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扎鲁特旗西山成吉思汗铜像基座铭文

 我的天堂111 2021-10-07


15世纪后半叶,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将其子孙分封到蒙古中央六万户。时,五子阿儿楚孛罗分封于喀尔喀万户左翼。16世纪40年代,阿儿楚孛罗独子虎喇哈赤随蒙古大汗从哈拉哈河流域南迁至大兴安岭以南地区。虎喇哈赤有子五人,分家产后形成山南五鄂托克喀尔喀,扎鲁特即其一,扎鲁特原为蒙古古老部落,起源于生活在肯特山脉不而罕合剌敦山(不儿罕合勒敦山)一带的兀良哈人。虎喇哈赤长子乌巴什伟征掌扎鲁特部。

17世纪,满洲人兴起,并征服蒙古各部,建立大清国。17世纪40年代,清朝在西拉木伦河上游以北设扎鲁特左右二旗,令乌巴什伟征后人世袭二旗扎萨克。20世纪初,扎鲁特左右二旗游牧地开垦种植,不久,在二旗南部划设开鲁县。30年代,扎鲁特左右二旗被合并为一旗。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扎鲁特旗迎来新的世纪。七十年来,农牧丰收,人民安居,文化繁荣,社会发展,成为名旗。

成吉思汗(1162——1227),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1162年出生在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之家。铁木真少年经历艰险,经过奋斗,二十余岁称汗,三十余岁统一蒙古高原各部。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树九游白旗,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南下攻金,夺取漠南汉地。1217年,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专事攻金。1218年,派大将哲别灭西辽。1219年,率军西征,灭花喇子模。1226年,出征西夏。1227年夏,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军营。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们继续对外扩张,建立了囊括(横跨)欧亚大陆的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

忽里台大会:忽里勒台是大蒙古国和元朝的诸王大会、大朝会。又作“忽邻勒塔”或“忽里台”,蒙古语“聚会”、“会议”的意思。最初,蒙古人的忽里台是部落和各部联盟的议事会,用于推举首领,决定征战等大事。忽里勒台,又译作库里尔台。塔塔尔语:Qorıltay;阿塞拜疆语:Qurultay;Kurulmak在突厥语的意思是「聚集」,而在蒙古语的Khural可解作「会议」。 它是古代蒙古的一个政治及军事议会,负责推举部落的首长及可汗。蒙古帝国的所有大汗,例如成吉思汗及窝濶台汗都是由库里尔台所推选出来的。时至今日,「库里尔台」在突厥民族里有了新的意思,用来指现代的议会或国家的国会。

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召开忽里台,即大汗位。此后,历朝大汗即位,都由忽里台推戴。蒙古没有固定的嫡长继承制,汗位继承权或由先朝大汗生前指定,或通过明争暗斗强取,但形式上总要召开忽里台,由诸王、贵戚推举,才能即汗位。新大汗在忽里台召开期间,照例向诸王大臣颁发大量赏赐,笼络人心,因而忽里台也成了蒙古显贵瓜分帑藏(帑藏,tǎng cáng,意思是国库;指钱币、财产)的一种形式。入元以后,忽里台即大朝会的形式依旧保存下来,历朝皇帝即位都要召开忽里台,举行仪式,颁发赏赐。但忽里台远非决定帝位继承的具有实权的议事会,元朝大多数皇帝都是通过权臣拥立、武力争位或流血政变即位的。忽里台又是决定和宣布重大军事行动,分派征伐任务,宣布新定制度的会议。如1235年窝阔台汗召开忽里台,决定遣以拔都为首的诸王、将领远征钦察草原和斡罗思等国,开始了著名的蒙古帝国的西征。

扎萨克:即“札萨克”

1.蒙语的音译。源出"札撒"一词,意为"支配者"﹑"尊长"。清代蒙古地区旗长的称呼。内属蒙古各旗一般不设,外藩蒙古各旗由清政府就旗内王公中委派一人充任,直隶理藩院,受中央监督。解放后只保留旗的称谓,相当于县,取消札萨克,设旗长。

词语分开解释:

札萨 : 1.原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品级名。源自蒙古语札萨克(执政官)。清代沿用于西藏。起初地位高于噶伦,后降至噶伦以下而略高于四品。其中有僧有俗,按惯例僧官札萨列于俗官札萨之前。

九斿白纛是蒙古族权力的象征,最初由成吉思汗所创立,自蒙元之后成为蒙古的权利象征,各部酋长均有各自的苏勒定。

九纛两字来自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徽旗“九斿白纛”,九斿白纛,也称九足白徽或者九足白旗,蒙古人俗称“查干苏力德”,查干又译察汗,是白色的意思;苏力德又译苏勒德,是大竿的意思。 查干苏勒德(白纛、白旗),亦称“九斿白旗”、“察哈尔部查干苏勒德”。是大蒙古国在斡难河畔建国时所树立的“九斿白旗”。查干苏勒德的缨子用银白色公马鬃制做,干为松木,因而称查干(白)苏勒德。北元时期,由察哈尔万户供奉。1634年(天聪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后,守护查干苏勒德的察哈尔部几千人带着苏勒德返回途中留在八白宫所在的鄂尔多斯。 查干苏勒德为三叉神矛的主苏勒德和八柄陪苏勒德组成。主苏勒德的顶端为一尺长镀金三叉铁矛。三叉象征着火焰。三叉矛头下端为“查尔”(圆盘),圆盘沿边固定银白公马鬃制成的缨子。主苏勒德的柄也叫“希利彼”,用松木制成,希利彼五寸粗、十三尺长,插入中间有孔的花岗岩底座。 离主苏勒德一丈五距离的地方,四面、四角上竖起八柄陪苏勒德,并用马鬃搓成的“呼和纳楚格”(绳子)与主苏勒德相连接,加固主苏勒德。陪苏勒德的希利彼为九尺长,矛头与主苏勒德一样。 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于丙寅年“在斡难河源头,建九脚白旄纛做皇帝”。另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元年丙寅(1206年),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这是蒙古人首次对九斿白纛的记载。从这时候起,蒙古人在和平时期、庆祝时刻都立九斿白纛,将其视为民族和国家兴旺的象征。 另有一种说法称,公元1189年,成吉思汗在他的诞生地肯特山南麓克鲁伦河源头一个叫呼和淖尔的地方被众贵族推举为汗。参加此次推举的主要有3位德高望重的贵族:浩特拉汗之第二子阿拉坦、斡惕赤斤、也速盖巴特尔之哥捏坤台吉之子忽察尔别乞、把尔坛巴特尔之哥斡勒、巴尔哈格之侄彻辰别乞等。他们给铁木真授予“汗”称号,并且树起其尊父也速盖巴特尔的九足白旗。这一年铁木真年仅28岁。后来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这个九足白旗就演变成了大蒙古国的国旗九斿白纛。 据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冀所著的《成吉思汗评传》一书介绍,公元1206年(丙寅,蒙古人称为虎儿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南宋宁宗开禧二年,对中国和世界来说,这都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年的春天,斡难河上游岸边一片平坦的草原上,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忽勒里台”。忽勒里台,广义而言,可指一切集会。它是蒙古民族一种朴素的民主形式,时间多在春、夏季召开。后来成吉思汗将其定为制度,忽勒里台便专指讨论军国大事的会议,其权责为选举大汗、决议和战、修正宣布法令等。这种会议只限贵族参加,但是很富于民主色彩,可以广开言路,博采众议。就在这次忽勒里台大会上,成吉思汗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帝国。

兀鲁思,汉语意为大蒙古国。俗称蒙古汗国。蒙古汗国的建立,对于蒙古部族的发展,对于其后统一中原,进而征服亚欧,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马冀教授指出,就是在这次大会上,成吉思汗树起了一面引人注目的白色大旗,旗上还有9条飘带,史称“九斿白纛”或者“九足白纛”,蒙古人俗称“查干苏力德”。蒙古人以白色为吉祥的颜色,“足”和“斿”都是指旗上的飘带、穗子。9又是蒙古人认为吉祥的数字,所以用9条飘带。蒙古人相信这个旗帜代表着军队的守护神(苏鲁德),可以引导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所以蒙古军队打仗前要祭旗出征,胜利后也要用牲畜摆供祭祀。据传,成吉思汗的仪卫存有纯白大旗备用,国王用九尾白旗,中间画着黑色月亮。后来蒙古族人民供奉的苏勒德,可能就是从这面大旗演变而来的,它象征着胜利、幸福、吉祥,是民族的守护神。 学者明安特额尔德木图曾经在《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0年第1期发表研究成吉思汗的“纛”的布置图的文章,他在这篇题为《成吉思汗的四斿黑纛及九斿白纛初探》的文章中则指出,成吉思汗的四游黑纛摆放位置是中间一纛,四角上各有一纛;九斿白纛的摆放位置是中间一纛,四方和四角各有一纛。这种摆放位置毫无疑问是在反映以汗为中心的最高统治者的尊严和权利。四斿黑纛和九斿白纛的摆放位置最初和北方游猎民族的性崇拜观念中的+、反万字符等图形为基础,加上天地宇宙观、星位图、阴阳八卦和五行说理论,又与蒙古族的敖包文化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成吉思汗的四游黑纛和九游白纛的位置图。

苏鲁锭的蒙语意思是“矛”,是蒙古的象征,是战神的标志,又译为“苏勒德”。一般是黑白两色,分别叫做“哈喇苏鲁锭”和“查干苏鲁锭”,就是“黑”和“白”的意思,黑色象征着战争与力量,白色象征着和平和权威。据耶律楚材自传记载,公元1162年农历7月铁木真出生的时候,手中握着一块胎血,掰开后发现,是一个两头尖尖的菱形图案。后人说成吉思汗手握着“苏鲁锭”出世,是上苍派来拯救蒙古民族的英雄,“铁木真”是铁之变化的意思。后来由金国来到蒙古的金帐第一谋士耶律楚材派俘获的俄罗斯能工巧匠按此图案打造了一个标志物,取名苏鲁锭,设在成吉思汗金帐的顶部,并作为蒙古军队的军旗和军徽图案。从此,苏鲁锭代表着战神,代表着成吉思汗,表示着至高无上。

苏鲁锭,也就是战旗。它有大小之分,大的位于中央,小的呈剑形,剑头或剑峰长 39公分 ,宽 3` 9公分 。旗杆长300多公分。传说成吉思汗曾被围困在一个叫千棵树的地方,正在危急时刻,他翻身下马把马鞍倒扣在地上,向着苍天大喊:“长生天父亲啊,请救救你的儿子吧”。话音一落,从天上落下了长矛一样的东西。木华黎要从树上取下来。但他三次都没有成功,成吉思汗恍然大悟,他亲自踩在马背上,取下了这个东西。从此 ,成吉思汗举着这个长矛,长矛指向哪里,哪里就奏响了凯歌。它成了成吉思汗所向披靡的旗徵,又是太平无事的吉祥物。

苏勒德是一只大纛,它象征着长生天赐予成吉思汗的佑助事业成功的神物,是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军队的战旗,蒙古民族的守护神,战无不胜的象征。苏勒德是一个有形的圣物,她是一柄类似于古代兵器--矛状物,特殊的是矛身底座的銎部形成一个圆盘,盘沿一周有81个穿孔,绑扎着马鬃作为垂缨,然后固定在松柏杆上冲天而立于石头龟座之上(旧时为蛤蟆抱脚石座),显示着神圣的威严之势。

苏勒德是一只大纛,她是长生天赐予成吉思汗的佑助事业成功的神物。据草原上口碑所述和有关书籍记载,成吉思汗一次率军在草原上与对手交战失利,损失残重,军队士气非常低落,这种精神上的失败,远胜过战争上失败的危害程度,使成吉思汗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他召集所有将士,在一个树林边上进行动员,成吉思汗亲自主讲,讲了许多以少胜多的事例,讲了许多以弱胜强的战况,就这样从白天讲到夜晚,这简直是一场非常美妙绝论的演讲,他用朴素的语言、真诚的感情、透彻的分析,鼓舞了军队的士气,赢得了阵阵的喝彩。

最后,成吉思汗反复强调"军心似铁,感召日月",其声宏亮如钟,传播到空旷的远方。突然,半空一道光闪,一把矛状异物在众军头顶悬而不下,在众人惊呼声中,成吉思汗命大将木华黎接下,但几次都未成功。这时,成吉思汗感悟到是苍天赐予自己的神物,必须亲自接取下来,于是,他卸下自己坐骑的雕花马鞍,跪在其上,双手垫着乌黑的马鬃,伸手接了下来。刹那间,万民同呼,"军心似铁,感召日月",群情激愤,斗志倍增。而成吉思汗在情急之中,草草地宰羊祭祀,忙乱中有一只羊蹄未去,羊头和肝肺还连在了一起。成吉思汗许下宏愿,每年的今天都要用万只羊来祭祀,而且,忙中出错的作法也作为纪念性做法被永远地保留下来。

苏勒德柄称为希利彼,用笔直的柏木制成。哈日苏勒德的希利彼长一丈三尺五寸,陪苏勒德的希利彼长九尺。这些做柄的柏木,从准格尔旗的阿贵庙、希尔嘎河、什巴尔台庙、哈日河阿贵、拉拜乌拉(神山)等地受过禅封的柏树中选来。希利彼的外面,还要穿一层一丈二尺黄缎缝成的“衣服”,上面钉一千扣纽,象征一千只慧眼。为了加固哈日苏勒德,在其希利彼的背面再加一根希利彼,同样用绸缎包起来。

哈日苏勒德的缨子,用九九八十一匹枣红公马之黑鬃。连接哈日苏勒德与陪苏勒德的绳子叫“呼和纳楚格”,系用公马鬃搓成,外用黄缎包住,全长共六丈五。

哈日苏勒德的祭奠,分平日祭,小祭,年大祭,龙年威猛祭,特殊祭等。哈日苏勒德祭奠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项祭奠活动一是为了歌颂成吉思汗和苏勒德的赫赫战功,二是寓意人民的生活吉祥、平安和风调雨顺。

哈日苏勒德,原先在八白宫附近供奉。从清朝以来,哈日苏勒德祭奠一直在供奉之地苏勒德霍洛举行。1956年成吉思汗新陵建成后,在陵宫西殿中举行祭奠。1997年,在陵园内修建苏勒德祭坛后,苏勒德祭奠在此举行,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日为苏勒德祭祀日,七月十五则举办成吉思汗夏季大祭活动。

苏勒德是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军队的战旗,蒙古民族的守护神,战无不胜的象征。苏勒德虽然不在成吉思汗八白室之列,但是她仍然受到蒙古民族的崇拜祭奉,与成吉思汗八白室如同大小之别,作为另一个系统,受到鄂尔多斯部的守护、管理、供奉、祭祀。在鄂尔多斯部内的专司祭祀的达尔扈特人,史称中有大达尔扈特和小达尔扈特之别,其中大达尔扈特人指的是守护供奉成吉思汗八白室的人,小达尔扈特人指的就是守护供奉苏勒德的人,这种区别是从忽必烈时代留传下来的,有严格的规定,任何相互间的职责替代都是不允许的。由此可见,苏勒德的重要地位仅次于成吉思汗八白室。蒙古族在每年 阴历 3 月 17 日 ,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借以表达对成吉思汗的敬仰,缅怀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

在成吉思汗陵宫西南供奉着成吉思汗的军徽 -- 镇远神矛苏勒德。“苏勒德 ”是蒙古语,意为徽标。所以,苏勒德就是成吉思汗的军徽,就是所向披靡的战旗,就是所向无敌的战神。

以主苏勒德和四柄陪苏勒德组成的“四斿哈日苏勒德”是成吉思汗所向无敌的战神,平安吉祥的保护神,是成吉思汗勇往直前精神和压倒一切邪恶的力量的象征。苏勒德的缨子用九十九匹公马鬃制成。祭坛上还安放着大蒙古国的阿拉格苏勒德(花纛)。祭坛高15.4米,直径54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