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继生:河南省开封市人,生于1954年。1972年3月初中毕业后,到开封市教育局农场下乡锻炼。77年通过高考于次年入开封市第一师范学习。80年成为一名语文教师,82年入河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系深造。从事教育工作35年,于2014年退休。本人喜欢诗词及散文写作,也喜爱书法艺术,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平时虽常创作文学作品,但从未向任何地方投过稿,只与有相同爱者交流切磋。 浅谈格律诗(十五) 绝句并不是简单地将律诗一分为二,而是有四种形式。 —,取律诗不对仗的首联和尾联合为绝句。如唐韦应物的《秋夜寄二十二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唐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二,取律诗前两联为绝句,第一联不对仗,第二联对仗。如唐钱起的《逢侠者》: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南宋僧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取中间两联为绝句,两联全对仗。如唐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取律诗后两联为绝句,第一联对仗,第二联自由。如唐李适之的《罢相作》: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如宋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浅谈格律诗(十六) 学习格律诗就必须学会对仗。对仗又称对偶,是格律诗区别于古体诗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仗的要求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平仄相对。就是平声字要对着仄声字,仄声字要对着平声字。如: 沉船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避同字。出句和对句的同一位置,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如: 天边看绿水 海上见青山 '看'与'见','绿'与'青'虽为近义词,但也不能用相同的字。 三,相对的词要词性相同。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另外还有数、量、代、介、副、连、助、叹、拟声等词。即使如此还不行,还要注意词的合成形式,如连绵词要对连绵词,如'缱绻'对'缠绵';重叠词对重叠词,如'漫漫'对'茫茫'等。 四,句法结构要相同。如: 忽从城里携琴去 许到山中寄药来 雁惜楚山晚 蝉知秦树秋 五,同义、近义词对为劣对,反义词对为佳对。 天边看绿水 海上见青山 这就是劣对。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就是佳对,因为'西'与'东'就是反义词。反义对只是说两句中有一处相反就行,不可能大部分相反,即便如此,也要在不伤意的情况下,看有无可能,切不可强求。 浅谈格律诗(十七) 为了对仗方便,古人把名词分为天、地、人、物四大类。 一,天类:风雨日月星雾电 二,地类:山水河海浪石桥 三,人类:头足耳目男女心 四,酒茶纸笔鸟履瓜 用平仄相反的同类名词相对叫'同类对。如天类: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风'对'月' 地类: 山出尽知鸣凤岭 池成不让饮龙川 '岭'对'川' 人类: 身经两世太平日 眼见四朝全盛时 '身'对'眼' 物类: 花板润沾红杏雨 彩绳斜挂绿杨烟 '红杏'对'绿杨' 不是一类的平仄相反的名词也可以对仗,这叫异类对,也叫跨类对。如: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世'(人类)对'山形'(地类) 除了以上两种,对仗的种类还有: 流水对。对仗的两句,语意是连贯的。如: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隔句对。这种对仗法又叫扇面对,由两个出句和两个对句共同组成。如: 缥渺巫山女, 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 留在十三弦。 诗的三、四句分别与一、二句对仗。 借对。这种对仗方法有两种情况。 A,借义对: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几回'是数量词,'寻常'是形容形,本不合对仗要求,但寻和常还有表示长度的意项,作者借此意去对'几回'。 B,借音对。 兰亭妙韵传千古 赤壁雄风冠五湖 这是我七律《大河书韵》中的两句,'兰亭'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赤壁'指苏轼的书法作品《赤壁赋》。'兰'就是借用同音字'蓝'与'赤'对仗。 连珠对。这种对仗方法又叫'叠字对'。如: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萋萋'对'历历',都是叠音词。 掉字对。同一句中用相同的字作对仗的方法。如: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出句中的两个花,对句中的两个鸟,两两相对。 就句对。这种对仗方法较难,因为既要两句相对,又要句内自对。如: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出句中'吴'与'楚','东'与'南'分别相对;对句中的'乾'与'坤,'日'与'夜'分别相对。 浅谈格律诗(十八) 格律诗的押韵问题又是一个难点。说其是难点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格律诗用的是古韵,而古韵与现在普通话差别很大。如'蕉'和'郊'现在读音完全相同,但在古韵里却不在一个韵部;而'瘸'和 '歌'这两个现在读音差异很大的字,古韵却在一个韵部。要想准确掌握古韵,就要备专业的声韵书籍,在写格律诗时按韵部所列的字去选押韵的字。 格律诗押韵的要求有以下四条: —,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二,不能平仄互押。 三,除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外,单句不入韵,双句必入韵。 四,只能用—个韵部的字,不能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邻韵。 格律诗押韵还有以下八戒: 一,戒凑韵。就是不能为了押韵而用一个与诗意无关的字。 二,戒落韵。就是押韵的字里,有押另外韵部的字,这个字就叫落韵。 三,戒重韵。就是诗中出现过的韵字,不能再用作另一句的韵字。 四,戒倒韵。就是不能把一些有习惯顺序的词语,为了押韵而颠倒过来。如把'缠绵'颠倒为'绵缠'。 五,戒僻韵。不能用大部分人不认识的字押韵。 六,戒哑韵。要尽量选响亮之字作为韵字。 七,戒复韵。尽量不用同义或近义字作为同一首诗的韵字。 八,戒窜韵。就是不能把多音字的另一个音,作为这一个音来押韵。 浅谈格律诗(十九) 古时对格律的要求甚严,其中最苟刻的就是南齐沈约的律诗八病之说。这八病即:一平头,二上尾,三蜂腰,四鹤膝,五大韵,六小韵,七旁纽(大纽),八正纽(小纽)。这些要求太繁琐严苟,所以,我们不用再遵循,只是知道曾有这个东西就行了,因此不再详说。我要说的是'孤平'、'三平'和'合掌'这三种格律诗的大忌。因为这三种诗病是律诗绝对不允许的。 一,孤平。在押平声韵的五言诗中,不入韵句,即:仄仄平平仄格式,若将第三个字由平改仄即成为仄仄仄平仄,这样全句只剩一个平声,这就是孤平;入韵的平平仄仄平句,若将第一个字由平改仄就成为仄平仄仄平,这也是孤平,因为押韵字不能算进去。 二,三平。即:仄仄仄平平若将第三字由仄改平就成为仄仄平平平,最后三字便全成了平声,这就是三平。开头三平不算,只指最后三个字。 三,合掌。即对仗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对应字词是同样的字词,如: 南山松竹翠 北岭松竹青 用意思完全相同的字词,如: 爱咱莫如娘 疼咱还是妈 浅谈格律诗(二十) 学习格律诗的最后一个难点就是'调声',也叫'拗救'。用字不合平仄叫'拗',把相应的字由仄改平,或由平改仄叫'救',有拗有救便不算病。拗救的方法有两种,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 一,本句自救。有两种情况, A'一拗三救'(五言)或'三拗五救'(七言)。五言律句中有'平平仄仄平'的格式句,假如第一字必用仄,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的形式,这就犯了'孤平',这就要把第三字的'仄'改为平,这就是'三救'。改过的句式为'仄平平仄平',这样的句式便没了病。如: 恐惊天上人 仄平平仄平 笑问客从何处来 仄仄仄平平仄平 B'四拗三救'或'六拗五救'(七言)。五言格律诗中有'平平平仄仄'格式,若第四字必须用仄,第三字就改平,变成'平平仄平仄'。如: 红颜弃轩冕 平平仄平仄 欲问孤鸿向何处 仄仄平平仄平仄 浅谈格律诗(二十一) 二,对句相救。一句出现拗字,在相对的另一句救之,叫对句相救。对句相救也有两种形式。 A,前拗后救。'仄仄平平仄'的第三字,'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应平而必用仄时,就将另一句同位置的仄改为平。如,本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拗救后: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例句: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不闻 兵火有余烬 江村才数家 七言句,本应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后: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这种拗救句不影响其他平仄可自由的字。 B,一拗双救。如果一联诗中,出句和对句均有拗字,用一字救两拗就叫一拗双救,这实际上是前面讲过两种方法的结合,如,本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拗救后: 仄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第二句属于一拗三救,就是说第三字由仄变平先救了本句平变仄的第一字,又救了上句第三个由平变仄字。 例句: 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及 七言,本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后: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句: 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此格式也不影响本可平仄自由的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