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考试题型及答题方略

 老刘tdrhg 2021-10-06
一、 关于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环境类题目常考题型】【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读者】
1.小说第一段【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环境上: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描写了……景象,渲染……气氛。
(2)情节上:引起下文,为下文…人物的出场或……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3)人物上: 
(4)主题上:与下文……相照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5)读者上: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某段【中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环境上:描写了……景象,渲染……气氛。
(2)人物上:暗示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心情。烘托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暗示了人物……命运。
(3)主题上:揭示了小说……主题
(4)情节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情节,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3.小说结尾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环境上:描写了……景象,渲染……气氛。
(2)人物上:丰富了人物……形象特点。
(3)主题上:深化了小说……主题。
(4)情节上:总结全文,与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5)读者上: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景物描写的手法)
【答题思路】指出手法+简析运用+分析作用
【作用口诀】
环境描写有妙用,营造氛围见背景。   
人物性格它表现,后面行文作铺垫。
主题思想来深化,小说(散文)阅读不用怕。
【描写手法知识点】
(1)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绘形、绘声、绘色、视听结合、声色结合;
(2)手法: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白描、细描 点面结合、对比映衬、简笔勾勒、精笔细描
(3)视角: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高考典题】
1、(2010辽宁卷《洗澡》)
(3)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试题答案】
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2010安徽卷《碑》)1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3.(2007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试题答案】
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4.(2018江苏卷)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14)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
【试题答案】
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5.(2019年全国卷II卷)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试题答案】
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二、 关于情节
【情节类题目常考题型】【情节+人物+主题+读者】
(一)情节梳理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
(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答题思路】
以上四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答题思路】
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
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
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
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二)情节作用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三)情节安排(艺术)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析鉴赏能力,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
【线索的安排】
1、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
2、分析线索的特点:单线结构、双线结构。
A、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B、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
【情节安排的技巧】
1、就全文看:一波三折。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看:首尾呼应。作用: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看:
A、倒叙式。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B、设疑式。作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C、写景式。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4、就结尾看:
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B、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作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D、留白式结局。作用: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其他技巧特点,如误会、巧合、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情节结构安排】
情节运行方式: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设置悬念
(3)埋下伏笔
(4)铺垫照应
(5)摇摆:一波三折。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
(6)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说明情节发生突转,“情理之中”说明前文有伏笔、铺垫、照应。
提问形式主要有:
1、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2、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4、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
【答题思路】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艺术点+体现点。所谓“艺术点”是指艺术技巧或艺术特色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四)情节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探究角度主要有情节安排的合理与否、情节安排的作用、情节安排的艺术等,重点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
常见的提问形式有: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看法。
4、有人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5、小说结尾(或其它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
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
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阐述理由,如“理由:A、……;B、……;C、……”;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
【高考典题】
1. (2010高考广东卷《面 包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参考答案】
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2.(2009年宁夏卷《孕妇和牛》)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 
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观点二:这样写有些做作。 
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3.(2009年四川卷《想象》)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
【参考答案】
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4.(2019年高考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参考答案】
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5. (2020年高考全国1卷《越野滑雪》)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参考答案】
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三、关于人物
鉴赏小说形象
小说的形象,既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人物形象陪衬的事物形象(物象)。鉴赏小说形象是小说考查的重点。
【人物类题目常考题型】【情节+环境+主题+读者】
(一)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是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和感染读者的。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几乎是小说阅读的必考题。
 【设问方式】
1.作品中××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与××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知识储备】
小说中的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对比生活中的原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更具有代表性。
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1. 运用各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描写手法 具体分析
类别 特点、作用












肖像
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可以是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对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眼神的三次描写。

语言
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自欺自慰,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在得知妻子病情加重,财产有可能失去时,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道:“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
动作
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做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


心理
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老人与海》中对桑地亚哥的心理描写,他在和鲨鱼的搏斗中遭受了打击,胜利的信心产生了动摇,甚至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事:“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然而他又坚信:“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些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桑地亚哥绝不放弃每次机会,也绝不向命运低头,即使失败了,同样坦坦荡荡,不失“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借助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表现人物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涵养、教养等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新党,反对一切变革,已经是民国时代了,而他还停留在封建时代。对于祥林嫂,起初只是因为她是寡妇,觉得很不吉利罢了,但还能容忍;后来祥林嫂改嫁回来,他实在无法容忍,因为在他的封建伦理观念里,改嫁是女子最大的罪恶,他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为这种歧视,才彻底地毁灭了祥林嫂想要活下去的希望,她被扫地出门,悲惨而死,还要被骂一句“谬种”。
3.借助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必须从情节入手。
3.借助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必须从情节入手。
4.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现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因为人物的个性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作者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当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来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不但要看他是否有鲜明的“个性”,还要看他是否有广泛的“共性”。而对人物“共性”的分析,就必须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把握。如祥林嫂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农村下层妇女的典型代表。
【提示】前三条侧重对人物个性方面的分析,第四条侧重于共性方面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好是采用两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解题技巧】
多角度突破小说人物形象题
1.分析人物形象题的解题思维方法
(1)把握特点。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2)分析方法。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解决人物形象特征分析或概括不准确的问题
(1)读懂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赞扬还是批判,是肯定还是否定。
(2)抓住文中某处具体的人物言行、细节分析时不能孤立地分析,而应着眼全篇、前后观照,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境来分析。
(3)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贬损。
(4)使用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要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最好能借助原文中的词语。
另外,要具有依据历史时代、社会文化和民族特点去评判人物的思考视角。像概括、分析外国小说中的人物,就不宜照着中国的文化观念和审美习惯进行,而要有西方的文化视角,要站在他们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去评判。
【答题模板】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的答题模式
1.综合表述式。用一个判断句表述:××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分点列举式。××的性格特点:特点一+分析;特点二+分析;特点三+分析。
(二) 分析形象的作用
小说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动植物等艺术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设问方式】
1.小说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描写××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对表现小说主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安排××这个人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知识储备】
小说形象的作用
1.主要人物的作用
小说的人物形象众多,其中置于中心地位,被作者着力塑造的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但不是根本目的,刻画人物的美丑善恶是为反映现实服务的。小说的最终落脚点是借助形象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感受和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即人物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以及带给人们某种启示,是主要人物形象承担的重要任务。简言之,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1)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
(2)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如《祝福》《孔乙己》中的“我”。
(3)推动情节发展或造成情节陡转,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陆谦和富安的出现,就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4)营造氛围,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如《祝福》中的柳妈、四婶等人物共同营造了鲁镇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害人的迷信氛围,揭示了主题。
3.物象的作用
3.物象的作用
(1)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2)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解题技巧】
小说形象作用题的答题思路
首先分清形象主次,然后依据各自的作用,结合文本作答。
回答主要形象的作用时要做到“三考虑”:考虑对情节的作用,考虑对主题的作用,考虑读者的欣赏感受。
回答次要形象的作用时要做到“四考虑”:考虑衬托主要人物,考虑穿针引线组织情节,考虑渲染氛围奠定基础,考虑揭示主题。
回答物象的作用时要做到“四注意”:注意物象的类别和特征,像“太阳”“雪”“竹”“梅”等物象属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环境描写的作用;注意物象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注意物象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紧紧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注意物象在点题方面的作用。
【高考典题】
1.(2016年高考山东卷)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2. (2019年高考江苏卷)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6分)
 【参考答案】
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3. (2016年高考全国2卷)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四、关于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指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要想真正读懂一篇小说,理解其现实意义,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必须能够挖掘小说主题,学会概括主题思想的方法技巧。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来表现主题的,而把握小说主题,也是实现小说的社会教育功能、使读者产生独特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同时,主题的考查,也能够检测出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主题类题目常考题型【情节+环境+人物+读者】
1.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结合全文,简要探究作品蕴含的情感。
3.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
4.请谈一谈作品的现实意义。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解读归纳主题,有以下六把钥匙:
1. 抓时代背景
不要忽略文后注释里写作背景的介绍,更要关注作品中透露出的有关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的信息,并能“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感情取向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认识人物思想性格上所特有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比如鲁迅先生的《祝福》,反映的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女性的悲剧,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不结合时代背景,就不好把握这个主题。
2. 抓小说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小说题目可以交代时代背景,介绍主要人物,概括关键情节,奠定感情基调,直接揭示主题,巧妙设置悬念,有的题目就是小说的线索,有的小说题目具有双关意义。抓住题目,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读懂内涵,挖掘主题。如2012年新课标卷《马裤先生》即主要人物,2012年辽宁卷的《最后的黄豆》即贯穿全文的物线,2010年江苏卷的《溜索》即交代主要情节。
3. 抓情节发展
小说的情节即在作品所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故事的中心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无不体现作者精巧的构思。抓住情节的发展变化,白热化的紧张冲突,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能够整体把握矛盾冲突的实质和人物形象的根本特征,利于进一步开掘主题。如莫泊桑的《项链》,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的情节来让我们看清小人物的虚荣心以及诚实坚韧的品质。
4.抓主要人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分析透彻了,作品的主题也就不言自明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就是一个顽固保守、反对一切变革的人。分析透了这个形象,就不难概括出作者意在揭露奴性心理,批判奴性心理对人的戕害,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5.抓环境描写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特定环境产生特定人物”,林黛玉之所以多愁善感,主要是因为寄人篱下的等级秩序森严的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另外,环境描写对情节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不是因为风雪大,林冲就不会到破庙中躲避,才躲开一劫,有杀掉路虞侯的机会。有时环境还会带有象征或隐喻的性质,起到暗示主题的作用。如《界河》中自由飞翔的鸟儿,就暗示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6.抓创作意图
创作意图是作家试图通过作品表达的一种思想、认识、感情、意念,认识作家的写作意图是理解作品的关键。作家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小说?他想反映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或人生哲理?他想赞美或是抨击什么?他希望这篇小说带给读者怎样的感悟和震撼?结合作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揣摩作家的写作意图,也是我们解读小说的一把钥匙。
另外,把握主题时,一定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认真阅读原文,不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生硬地去主观臆断或盲目拔高主题。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歌颂、赞扬什么。
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表达了什么情感。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本文通过描写……,表达了(赞扬了、鞭挞了、批判了、揭示了等)……。
【高考典题】
1.(2019高考江苏卷《表妹》)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2.(2018高考江苏卷《小哥儿俩》)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
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3.(2015高考浙江卷《走眼》)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参考答案】
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
五、关于标题
标题类题目常考题型【情节+人物+主题+读者】
1.小说的标题的含义或寓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表层:【本义】
深层:【比喻义】【双关义】
深层:【象征义】结合人物、主题分析
2.小说的标题有什么妙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表层:【本义】
深层:【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结合人物、主题分析
手法:线索、修辞、双关、象征
【知识补充】
(一)标题的常见作用
1、交代主要人物形象。《面包》
2、概括小说主要情节。《武松打虎》
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 情基调。《一朵午荷》
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5、具有象征意义。《魔盒》
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7、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作者情感。《铁齿铜牙纪晓岚》
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祝福》
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猫和老鼠》
10、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引发读者思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线索的作用【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1、贯穿全文情节,使情节更紧凑 
2、塑造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揭示文章的主题
7、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高考典题】
1.(2009浙江卷《魔盒》)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联想;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都是围绕“魔盒”展开的;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魔盒”寄托着贝格斯太太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2. (2011山东卷《 审丑》)“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 
(2)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 
(3)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 
(4)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六、关于语言
语言特色类题目常考题型
【设问方式】
1、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XX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文中画线段落生动再现了XXX的反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3、本文第XX段划线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解题思考角度】
(一)赏析描写技巧型

1、从修辞角度分析:比喻、拟人、排比、夸张、比较、对比、反复。
2、从句式角度分析:
(1)善用短句: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增强紧迫感,渲染紧张气氛;
(2)或长短句的交替使用:长短句交替使用,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有变化;
(3)整句:(对偶、排比、四字短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增强气势;
(4)整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整散结合使用:使句子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增强语言的灵动性。
3、从词语使用角度分析:文言词(典雅)、动词(增加紧迫感,增强气势)、形容词(揭示本质、描写逼真、生动形象)、数词、叠词(使描写景物或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艺术魅力;使音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拟声词等作用。
4、从感觉角度分析: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理感受等。
5、表现手法角度: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和细节,正面和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
(二)赏析语言风格型
即赏析语言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等风格。
6、语体色彩:口语(参入方言、文言,改换经典语句、反话正说、庒谐并用):诙谐幽默,朴素自然,生动活泼,给人平易近人、亲切之感。
书面语:较为正式,严谨周密,更有说服力。
7、从整体语言风格分析:清新明快、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含蓄深沉、文采斐然、质朴、平实(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写性语句)、清新、华丽(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夸张幽默、辛辣、自然、简洁传神,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富有地方色彩、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
【答题步骤】
(1)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2)举例分析,用词、修辞、句式、语体色彩、风格角度
(3)指出效果。
【高考典题】
1.(2015高考全国2卷《塾师老汪》)请简析本文语言艺术特色(6分)
【参考答案】
(1)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如“他肚子里有东西” “噪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娘们儿家“。(2)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富有地方色彩。(3)这样的语言风格,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十分尴尬处境。
2. (2018高考全国2卷《有声电影》)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说起”;
(2)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
(3)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数,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
(4)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学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

(5)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人忍俊不禁。
七、关于艺术技巧
艺术技巧类题目常考题型
(一) 赏析景物描写技巧
【设问方式】
1. 概括X段的写景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 请从写景的顺序和写景技法上赏析X段。
3. XX句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景的?
【解题技巧】
1、把握景物特色,概括景物特点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包括风景、 风俗和风物。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作答时,应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可以用几个形容词(常见于自然环境特点,如“秀美怡人” “淡雅清新” “灰暗低沉”等)或几个名词(常见于社会环境特点,如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等)概括环境的特点。
2、抓住景物特征,分析描写手法
1.从描写手法角度看主要有:
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琢、浓墨 重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托;借助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2.从写景角度看主要有: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 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考生要善于辨别试题考查的是哪一类表现手法,注意分析不同的表现手法之间不同的特点与使用意图。
3、抓住景物特点,概括描写作用
解答这一类的题型,第一步先分析所考查的景物描写所描写的景物内容及其特点,第二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暗示社会环境;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等;暗示人物的心理或命运。
3、情节方面: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做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主题方面:为主题的揭示埋下伏笔;丰富、深化主旨。
5、结构方面:与标题照应;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等。如果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营造 氛围,渲染气氛;在中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 在结尾,升华主题,照应开头。
【高考典题】
1.(2010年高考江苏卷《溜索》)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 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暄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参考答案】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 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 写,使人如临其境。
2. (2010年高考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做简要分析。(6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 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 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参考答案】
(1)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2)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 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3.(2015年高考安徽卷)画线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做简要赏析。
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一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参考答案】
用“蓬乱的头发被耐心 地梳理过”来比喻耕过、耙过的土地,写出土地前后变化之大,突出达子耕耙土地的细致与用心;将耕后平整的土地和 达子蓬乱的头发进行对比,表明达子一夜未眠,写出达子的辛苦劳累,突出达子的淳朴、善良和小格的感动。
4.(2009年高考安徽卷《董师傅游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
【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二) 赏析人物描写技巧
【设问方式】
1. 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2. 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的语言。
3.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解题技巧】
赏析人物描写技巧“三角度”和“一方向”。
三个切入角度(巧判定)
1.直接描写角度:人物自身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等。
2.间接描写角度:他人或物的烘托。
3.修辞手法角度:比喻、拟人、夸张等。
一个主要方向(巧分析)
主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着手,不过也要考虑这些人物描写技巧在情节、主题方面的效果。
【高考典题】
 1.(2019高考全国1卷)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参考答案】
(1)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写他破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脚。
(2)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
(3)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形象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  
2.(2019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