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朝究竟有没有“九鼎”?考古发现列鼎制度是西周的产物丨林屋公子

 浮生偷闲 2021-10-06

(本文首发于《北京晚报》2021年10月1日,原标题:《礼和万方 定鼎中原》)

图片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展出了子龙鼎、大盂鼎、大克鼎等30余件青铜礼器。我们知道,鼎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青铜器,传说中大禹建立夏朝就铸造了九鼎,后世又有“问鼎中原”的典故。那么,考古发现的鼎到底是怎么样的,文献记录的鼎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考古发现的青铜鼎

《说文解字》对“鼎”的解释是:“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象析木以炊。”说它是一种三足两耳的器物,整个字像架木柴烧火的样子。就常见的青铜圆鼎来说,三足两耳确实是最典型的特征。

不过,同时也存在四足两耳的方鼎。另外,小篆“鼎”字的下半部分是鼎足的象形,而不是架木柴的样子,鼎也不仅仅是一种烹煮器,同时也是一种盛食器

图片

一般认为,青铜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鼎,当时的陶鼎已具备圆形空腹三足的特征,但还没有两耳的存在。

而出土最早的青铜鼎,于1987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V区,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这也是二里头遗址唯一出土的一件青铜鼎。这件“华夏第一鼎”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腹饰一周带状网络纹,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商代中期以后,青铜冶铸技术迅速发展,文字也已经出现,出现了不少高大的青铜鼎,不少青铜鼎上面装饰饕餮纹、夔纹等动物纹饰。青铜器有祭祀天地、沟通人神的作用,而这些神兽也是受祭的对象,有些上面还书有铭文。

图片

夏网格纹青铜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39年出土于安阳殷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司(一作“后”)母戊鼎,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内有“司母戊”三个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铸造的青铜器,也是目前出土体量最大、重量最重的青铜器。

与司母戊鼎交映成辉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另一件青铜鼎——子龙鼎

子龙鼎据说于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来又流传到日本和香港,直到2006年才被国家文物局收回。子龙鼎通高103厘米、口径80厘米,重230千克,内壁近口缘处有“子龙”二字,是已出土的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一件,同时也是迄今所知带有“龙”字最早的青铜器。

《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代表了商周不同的治国和宗教观念,这种变化在青铜器上也可以发现。

西周中期开始,祭祀用的酒器基本消失,生活使用的水器开始出现,而青铜器等食器的形制变得单调,纹饰也摆脱了饕餮纹这种狰狞的形态,变为抽象的图像,并且形成了所谓的“列鼎制度”。

图片

西周青铜器也出现了长篇铭文,其中铭文最长的是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有近500字之多。毛公鼎通高53.8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千克,记录了西周晚期周宣王对毛国国君歆下达的命令。

除了毛公鼎外,大盂鼎大克鼎也是西周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青铜鼎。大盂鼎于1849年出土于陕西眉县,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盂鼎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记录了西周前期周康王对盂的训诰。大克鼎于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记录了西周中期周孝王对克的任命和赏赐。

图片

毛公鼎

与青铜鼎有关的成语

在传世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青铜鼎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发兵北上,打败陆浑(今河南嵩县)的戎人,顺势到达洛水,在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郊外阅兵示威。周定王王孙满去慰劳楚军,而楚庄王则问王孙满,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如何。

王孙满回答说:

“鼎的大小和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本身。从前夏朝有德行的时候,把远方事物画成图像,又命令九州长官进贡铜,铸成九鼎并把图像铸于其上。这样百姓进入山林川泽,就不会受到魑魅魍魉的威胁了。这样才使得国内和谐,来承受上天的福祉。到夏朝末年,夏桀昏庸,鼎就被迁到了商朝。六百年后,商纣暴虐,鼎又被迁到了周朝。”

“如果德行光明美好,鼎虽小也重;如果昏庸暴虐,鼎虽大也轻。上天赐福有德之人,是有一定期限的。当初周成王把九鼎放置在洛邑的王城,占卜的结果是周朝传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命令。周朝虽然德行衰微,天命却没有改变,鼎的轻重恐怕不能询问吧!”

图片

王孙满提到了鼎的由来,说夏朝兴盛时铸造九鼎,后来又有大禹铸九鼎的说法。不过如前所述,从考古资料来看,最早的青铜鼎出土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大致对应的是夏朝晚期或者商朝早期。所谓“魑魅魍魉”的图像,是商朝才有的。至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等列鼎制度的形成,那要到西周中期以后了。

楚庄王询问鼎的大小和轻重,代表他有染指王权的意图,后来也因此有了“问鼎中原”的典故。但在王孙满不卑不亢的一番言辞下,庄王认识到自己还不具备取代周王朝的实力,所以放弃而去。

图片

除了“三足鼎立”“鼎足三分”“魑魅魍魉”“问鼎中原”外,“染指于鼎”“食指大动”两个成语也与青铜鼎有关。

在楚庄王问鼎的第二年,庄王送给郑灵公一只甲鱼()。郑国的公子宋公子归生正好进宫,公子宋的食指自己动了起来,他就对归生说:“以往碰到这样的事,一定可以尝到美味!”进入后就见到厨师准备切甲鱼,两人对视一眼就笑了起来。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归生就告诉灵公刚才的情况。

后来灵公把甲鱼赐给大夫们吃时,却偏偏不给公子宋。公子宋大怒,用手指头伸入鼎里,蘸了蘸肉汤舔了舔就走了。灵公大怒,想要杀公子宋。公子宋找公子归生帮忙,归生不同意,公子宋反过来诬陷他。他只好上了公子宋的贼船,两人就一起将灵公谋杀了。

春秋时期号称“弑君三十六”,被杀的国君数不胜数,但因一只甲鱼而引发血案,可以说独此一家了。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知乎13万粉丝答主,专注先秦秦汉史、神话妖怪学,出版专著《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魅影:中国古代神灵志异图鉴》《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列仙传》《你一定爱读的中国战争史:春秋》等六种,文章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澎湃新闻等三十余种报刊媒体、门户网站,并发行音频课程《文物里的先秦密码:像侦探一样学历史》。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