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后半期生理 一、经前后半期的生理特点是:重阳延续,升降运动趋缓,以冲任气血偏盛,心肝气火偏旺为特点,预示月经要来潮。 二、经前后半期与前半期紧密相连,一般指BBT高温相7~8天后,到行经期的这一段时期,也即前人所称的经前期。 三、重阳延续,升降趋缓 (一)经前后半期是重阳延续期,因为阳长至重,远较阴长为快,所以在经前前半期6~7天时即可达到重的水平。重阳必阴,然而经前前半期,阳长仅6~7天,在总体上不符合阳半月的要求,是以必须重阳延续至半月,以达到阴阳各半月的相对性平衡。 (二)阳水虽然下降,阳气代之维持,故出现阳气偏旺的现象。 (三)在动态反应上,虽然以上升为主,但已达重阳,所以上升与下降的波浪式或螺旋式运动已趋向缓和,即波动的幅度和速度均有所减小。此时BBT仍维持在高温相上,或稍有波动,因而反映出以升为主的升降运动。 四、冲任气血偏盛,心肝气火稍旺 (一)经前期血海充盈,冲任气血较旺盛,子宫内膜较厚,松软易脱落,为排经或受孕做好准备。 (二)这一时期阳气偏甚,因而心肝气火亦较旺,所以常可出现一些胸闷烦躁,乳房乳头或涨或痠,头昏头痛,睡眠较差等症状,此亦可能与阳的上升运动及阳长至重的程度有关。 经前后半期病理 一、经前后半期的病理特点至为明显,主要有重阳失常,心肝气火偏旺。 二、经前后半期指BBT高温相6~7天后,至高温相下降,月经来潮的一段时间,亦即前人所称的经前期。 三、重阳失常: (一)重阳失常与阳长失常程度上有所不同,性质也不一致。 (二)重阳不足时,癸水之阳有所不足,而此处阳长已至重,阳气代替阳水,主要在于阳气不足,可见BBT高温相偏低,或呈缓慢下降。临床上可见经前漏红,经前泄泻,腹痛等。 (三)重阳有余,气火偏旺等病变则可见BBT高温相偏高,偏长,临床表现为经前期少量出血等。 四、心肝气火偏旺 (一)心肝气火偏旺,乃经前重阳有余之故,未必出现病证。 (二)心肝气火过旺,将会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 1、以气郁为主的,可见乳房作胀,胸闷烦躁,胃脘胀痛等。 2、气郁化火,火热上炎,可见经前烦躁,乳头胀痛出血,失眠,经行吐衄,发热等。 3、肝阳上亢,可见经行眩晕,头痛等。 4、凡属经行前后诸证,大多与心肝气火偏旺有关。 五、虚实性病变: 一般经前期多实性病变,前人提出“经前以理气为先”,就是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所谓实证性病变,本质上还是不足者居多,即本虚标实,虚实兼夹。 六、寒热病变 (一)经前期重阳有余,在病变上也以热证为多,但从本质上来讲以重阳不及者居多,因而常表现为有热有寒,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二)阴虚者所出现的火热病变并不出现寒的反应,因此寒热和虚实还是有区别的。 经前后半期的治疗:助阳理气,补理兼施 一、经前后半期是整个经前期中的后半个时期,一般指BBT高温相后的6~7天时间,有时只有5天,有时可达8~9天。 这一时期是重阳维持的时期,癸水之阴阳已开始下降,而代之以阳气,所谓“冲任气血旺盛”,因而心肝的气火容易波动,极易导致阴阳之间不平衡状态加剧,常可出现经前期诸证,或称之为经前期综合征。 可能会出现心肝气火偏旺的现象,如胸闷烦躁,乳房乳头或胀或痛,小腹作胀等。 二、经前后半期在治疗上既要注意到补肾助阳或健脾助阳,以维持重阳的延续,又要考虑到前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治疗大法,即“经前以理气为先” 。 (一)、理气法有升散以疏之,有清降以泄之,升降并用,疏泄并存,温清结合,才能达到气机顺畅,为排经或受孕奠定良好基础。 (二)、经前期理气为先的意义: 1、理气调经,为行经期顺利排经作准备。前人认为,经血未动,理气为先,保持气分通畅,则行经期自然排经顺利。 2、调理经前期心肝气火偏旺。经前后半期多有心肝郁火病症,必然要克伐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因而理气解郁,调理心肝脾胃,缓解临床症状,亦为经前期治疗所需。 3、经前期冲任气血旺盛,理气有调节冲任气血过盛的作用。 三、助阳为主,兼以理气 (一)、经前后半期,如阳长不及或阳气有所不足,心肝气火并不旺盛,且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治当以助阳为主,同时要顾及这一时期的特点,稍加理气之品 。 (二)、阳气不足,脾肾亏虚 1、一般可见脘腹作胀或午后入晚腹胀,失气频作,大便易溏,亦有少数患者平时大便正常,每至经前2-3天或行经期间大便溏泄,腰酸腹冷,小腰抑或有冷感。 治疗宜助阳补气,脾肾双补,佐以疏肝理气。 2、偏于脾虚者当以补脾为主佐以疏肝理气。 3)服法:经前后半期服每日1剂经来即停药。 4)加减: 伴胸闷脘痞,乳房作胀者,加佛手片 玫瑰花 肠鸣腹泻明显者,加炮姜 赤石脂 脘痞胃冷,恶心呕吐者,加干姜 制半夏 香橼 皮 3、偏于肾虚者,腰酸明显,小腹有冷感,小便较频,当以补肾为主,佐以健脾理气 1)方剂:温肾健脾汤 2)药物:党参 炒白术 怀山药 炒川断 杜仲 菟丝子 紫石英(先煎) 鹿角胶 制香附 赤白芍 五灵脂 3)服法:经前后半期服,每日1剂经行即停 4)加减: 腹胀便溏者加广木香 陈皮 砂仁(后下) 胸闷心烦,乳房作胀者,加钩藤 绿萼梅 小腹疼痛,带下偏黄者加红藤 败酱草 延胡索 (二)血中阳虚 1、一般可见经前后半期头昏腰酸,胸闷烦躁或乳胀,夜寐欠佳,脉弦细,舌质淡红,苔黄白腻。 结婚多年不能受孕,或腰酸,小腹有冷感,头昏头痛,烦热口渴,乳房胀痛等。 2、治法:血中补阳兼疏肝理气 3、方剂:毓麟珠合越鞠丸 4、药物:丹参 赤白芍 怀山药 山茱萸 炒丹皮 太子参 川断 菟丝子 紫石英(先煎) 制香附 五灵脂 5、加减 头昏头痛明显者加钩藤(后下) 白蒺藜 烦热口渴夜寐甚差者,加莲子心 青龙齿 胸脘痞胀纳食不馨者加陈皮 佛手片 炒谷麦芽 腰俞酸冷,小便偏多者加杜仲 鹿角霜 (三)阴中阳虚 1、因阴虚及阳,癸水中之阴阳颇为密切。 2、血中阳虚与阴中阳虚亦有关联,在治疗上可参考血中阳虚。 四.理气为主,稍佐助阳 (一)经前后半期多心肝气郁或郁火证候 (二)清肝解郁 1、经前后半期见经前头痛,发热,乳房胀痛等用本法。 2、方剂:丹栀逍遥散,清肝达郁汤,钩藤汤 3、药物:炒山栀 炒丹皮 炒当归 赤白芍 茯苓 炒柴胡 广郁金 白蒺藜 4、服法:经前后半期每日1剂,经行即停。 5、若从调周法论治,尚需加入川断,怀牛膝杜仲, 以适应这一时期的特点。 (三)理气行滞 1、表现:经前后半期凡出现乳房胀痛,小腹作胀或痛等均需应用本法。 2、方剂:逍遥散,四制或七制香附丸(汤)等 3、药物:丹参 赤白芍 陈皮 炒柴胡 广郁金 制香附 焦山楂 4、服法:经前后半期服每日1剂 经行即停 5、按调周法论治尚需加入川断 杜仲 怀牛膝 (四)疏肝和胃 1、表现:经前后半期见腹胀脘痞 呕吐,甚至泄泻等均可运用疏肝和胃法 2、方剂:越鞠二陈汤,疏肝和胃汤 加减疏肝和胃汤等 3、药物:制苍白术,制香附 广郁金 广陈皮 制半夏 赤白芍 姜汁炒黄连 吴茱萸 茯苓 4、服法:经前后半期服每日1剂经行即停 5、按调周法论治,尚需加入川断 杜仲 丹参 五.清热调经 (一)这是经前后半期的反常治法,经前后半期有极少数患者由于阳长有余,BBT高温相偏高偏长或在过高水平上呈犬齿状变化。 (二)表现:胸闷烦躁,乳房胀痛,便艰尿黄,脉象弦黄舌质红苔黄腻等血热偏盛证候。 (三)治法:清热调经 (四)方剂:先期饮 (五)药物:炙知母 炒黄柏 黄连 炒当归 赤白芍 桃仁 红花 制香附 泽兰叶 艾叶 (六)服法:经前后半期服,每日1剂,经行即停。 (七)加减:热盛便秘者,可清热泄下,方用三合饮加减。(三合饮即四物汤合凉膈散,主药有栀子,大黄 薄荷 当归 白芍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