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鼎的文化内涵

 语言罐头 2016-02-29
    鼎是什么?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一般为三足两耳,形体有方有圆,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天子九鼎从此成为定制,任何人不得越制。鼎从此也就从一般的煮肉用的器物发展为传国祭祀的重器,天子之位、国家的象征,也就成了人们窥视争逐的最重要的宝物。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曾记载“楚王问鼎”一事。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不尊天子,不断发动战争,争夺霸主。楚国势力发展最快,楚成王一直想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北上侵略中原各国,以扩展自己的地盘和壮大实力。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633年)就是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主在今山东范县和河南濮阳搭界处城濮之地展开大战,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场争夺中原霸主的战争,结果是楚国惨败,晋国以此奠定了中原霸主地位,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城濮之战,楚国伤亡惨重,元气虽没有大伤,但受到重创,不得不暂且放弃中原,转而向东发展。20年后,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楚国再次强盛。楚庄王用6年时间做准备,玉公元前606年,打着攻伐晋国附属国陆浑之戎的名义,一直打到嵩县北、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郊区陈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天下在德,不在鼎。”楚庄王狂傲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兵器钩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这是周王朝建国之后,第一次敢有人窥视周鼎,这就是“问鼎中原”典故的出处。

    鼎是国家祭祀的重器,天子、诸侯王位的象征。天子九鼎,诸侯不得超过七鼎,这是礼制的规定,但春秋时期早已是礼崩乐坏,诸侯不遵制,屡屡犯上作乱已是常事,如郑国当时仅是诸侯国,铸鼎不得超过七鼎,可是从郑国春秋时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就有九鼎,这是礼制规定的,反映出当时诸侯坐大,天子无力统摄的现实情况。古代对祭祀神灵看得很重,尤其是宗庙社稷的祭祀,鼎是最重要的祭器,也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主持宗庙祭祀。比如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就曾对诸葛亮说,祭祀有寡人,我只管宗庙祭祀,其他军国大事概由丞相做主。中国是一个有着慎终追远传统的民族,《左转》里面就说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国家最大的事情,就是祭祀和战争。宗庙社稷是国家存亡的象征,即便是天子,也不敢对宗庙所在地轻易用兵。《左传》里有一篇文章《冯谖客孟尝君》,就写了这样一件事,孟尝君是齐宣王的弟弟,齐国的丞相。有一个典故大家都知道,滥竽充数,就是写齐宣王和齐瑉王父子欣赏音乐的故事。齐宣王死了以后,他的儿子齐瑉王继位为国君,他不想让他父亲时的丞相孟尝君,再继续做他的丞相,想罢免孟尝君。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叫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个藏身的洞穴,这就是狡兔三窟成语的出处,狡兔三窟中的其中一窟就是,让孟尝君向齐瑉王要求把宗庙中的一部分祭器,送到孟尝君的封地薛地去,在那里再建一所宗庙,这样的话,将来孟尝君即使犯了大罪,只要躲到封地去,齐瑉王也没有办法进攻他,因为那里是宗庙所在地,天子不得对宗庙所在地用兵,如果对宗庙所在地用兵,那会受天下人的攻击,认为是大不孝,不孝何以治天下,这会动摇他的天子之位。所以,一般谁都不敢这样做。由于宗庙祭祀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宗庙祭祀用的器物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在青铜时代,鼎是宗庙祭祀中最重要的器物。所以鼎在夏商周三代时期看的特别重要,是国家权利和威势的象征。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从夏朝、商朝到周朝,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就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是河南安阳阴虚出土的。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器物和文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