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列车到站,鹅啊羊啊鸡啊上车了!

 城北十五里666 2021-10-06

大鹅被套在编织袋里、鸡苗从纸壳箱里探出头来、猪和羊成群穿行而过……前段时间,这趟列车上的特殊乘客火了,大家纷纷表示“头一回见到这画面”“太可爱了”。央视新闻专栏《我们的日子有奔头》 第四期的故事 ,就从这些特殊乘客说起……

图片

图片

搭载这批特殊乘客的,是四川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车。这趟列车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慢火车”。通过“慢火车”,老乡将自家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家禽家畜、采摘的土特产带到县城里出售。
作为“慢火车”的列车长,刘伟平时除了查验车票、服务旅客外,还要引导牲畜上车、帮老乡联系农产品销路……如此琐碎的工作,刘伟一干就是28年。当初他为何要选择值乘“慢火车”?他生活的奔头是什么?

从小生活在铁路边

依靠“慢火车”长大

平均时速只有40公里,早上发车,傍晚到达终点站,刘伟在“慢火车”上已经值乘28年。这趟车对他来说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从小到大生活的一部分,“我是完全依靠'慢火车’长大的。  

刘伟出生于四川大凉山的喜德县。3岁时因父亲工作调动,一家人搬到了成昆线上的铁西火车站附近。在他的记忆中,小站的生活很单调,孩子们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去站台上等“慢火车”到来。

图片

上小学后,刘伟开始搭乘“慢火车”往返40公里以外的地方读书。在车厢里,他和同学们一起做作业,看小贩们讨价还价。
那时,刘伟的父母要供家中三个孩子读书,刘伟每天上学包里总装着两个土豆,饿了就掏出来吃。为了补贴家用,刘伟的母亲也经常搭乘“慢火车”,把收购来的玉米、土豆、苹果带到县城里卖。所以这趟车“慢火车”对于刘伟来说,是自己的“求学车”,更是他们一家的“增收车”。
“'慢火车’见证了我的成长,我跟它有很深的感情。”也正因此,从学校毕业后,刘伟选择到5633/5634次列车工作至今。
图片

二十多年来

他见证了乡亲们的变化

在这趟列车上工作久了,列车员们都“解锁”了一项技能——引导家禽家畜上车。为了保障准点发车,有时候他们的主要工作也要从查验车票,改为帮助老乡们把猪、羊、鸡、鹅等家畜家禽准时赶上车。

“这些牲畜在老乡的眼里,可能不是一头猪,而是一个学生的学费,一个家庭的开支。刘伟说。

正是明白这个道理,28年来,刘伟管车、管人,还要管家禽家畜。在他眼中,这趟“慢火车”不仅是连接山里山外的“桥梁”,更是老乡们的“致富车”,孩子们的“求学车”。

28年,刘伟的工作态度没有变过;28年,他所值乘的“慢火车”却一直在变化……

图片

过去,老乡们带上火车的货物基本是清一色的土豆、苹果。如今,人们卖着香椿、樱桃、核桃、花椒、羊肚菌、油橄榄……各色农产品随四季更替。

车厢里,货物堆放得越来越多,农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为了方便堆码货物,目前列车的5个车厢设有货物堆码处,每个车厢两端可以堆码一千至两千斤的货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沿途老乡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笑容也越来越多。刘伟说,大家在车厢里聊着孩子读书考学、赶集卖货的家常。“现在的老乡脸上洋溢着满足,他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民族服装又干净又整洁,跟以前的照片对比,能感觉到差别很大。”
图片

车窗外,沿途的景色也不断变化。

沿线的土坯房少了,越来越多的老乡住在新楼里。随着公路不断修通,公路与铁路连接起来,老乡们的出行也更方便了。

图片

曾经,很多孩子住在山上,走山路赶火车要花一整个早上。而近年来,易地扶贫搬迁帮助不少家庭从山上搬到山脚下,孩子们赶火车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孩子靠知识改变自己,走出大山。”

图片

在“慢火车”上为老乡服务了二十多年,他们身上的变化也让刘伟充满了干劲,“这种改变是不知不觉的,某一天转身回望就发现他们变得富裕起来,自信起来,那是一种忙碌和收获带来的幸福。”

图片

载着大山里的乘客

赶上快速发展的时代

这趟往返于四川普雄和攀枝花之间的“慢火车”,开通51年,惠及了沿线约13万群众。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站站都停的“慢火车”却始终如一。 

这样的公益性“慢火车”,全国常态化开行80多对,覆盖21个省份,每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在高铁、动车日行千里的今天,“慢火车”不慌不忙,正承载着沿线乡亲们的希望,赶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图片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