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十大典故

 钊芸轩 2021-10-07

悬壶的由来

  东汉时,集市中有一老翁卖药,药不二价,治病皆愈。他在门前悬挂着一大空壶,待到集市散去,总是跳入壶中,集市上的人均没看见过,只有管理市场的小官费长房在楼上看见了。费长房感到非常惊奇,便带着好酒好菜前去拜望老翁。老翁约费长房第二天再来,并邀同入壶中。只见壶中装饰如宫廷般华丽庄严,美酒佳肴充盛满桌,二人畅饮尽兴而出。后来费长房拜老翁为师,并随之隐居山中,终于把老翁的医道方术继承下来,在民间为广大群众疗病去痛。因而,后世医生开业,均以“悬壶”誉之。

杏林的由来

  三国时期吴国的民间医生董奉,到南昌的庐山定居。他住在山上而不种地,每日为人治病,分文不取。如果重病治好了,让患者载五棵杏树;轻病治愈了就载一棵杏树。这样连续好多年,所种的杏树已有十万余棵,郁郁葱葱,茂密成林。后来杏子大量成熟,董奉就在杏林里打一粮仓,告诉人们,有买杏子的人,只要把容器的谷物倒入粮仓,自取一容器的杏子即可。虫二笔记公众号提示这样董奉每年用杏子换的谷子,随后又用来救济周围贫苦的百姓和来庐山旅游断了盘费的人,深得人们赞誉。

橘井的由来

  西汉时期,桂阳人苏耽,人称苏仙,为人虔诚,品德高尚,孝敬父母。据刘向《列仙传》记载,苏耽受命为天仙,天上的仪仗队降落苏宅迎接。苏仙在辞别母亲,超脱凡间时,告知母亲:“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橘树能疗。患疫者,与井水一升,橘叶壹枚,饮之即愈。”后来果如其言,求水叶者,远至千里,应手而愈。这样在传统医学史上就有了“龙蟠橘井”、“橘井泉香”的典故。这就是“橘井泉香”典故的由来。自古用之代指良医。

“大夫”、“郎中”的由来

“医生”一词,始见于《 唐六典》:“ 医生四十人”,即指学习医学的人。唐代置学习医,故有了“医生” 之称。医生还有大夫、郎中、杏林等别称。“大夫”、“郎中”是我国古代的官名,但更多的人熟知的这两个词是对医生的称谓。

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宋徽宗时期将医官放到大夫官阶下,因此从那时起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

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悬丝诊脉”的传说

传说,古时因为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御医为后宫嫔妃或者高官女眷看病时,不能直接望、闻、问、切,只能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御医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俗称“悬丝诊脉”。


如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太医医治后,病情却一直不见好转。大臣徐茂功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由于封建社会的礼教束缚,孙思邈便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同时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便开始 “引线诊脉”,并成功地治愈了皇后。

后来,有人专门请教过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这一问题。他介绍说,悬丝诊脉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这些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成竹在胸了。

可见“悬丝诊脉”虽有此事,却被古往今来的人们蒙上了过多的神秘色彩。如果医生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获知详细病情,那么不论他医术多高明,仅仅靠“悬丝诊脉”,也未必能有正确的诊断。从孙思邈“悬丝诊脉”的案例来看,也是如此。

“堂”的由来

“堂”——凡是历史悠久的中药店都称作“堂”,这个典故为何而来呢?它与名医张仲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仲景医术高明,深受百姓爱戴。汉献帝建安中期,他被调任长沙太守,当时正值疫病流行,百姓病亡无数,此情此景令张仲景十分痛心,但当时朝廷有“太守不得擅进民宅”的规定,无奈之下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公堂上挂起一幅“张仲景坐堂行医”的帘子,案毕即为百姓看病。张仲景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并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后人为纪念这位医圣,学习他的高尚品德,就沿用这个名称,把药店称为“堂”,把应诊医生称为“坐堂医生”,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

中药为何统称“本草”

   自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问世以来,“本草”二字便有了其特殊的含义。药物学被叫做“本草学”,药物专著被称为“本草书”,药物学史被称为“本草史”,明代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经千百年的沿用,“本草”一词已经成了所有中医药物的统称。

    为什么称中医药物为“本草”呢?因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公认的解释。古代以“草”或“草木”作为植物的代称,而中药里又以植物性药物为主,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不错的。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但若从药物的起源过程来考察,认识还可以再深入一步。一般认为,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些动、植物的医疗功效,进而用于医疗实践,这就是药物起源。

    由于人类对植物接触最多,认识最早,起初寻找药物时只是在植物中进行,所以最初的药物只有植物性药物。《说文解字》云:“药,治病草也,从草。”这也反映了最初只有植物药的状况。虽然以后又发现了动物药,矿物药,但“草为药之本”的概念一直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后世把药物称为“本草”的由来。《墨子》中的《贵义》篇有“譬若药然草之本”句,可以算是最先以“本草”言药者。

“倒药渣”的由来

一说:药渣辨优劣

    相传清代江南小镇有一家“宏德堂”药店,起初由于药材货真价实,炮制优良,信誉很高,生意格外兴隆。但过了一年,买药的人越来越少,生意萧条,门店冷落。

    一天午后,店主正在椅子上打盹,朦胧中,忽见一鹤发仙翁,手拈拂尘,飘然而来。语之曰:“我乃药神是也,统管天下采药、买药之人,你近来掺卖劣质药材,坑害病人,现在无人买药就是对你的惩罚。”说罢,给他丢下一张纸条,遂又飘然而去。他急忙拾起纸条,一看是一首六言诗:“配药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治病救人为本,切忌图利忘义。”他看过后猛然惊醒,心中大惭,怵惕不安。他知道自己近月曾将一批劣质药材充优销售,大大降低了药的疗效,故人来渐稀。如此竟连“药神”也已知晓。他惭愧不已,后悔莫及。他想着药神的话向患者传话出去,凡今后在“宏德堂”抓药配方者,药煎完后,将药渣倒在门前,好让药神检验优劣,看“宏德堂”的药材是不是都属上等佳品。说来也真奇怪,从此,人们凡在“宏德堂”购买的药物,药效灵验,众口皆碑,“宏德堂”生意又兴旺发达起来。如此日久天长,老百姓中便传开了,只要把药渣倒在路上,任千人踩、万人踏,就会药到病除、早日康复。

二说:药渣可导医

    相传,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医德高深,医术精湛,为人治病,药到病除,深得人们的敬重。在他隐居深山时,有一次,他为一只受了伤的老虎解除了病痛,老虎为了报恩,就自动为孙思邈当护卫、坐骑。孙思邈行动是方便多了,可把病人都给吓坏了,谁也不敢求医于他。孙思邈很为难,最后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他每到一家看病,便让病家把药渣倒在门口的路上。哪家门口有药渣就表明他在哪家行医。这样一来,老虎就不必紧随相跟,只在远处守着就行了。久而久之,药渣成了行医人的标志。很多人对此人云亦云,众人相附,代代相传,也就形成了煎中药后倒药渣、踩药渣的一种民俗。过去,在药王的塑像和画像中,都是坐于虎身之上,这种艺术形象也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说:药渣识真假

    传说明代名医李时珍,一天外出采药,看到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无人下地劳动,原来这个村的人都患了病。在一个茅草屋里,他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药来,让老人喝下,停了一会,老人出了一身汗,症状减轻了许多。李时珍询问了一下情况,才知道村里先后来过几个走江湖的郎中,给他们开过药,还说什么“吃上一剂药,包管你药到病除”。可是病人吃了十几剂了,仍不见效。李时珍便找来煎过的药渣,仔细一看,大部分是假药。假药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当受骗了,他们对庸医痛恨不已。李时珍看药渣的事,传遍了附近的村庄,人们纷纷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药和煎完的药渣叫李时珍鉴别,因为人太多,看不过来,只好让大家把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个个摊开放好,逐个查看,拣出真药,扔掉假药、劣药,并教大家如何识别伪劣中草药,防止再上当受骗。从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过的药渣倒在路口处,盼望过路的良医识别真假,于是这个风俗就盛行起来。

在古时候,一些中医到处采集并实验各种药物的功效,他们通常会手拿一个铃铛,铃铛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铜环,人们称之为“虎撑”或“虎衔”。这是他们的护身符。

“虎撑”的由来 

    传说药王孙思邈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药王随身带着一条用来挑草药的长扁担,但要用这条笨拙的扁担对付老虎这又谈何容易。他一无所措,只是恐惧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正相反,它张大着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种忧伤的眼神注视着药王,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并不停地轻轻摆动着脑袋。药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惊了,他缓缓地接近眼前这头庞然大物,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头老虎的咽喉。药王想要帮它,替它去除这块骨头,但他担心的是,眼前这头动物要是因为疼痛而突然闭嘴的话,他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正在这时他想起他扁担上的一个铜环,他取下铜环并将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将那大口撑开,这样他就不必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了。他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当药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似乎是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

    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都是药王的弟子,只有药王能够为老虎看病并且不会受到它们的攻击。

抓药的传说

     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工抓药,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

    提起抓药,还有一段动听的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虫二笔记公众号提示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许多中医人常常听到这句话,“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它把“医”与“相”并提,更使人深觉学医责任重大。而这个典故来自于范仲淹。

    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

    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这是后世相传“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那些胸怀大志的儒者,把从医作为仅次于致仕的人生选择,正是因为医药的社会功能与儒家的经世致用(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比较接近。元代戴良说的好:“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