法使的杨增新,知晓袁鸿佑的为人,新疆如果落在他手上,跟丢了没什么区别。一不做二不休,杨增新买通杀手,干掉袁鸿佑。

就这样,袁大化出走新疆后,杨增新变成了北洋政府在新疆的代言人。

当时的新疆,也并不太平。内有哥老会等势力,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外面的沙俄也紧盯这边,很多事情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影子。

但接管新疆的杨增新,并不畏惧,一方面,他武力抵抗沙俄,摆出一副鱼死网破的架势。另一方面,杨增新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是安抚,而非镇压。

杨增新用他过人的才干,把宗教绑在了他的身上,牛逼到让当地的穆斯林武装,自愿拱卫政府。并且他还学习维吾尔语,真正做到了官民一家亲。

最让人钦佩的,是杨增新在新疆的军政成就。按理来说,杨增新在新疆站稳脚跟后,接来下的一个动作,便是招兵买马,训练一支军队。

毕竟新疆远离中原,只要形成一股新势力,不管谁当政,都能做一个不看人脸色的新疆王。

但在这一刻,杨增新的民族大义显现出来了。他有自己的武装,却在耕种时期,让兵马脱下军装,自给自足。同时,杨增新在新疆始终保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即自身不发展,也抑制其他势力壮大。

别小看杨增新的这种做法,现在看来,是真的高明。他知道,在新疆这个地方,他一个外人随时有可能身首异处,万一哪一天不在了,新疆本地的各方势力,绝对没办法跟中央政府抗衡,只要再派一个新疆都督,新疆就丢不了!

所以,杨增新执政下的新疆,不参与中原争斗,但只要中原换旗帜,他就跟着换。北洋政府当权时,他是北洋政府的人。南京国民政府北伐胜利后,他马上电报承认。乱世之中,杨增新守着新疆,心系中原。

杨增新的最后结局,是被刺杀。说法有好几种,在这里不予过多讨论。但是在他死后,《大公报》却抓住杨增新在新疆的不作为,将凶手誉为志士,'有志之士樊耀南者,集合同志将杨击毙,以为改革新疆之初步’

《大公报》的评论,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要不是杨增新驻守新疆17年,新疆恐怕……

如今,提到新疆,多有赞美左宗棠的。确实,左宗棠抬棺入疆,多么壮阔。而北洋政府的徐树铮,曾收复外蒙,也同样被歌颂。

但是,有多少人记得杨增新?

不是不让大家铭记这两位大人物,可大家能不能也别忘了杨增新,他对新疆的功绩,用'居功至伟’四个字形容,不为过!

作者:

作者:CPlishi,来源:昨夜梦回,在此郑重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