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家骥:明清两代宫廷之差异初探

 联合参谋学院 2021-10-08

摘要:本文从宫廷侍奉、造办、纂修、教育、守卫、行政这六种机构及人员方面, 对明清两朝的宫廷情况进行对比, 总结清代宫廷的特点, 探讨其原因及影响。认为:清代每日出入宫廷的人员, 大部分是外部男性, 太监数量比明代大减, 盖与满族男女之防的旧俗不像汉族之森严有关;而每日都有较多官员入宫与皇帝办理政务, 则是清帝对宫廷制度的重要改变, 与满族皇帝勤政、吸取明代教训以维护满族主体统治有关。清代宫廷的这些变化, 对清代政治也产生了某些值得肯定的影响。

关键词:宫廷; 明清两代; 满族

阅读明清两代典籍, 深感其宫廷有很多差异之处。其中最明显的, 是供职于皇宫中的人员大不相同。明代主要是太监宦寺。清代, 太监大量减少, 供职较多的, 是内务府旗人包衣 (奴仆) 男、妇, 旗人 (主要是上三旗人) 官兵、杂役、匠人等, 还有蒙藏喇嘛、汉人及西洋人, 在“男女之防”上, 对外部男性入宫的禁限, 不像明代那样森严。而且由于皇帝勤政, 满汉官员也每日频繁出入皇宫, 甚至接近或深入到后宫区。另外, 宫中还设置与满族骑射有关的机构。这一切, 都应与满族因素有关。鉴于它还关系到两朝的宫廷政治乃至国家治政以及民族习俗等问题, 因而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探讨。

一 明清皇宫所在的部位及内部结构

明清两代北京城 (结合所附《明清皇城、皇宫简图》阅读) , 由外到内, 大致分为三重。最外的一重为京城, 中间一重为皇城, 皇城中间为皇宫, 即紫禁城。明代, 紫禁城又称内皇城, 或称内紫禁城、紫禁内城,紫禁城外围为外皇城。清代仅将紫禁城外围部分称为皇城。皇城是几个带“安”字的门 (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以内, 及南至大清门以内的部分。皇宫为四门 (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 之内, 又称“大内”。

紫禁城内, 以保和殿、乾清门之间为界, 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部即南部为前朝部分, 又称“外朝”区, 后部即北部为后寝部分, 是皇帝及其家属的居住区, 又称“内廷”。此外, 又可分为中路及其两侧的东侧区、西侧区。前朝部分的中路主要是三大殿的区域。后寝部分的中路, 主要是当朝皇帝及其后妃的居住宫区。后寝部分的两侧, 是已故皇帝的后妃称为太后太妃等的居住区。

本文所说的“宫廷”, 主要指紫禁城。因紫禁城外围的皇城又屏卫着紫禁城, 且服务于紫禁城内的一些机构也设于皇城, 因而所述内容要涉及皇城, 尤其是明代, 服务于皇宫的太监诸机构及其作坊、仓库等设施, 广布于皇城中, 所以, 也有将明代包括紫禁城在内的整个皇城都称为宫廷的。 清代的皇城与明代不同, 明代广布于皇城的诸太监机构, 清代都已取消, 皇城不再是禁区, 而“悉为民居、列肆之所”, “紫禁城外, 尽给居人”。不过对清代紫禁城外围之守卫部分的叙述, 仍需涉及皇城。

二 明清两朝宫廷之比较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明清两朝宫廷的不同情况进行对比, 并总结清代的特点, 提出一些初步认识。

1. 宫廷侍奉机构及人员

明代的宫内服务者, 除宫女、女官外, 主要是太监。太监有所谓十二监、四司、八局共24个衙门, 此外, 还有诸房、库等。其设置及职掌如下。

十二监:司礼监, 掌宫廷仪礼、刑名, 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 及关防门禁等。另外, 还掌公文之事, 详见后述。内官监, 掌诸作坊制造、库藏及营造宫室、陵墓等事。御用监, 掌御前所用诸器之造办。司设监, 掌卤簿、仪仗、帷幕诸事。御马监, 掌宫中用马等事。神宫监, 掌太庙等坛庙洒扫、香、灯等事。尚膳监, 掌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诸事。尚宝监, 掌宝玺、敕符、将军印信等事。印绶监, 掌古今通集库及印信、勘合、符验、信符、铁券、诰敕诸事。直殿监, 掌各殿及廊庑扫除事。尚衣监, 掌御用冠冕、袍服、屦舄等服用之事。都知监, 初掌各监行移、关知、勘合之事, 后仅随驾前导警跸。服侍皇帝者, 又设御前近侍多人。

附图:明清皇城、皇宫简图 下载原图

注:本图因篇幅有限, 又为突出紫禁城内部, 因而未按比例绘制。

四司:惜薪司, 掌宫中所用薪炭之事。钟鼓司, 掌钟鼓、内乐、诸杂戏。宝钞司, 掌造粗细草纸。混堂司, 掌沐浴之事。

八局:兵仗局, 掌制造军器。银作局, 掌打造金银器饰。巾帽局, 掌帽靴。针工局, 掌制作宫中衣服。内织染局, 掌染造御用、宫内应用缎匹。酒醋面局, 掌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诸物。司苑局, 掌蔬菜、瓜果供备。浣衣局, 掌衣物等浣洗。

此外还有诸库、诸房等, 如司钥库、内承运库, 及分储杂物的十库, 以及掌御用医药的御药房, 掌造御用酒的御酒房, 掌供奉茶酒、瓜果及进御膳的御茶房, 掌报时刻的刻漏房、更鼓房, 掌诸糕点制作的甜食房, 畜养异兽珍禽的牲口房, 观星云、测灾祥的灵台, 掌造军器、铳炮、火药之类的安民厂及盔甲厂等。

以上太监诸衙门及各房、库, 大部分设在外皇城, 少数设在紫禁城内 (见下述) , 有的在紫禁城内、外均设。

紫禁城内所设, 多为外皇城太监机构的内值、附设机构。计有:司礼监秉笔太监值房、经厂值房、管赏处, 都知监值房, 文书房、南司房, 尚膳监、宫中膳房、太庖厨, 御茶房, 御酒房, 御用里监, 刻漏房、更鼓房, 御马监, 御用等监库。其中司礼监因职掌较多, 在宫内有多处值房。

太监诸衙门及各房、库所设太监、杂役宦官名目繁多, 有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少监、监丞、典簿、门正、门副、医官、赞礼、奉御、尚冠、尚衣、尚履, 以及一般的长随、当差、听事、写字、监工等等50多种。其中承充杂务的长随、当差、听事的宦官人数甚多, 长随等就居住宫中, 在宫中“分各门共爨”, 共54门。

清代在皇宫内服务者, 主要是内务府上三旗包衣男女奴仆及太监, 但太监人数比明代大量减少。为皇宫服务的太监, 其活动区也从明代的皇城缩小到紫禁城内, 而且基本是紫禁城北半部的後寝区。总管太监的机构是敬事房, 设于乾清门内西侧。太监们的事务, 也比较单纯, 主要是服侍皇帝及后妃、皇子女等的生活起居。后妃的东西十二宫, 每宫配置太监若干名, 各“专司本宫陈设、洒扫、承应传取、坐更等事”。御膳房、御茶房的太监, 掌“专司上用茗饮果品”及“上用膳馐、各宫馔品、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在御前服务的, 主要是陈设、洒扫、坐更, 保管并取送皇帝所用之物, 服侍皇帝, 登载内起居注等。另外, 后寝区的宫殿、某些禁门的洒扫、启闭关防, 宫内烧炕, 御花园等处的花草管理、鱼虫鸟兽畜养等, 也是太监负责的事项。御前服侍者除太监外, 还有哈哈珠子,为旗人男性少年。

紫禁城内从事杂务的内务府三旗管领下包衣奴仆, 称为“苏拉”, “总凡四千九百五十名”, 其管理机构是“内管领掌关防处”, 简称“掌关防处”, 置内管领、副内管领各30人。其具体服侍事项是:“皇后宫内差务, 内管领等轮班承应;皇贵妃、贵妃位下, 内管领各二人;妃、嫔位下, 内管领各一人”, 每位妃嫔下听差苏拉15名至5名不等, 由内管领率领, 承担各宫后妃的服侍性杂役, 负责后妃各宫、各处分例食品、用具之备办供应。管领下包衣从事宫中所用酒醋、酱菜之成造, 蔬菜瓜果之供应, 各种饼饵、饽饽、糕点、祭品之制作 (由内管领下包衣妇人承担) 、供应, 筵宴桌张之管理备办, 器皿库各种器具之保管取用, 水、冰 (暑期) 之承应抬送, 车辆牲畜之管理与使用, 以及宫殿内之糊饰, 院内洒扫、除草, 冬季熏缸 (防火缸) , 疏浚紫禁城内河道。还有, 紫禁城内, 除当朝皇帝后妃所居十二宫, 其它所有宫殿、房屋、庭园、门禁等, 划为30区, 三旗包衣分为30班 (每旗10班) , 每班负责一区“谨视宫室而以时葺治”。

以上都是日常应服务的事项。因而, 这众多人数的包衣男女奴仆是常日在宫中服务的。

此外, 後寝区的御膳房、茶房, 其管理官员尚膳正、尚茶正, 尚膳副、尚茶副, 尚膳、尚茶, 是由侍卫充当。而承当具体事役的“内膳房厨役六十七名, 有十名召募民充, 余俱于 (包衣) 三旗人丁内挑补”, 其它如庖长、副庖长、庖人、拜唐阿、承应长、承应人、催长、领催等, 也是由内务府三旗男性包衣充当。

比较明清两代皇宫中从事杂役、侍奉皇室的人员, 明代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太监及宫女。清代, 也有太监、宫女, 但更多的, 是内务府三旗的包衣, 以及三旗侍卫, 还有极少量的民人厨师, 除包衣妇人外, 全部是男性, 最多的苏拉四千多名。有的是配置于后妃寝宫服务的, 如前述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位下, 均配置内管领, 以率包衣苏拉为各宫后妃供应食品、水、冰及从事其他服侍性杂役。服务于御膳房、茶房的包衣、侍卫、民人厨役, 也是在后寝区。

此外, 外部男性进入后寝区服务的, 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坤宁宫萨满祭祀。坤宁宫内中西部为萨满祭祀场所, 每日朝祭、夕祭两次, 除萨满、司祝、司香等为女性外, 另设男性满人“司俎官五人、司俎执事十八人、宰牲十人、掌籍三人、服役二十人”, 每日两次进内从事杀猪等事务。做祭品, 由包衣30余人与饽饽房包衣妇人承应。朝祭毕, 还要赐宫中值班王公、大臣、侍卫进坤宁宫内吃胙肉。

中正殿、雨花阁、宝华殿喇嘛唪经。这些机构在后寝区西侧, 太后太妃所居之慈宁宫、寿康宫以北。定例“每日以 (喇嘛) 二十人在前殿唪吉祥天母经, 以九人在后殿唪无量寿佛经, 以三人在后殿唪龙王水经”, 朔望及重要节日, 唪经的喇嘛更多, 有时达一二百人。其“演法则有跳布札、放乌卜藏诸技”。喇嘛“长年承应内廷者, 至数十百人之众”。设有中正殿管理处, 管理喇嘛做佛事等事务, 管理中正殿事务大臣、员外郎等, 也是宫外满洲官员。又, 後寝区的“养心殿有佛堂, 朔望以喇嘛十人放乌卜藏”, 唪无量寿佛经。

戏班进内演戏。后寝区东侧的畅音阁、阅是楼, 为皇室人员、王公大臣等观剧之所, 同光时期, 常有宫外戏班的“外优”进内演戏。

2. 宫廷造办、纂修、教育机构

明代的宫廷造办机构及设施, 多设置于外皇城, 即紫禁城之外;设于紫禁城内的制作性机构设施, 只有侍奉宫内饮食的尚膳监、宫中膳房、太庖厨、御茶房、御酒房等, 见前述。

清代, 除了这类饮食制作设施如御膳茶房及内饽饽房、酒醋房等设于宫内, 还有其它造办机构及设施, 最著名的便是众所周知的造办处, 设于前朝部分的西侧。造办处设管理大臣二人, 郞中以下至管库官等40余人, 下设如意馆、金玉作等十几个作坊, 其中如意馆中还有西洋画匠供职。诸作坊工匠、拜唐阿、苏拉等共330多人, 每日进宫于造办处工作。

明清两朝, 均于宫内设修书机构。明代, 午门内的“皇极门外两庑……东二十间为实录、玉牒、起居诸馆, 及东阁会坐公揖处。西二十间, 上十间为诸王馆, 下十间则会典诸馆”。清代, 于东华门内设馆纂修实录、会典。明清两代, 以上纂修机构都是临时性的, 修毕即撤。起居注有所不同, 应经常纂修, 不过明代断断续续, 洪武、永乐朝曾实行, 以后中断, 万历时一度恢复。清代, 自康熙十年编纂起居注, 除康熙五十七年至六十一年这5年暂停, 此后连续不断, 直到清亡, 起居注官也一直入值宫中。

除此之外, 清代的皇宫中还有一些常设的纂修、出版机构, 这是明代所没有的。如国史馆, 设于东华门内之北, 主要纂修本朝史, 初为临时性, 乾隆三十年后为常设之馆。方略馆, 设于武英殿后, 掌纂修方略、纪略, 并奉旨编纂其它典籍。武英殿修书处, 是人所熟知的宫中常设的编辑出版机构, 设管理王大臣、总裁、提调、正副监造等官20余人, 翰林充任之纂修、协修20余人。设有书作、刷印作, 置内务府包衣匠役、拜唐阿等90余名。另有御书处, 在西华门内, 为刻印御制诗文、法帖及制作朱墨之所, 设管理官员、匠役等100多名。

明清两代皇宫中, 都有皇子教育处所。皇子以外的学校, 是明朝宫中没有而清宫设施的又一特殊之处。清代这类学校均教育旗人子弟, 计有:咸安宫官学, 设于武英殿旁, 学生110名, 置管理官员、教习、苏拉等60余名;蒙古官学, 学生24名, 官员、教习7名;回缅官学, 管理官员、教习及学生共16名。以上诸学学生, 就在皇宫中住宿学习。

3. 宫廷守卫人员

明代宫廷的日常守卫, 主要是在紫禁城周围的皇城部分, 由“上二十二卫”的亲军卫官兵守护, 分别守卫皇城四面。直接守卫紫禁城的亲军诸卫, 是在紫禁城城墙外四周驻守巡逻。紫禁城城墙外四围共设40处红铺 (或曰36处) , 为巡逻官兵驻守的铺房。夜间, 设“坐更将军一百人, 每更二十人”, 另于紫禁城四门“设走更官八员”巡更。统管者为勋臣, 于午门外“每晚有勋臣一员, 在阙左门内直宿”。此外, 还有五军营的叉刀官军, 夜间于外皇城内值宿。守卫外皇城而间接守卫紫禁城的, 是在外皇城四周设红铺72处, 以亲军诸卫官兵驻守巡逻。亲军诸卫官兵除于皇城“巡绰各门”, 还“巡警京城各门”。常朝时, 则入紫禁城充当仪仗队及侍卫, 并见后述。

入紫禁城内担任侍卫、接近皇帝的, 是上二十二卫中的锦衣卫为主的官兵。

锦衣卫的侍卫, 称将军、大汉将军, 是“直殿内”。锦衣卫共设大汉将军1500余名。其余侍卫及统领官, 有:府军前卫带刀官40员;神枢营红盔将军1500名、把总指挥16员, 明甲将军500名, 把总指挥四员, 大汉将军八员;五军营叉刀、围子手3000名, 把总指挥八员, 勋卫散骑舍人无定员;旗手等二十卫带刀官180员。

掌领侍卫的, 为侯、伯、驸马等官, 共六员:一员管锦衣卫大汉将军及勋卫散骑舍人、府军前卫带刀官;一员管五军营叉刀官军;四员管神枢营红盔将军, 每日一员轮值。

侍卫入值皇宫大内,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且均在前朝区。

大朝。凡皇帝寿诞、元旦、冬至这三大节大朝会时, 皇帝与百官朝贺, 及大祀、誓戒、册封、遣祭、传制等, 皇帝御皇极殿, 侍卫官兵全部进宫入值。领侍卫官侍立殿内, 锦衣卫、神枢营将军118人序列于御座左右。其殿门, 殿外丹陛延至皇极门外, 均以锦衣卫、神枢营将军、五军营官军布列侍卫。

常朝。指常日皇帝御门或御殿与官员商议、处理政务, 届时, 侍卫官兵入值。并“纠仪、拏人。朝退, 轮百户一员巡察皇城四围, 其余分守东华、西华等门, 听候宣唤。至夜, 轮百户二员、校尉四十名, 同该日指挥, 于内直房直宿, 以备传报, 其余出宿外直房”。

凡大朝、常朝, 锦衣卫的銮舆、擎盖等十司与驯象所, 及旗手卫, 还擎执朝仪器仗礼具, 布列卤簿仪仗。

此外, 遇经筵日, 锦衣卫掌印官入文华殿侍卫, 该值的千户、百户、校尉, 于殿外侍立听候。殿试举人, 锦衣卫堂上官充巡绰官。岁贡生员于午门内考试, 由锦衣卫官校看守。

明代宫廷守卫的详细情况, 还可参见《明代宫廷典制史》的《仪卫》 (赵现海) 部分。

清代, 皇城的地面部分, 是由步军营中的满洲步军守卫。皇城内的紫禁城城墙周围部分, 由下五旗护军营护军巡守。

紫禁城内, 有三个机构官兵守卫:上三旗护军营、八旗前锋营;内务府包衣三旗官兵;侍卫处。

无论皇城还是紫禁城, 担任守卫的主要是满洲旗人、蒙古旗人官兵。轮流值宿的官员有所谓“六大班”:“禁城以内, 诸王及满洲文武大臣、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轮流直宿, 谓之六大班”。

紫禁城内三个机构的官兵守护之处分别如下。

上三旗护军营官兵及部分前锋兵, 守卫紫禁城内各门等处。设景运门值班处, 置景运门值班大臣一人, 以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印务章京、上三旗司钥章京等轮值, 夜间则宿值宫中。所守卫的皇宫内的各门、内库等, 有30多处, 前朝区有景运门、隆宗门等, 後寝区有苍震门、启祥门、吉祥门、文华门, 寿康宫之长庚门、西南门, 宁寿宫之敛禧门、锡庆门、皇极门、履顺门、蹈和门、保泰门等。

内务府上三旗包衣骁骑营、护军营。内务府包衣骁骑营官兵, 主要守卫武英殿、南熏殿、宁寿宫、英华殿、寿安宫, 以及造办处各门、银库、肉库、衣库与火班处等, 共31处。这31处包衣骁骑营官兵, 皆轮班值守, 夜宿宫中。

内务府包衣护军营官兵, 主要守卫後寝区的重要门禁, 如慈宁宫、寿康宫、宁寿宫门, 稽查出入, 日值而不夜宿。

侍卫处。设侍卫、亲军, 以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统辖。分内、外班, 均日夜轮值。

外班重点防卫前朝区的大门———太和门, 轮值宿卫。太和门旁为侍卫处衙署及外班侍卫值宿处。

内班重点守卫乾清门、内右门, 以及宁寿门、神武门。乾清门、内右门是进入内廷後寝区的门禁, 内廷行走官员, 由守门之侍卫稽其出入。内班侍卫值宿处, 是设于乾清门庑下, 值庐在保和殿之侧的后门旁。皇太后住慈宁宫, 则以侍卫什长率侍卫十员守卫, 夜“宿于慈宁门下”。

御前或近御之处, 包括皇帝日常起居、处理政务的养心殿, 则有御前大臣、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负责护卫。官员引见皇帝, 由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带至御前。

皇帝御乾清门听政, 与内阁部院等官员商讨政务, 领侍卫内大臣及值班内大臣、侍卫等于门左右阶侍立。御前侍卫随皇帝出宫, 同乾清门侍卫均于御座两旁侍立。

皇帝出入皇宫, 则有后扈大臣、前引大臣、豹尾班侍卫扈从保卫。皇帝召见外国使臣、燕飨、御经筵, 这些人及御前侍卫等皆于皇帝前后、两旁及殿外侍立。

明清两代宫廷守卫的最大不同, 是明代亲军侍卫主要守卫紫禁城外部, 只有大朝、常朝等场合皇帝在前朝区时, 锦衣卫、神枢营等侍卫官兵等入内, 列入仪卫。夜间, 只有常朝日退朝后, 留数十名锦衣卫官兵值宿宫中, 即前述:常朝朝退“至夜, 轮百户二员、校尉四十名, 同该日指挥, 于内直房直宿, 以备传报, 其余出宿外直房”。这“内直房”, 当是在左右掖门内的午门内侧, 即前朝区的南部,离皇帝家属后妃的后寝区甚远。这些人是常朝退朝后为“备传报”而宿于紫禁城内的。平时无论白日夜间, 男性官兵不入紫禁城内, 紫禁城中日夜侍直者, 主要是太监。看守紫禁城、皇城门禁的, 是太监, 其制为:“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奉天门、玄武门, 左、右顺门, 左、右红门, 皇宫门, 坤宁门, 宫左、右门。东宫春和门, 后门, 左、右门, 皇城、京城内外诸门, 各门正一员, 管事无定员。司晨昏启闭, 关防出入。旧设门正、门副各一员”, 门正、门副均为太监。掌各门钥匙的, 还有“司钥库, 掌印太监一员, ……凡乾清宫等门及午门、东华等门钥匙, 皆本库监工于五更三点时自宫中发出, 分启各门, 其钥即便缴回”。夜间宫内打更的, 是更鼓房宦官, “每夜五名, 轮流上玄武门楼打更, 自起更三点起, 至五更三点止”。宿守皇帝近御之处的, 是司礼监太监等, 明宫太监所著《明宫史》记:“宫壸中, 凡掌印、秉笔、管事牌子, 俱在乾清宫内各直房居住。每夜, 除该正管事牌子在殿内直宿, 其余者候圣驾已安寝, 磕过安置头, 寝殿门已阖, 则始散归各直房……凡猝然夜间御前有事, 忽有传召, 或值火灾、意外之警, 便立可衣冠, 手持五尺, 速赴圣驾之前, 以防卫之”。另外, 正德以后各朝, 还曾于宫中训练由宦官组成的卫队, 称之为“内操”。

清代, 则宫中守卫的旗人官兵, 常日在紫禁城中, 且日夜护卫, 夜间也宿值宫中。其上三旗护军营官兵, 当班者是昼夜在宫内守护, 即“日则守卫, 夜则巡更传筹”。白日, 守门护军官兵佩刀、执红棒, 稽查官员、杂职人役及物品之出入, 早晚, 以夜值之司钥章京、护军参领掌禁门之启闭。其夜间, 是以传筹的方式在皇宫内巡更, 具体情况是:“紫禁城内五筹递传, 每夕, 自景运门发筹, 西行过乾清门, 出隆宗门, 循而北, 过启祥门迤而西, 过凝华门迤而北, 过中正殿后门, 迤北至西北隅, 迤而东过西北门、顺贞门、吉祥门, 至东北隅迤而南, 过苍震门至东南隅, 迤而西, 仍至景运门, 凡十二汛, 为一周”。这实际是环绕皇帝及其家属的後寝区之门、墙外的12汛间, 而巡更一周。此外, 环三大殿诸门为一周, 共8汛, 也以五筹传递。太和门内大院一周, 4汛, 以3筹传递。总计, 夜值护军营官兵, 在宫中诸门的24汛之间, 以13筹递传, 巡更警卫。宫中侍卫, 于各重要禁门处“昼坐门禁, 夜守扃钥 (引者按:指关闭禁门) ”,其内班侍卫“ (夜) 宿则于乾清门庑下”。守卫宫殿的内务府包衣骁骑营官兵, 也是日间守卫、夜晚“直宿巡查”。

4. 宫廷行政机构及官员

明代, 皇帝与百官相见及行政是在前朝区, 其行政机构也设于前朝区的南部。南部东侧的“会极门, 凡京官上本、接本, 俱于此处, 各项本奉旨发抄亦必由此处”,此门稍东南, 即内阁, 为阁臣入值之所。西侧南部归极门 (清之熙和门) 西南, 有六科廊, 后移午门外,而六科给事中“奉旨发抄”批红后的题本, 仍需进午门在会极门。皇帝常朝御门听政, 在皇极门 (清太和门) , 召对阁臣等官, 或在建极殿 (清之保和殿) 左侧后左门前的平台或在文华殿, 均在前朝区。

清代, 内阁沿用明代旧址, 而取消了明会极门 (清之协和门) 之官员行政, 其上题本、接题本, 都归入内阁, 六科给事中之“科抄”, 也是到内阁红本处领红本而发抄。唯清代奏折成为题本之外另一大类上奏公文, 数量颇大, 特于景运门内设 (外) 奏事处以办理奏折接收传递事务。这又与明朝宫中由太监掌管的接收封进题本的文书房类似,六科的地址、职掌, 均沿袭明制。以上,是清承明制, 官员入宫办理政务形式与明朝类同者。

清代与明代的不同之处, 是宫中增设了很多行政机构, 而且有的机构及入值官员贴近或进入後寝区内廷, 入宫的官员人数、频繁度也大大超过明代。

清代皇宫中增设的行政机构、职掌及入值官员情况如下。

南部前朝区。(1) 议政处, 在太和门前大院的东庑, 为清前期满族议政王大臣之会议、办公处所。(2) 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为乾隆后议政处所改。掌稽核谕旨特交部院、八旗所办之事, 入值者, 为满汉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 及司官、笔帖式等。(3) 诰敕房, 也在东庑, 掌诰敕之审查、收发, 隶内阁, 内阁侍读、中书等在此入值。(4) 翻书房, 太和门前大院的西庑, 负责翻译皇帝满汉文谕旨等公文, 有满洲翰林官、内阁中书、各部院司官、笔帖式在此入值。 (5) 内务府公署, 设在武英殿后。为总管内务府事务堂署, 入值者有内务府大臣、堂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等70余人。(6) 内务府上驷院公署, 在文渊阁后, 掌御用马匹及内务府诸马场、马厩之管理。设管理官员50余人、侍卫20人, 侍卫、司鞍长等, 掌御马之训练、选用或侍奉皇帝、皇子乘马等事。其旁设御马厩。昭德门、左翼门内, 则有放置弓箭、刀枪、甲胄的武备院四库。(7) 御鸟枪处、弓箭处, 在西侧区, 掌皇帝狩猎、出巡所用武器弹药之供备。 (8) 箭亭, 在文渊阁北, 为皇帝检阅八旗武举、武官校射之所。

乾清门前。(9) 军机处, 在乾清门以西, 对过为军机章京值班房, 满汉章京共32人, 分班入值。(10) 内务府大臣值所, 在军机处西邻, 总管宫内事务之内务府大臣每日入值此处。(11) 官员待漏所 (在乾清门东) 、王公待漏所 (在景运门内南侧) , 凡奏事、引见及轮班入值以便皇帝召对的官员, 在这些所待旨候召, 听到宣召、叫起, 则到後寝区内的养心殿或乾清宫面见皇帝。

后寝区。(12) 乾清宫。乾清宫在明朝及清康熙时期, 为皇帝寝宫。雍正后, 作为皇帝常日召对臣工、引见庶僚、接觐外藩属国陪臣, 及岁时于内廷受贺、赐宴之所。 (13) 南书房, 在乾清门内南廊西端, 为内廷行走词臣之值房。(14) 批本处, 在月华门之北, 置满洲翰林、中书, 负责皇帝阅过之本章的清字批红。(15) 懋勤殿, 在批本处之北, 是南书房文学侍从与皇帝品评书画、写字之处, 并兼编书、写经。此外, 每年秋审, 皇帝对死刑犯作终审判处, 于此殿内举行, 届时, 内阁大学士、学士、刑部、都察院官进入此殿, 与皇帝一起办理此项政务。

以上, 日常需进入后寝区的军机大臣、奏事处官员, 及入值后寝区南书房、批本处、懋勤殿等机构的官员, 又称为“内廷行走”。

正因为清朝宫中比明朝宫中增加了诸多行政机构, 因而每日出入宫中的官员大量增多。而且有值夜者, 如军机处的军机章京。

再看君臣议政。主要形式是御门听政。

明前期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 皇帝是非常勤政的, 君主御门或御殿与官员处理政务, 有早朝、午朝、晚朝的一日三朝之制, 这是历代王朝中所少见的。此后虽然减少次数, 但弘治及以前, 皇帝仍能不时召见官员。自正德以后, 多数皇帝怠于朝政, 连批示官员奏章的批红都懒于经手, 而交给秉笔太监。万历皇帝甚至一二十年不见官员。这是人所熟知的史事, 毋庸多述。

清代, 康熙时期, 若无特殊事情, 康熙帝几乎每天御门听政。雍正朝设军机处后, 养心殿等处成为君臣每日办公之所, 军机大臣“常日直禁庭以待召见”, “每日寅时入直于此 (军机堂) ”。军机章京不仅白日入直, 而且夜间轮宿宫中 (隆宗门外方略馆) , 以备紧急之事应皇帝之召。中央部院寺监等20几个衙门官员分为9班、八旗诸营分为10班, 每日轮班入宫奏事, 地方官进京述职、出京任职, 以及选官、考绩之引见, 均须面见皇帝。另外规定“非系直日, 亦各准其奏事引见, 不得拘泥直日, 以致事有积压”。待漏所里等待召见的官员分“起”, “每日召见各起, (奏事处) 皆以次传进”。皇帝有时也在晚间召对官员, 谓之“晚面”。

三 总结

综前所述, 清代宫中人员与明代相比有两方面明显变化:

第一, 人员的构成, 大部分是外部所进入的男性。如:从事服役侍奉的内务府三旗包衣、日常唪经喇嘛;护卫大内的上三旗护军、前锋官兵, 内务府三旗包衣护军营、骁骑营官兵, 侍卫处官兵;从事制作的造办处十几个作坊的管理官员与匠役, 武英殿修书处、御书处的官员及编辑人员与匠役;常设的国史馆、方略馆修书人员;宫中官学入宿学习的旗人子弟;每日均在后寝区“内廷行走”的满汉官员, 等等。而太监, 则人数大减,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郑天挺先生说:清代“内务府成立, 而宦官的势力锐减”,也有这种意思。

第二, 每日入宫的人员大量增加。清代由于宫廷护卫机构及官兵内移至紫禁城中, 宫中又增设造办处、纂修出版机构、官学及诸多行政机构, 因而常川进入皇宫之人远较明代为多。尤其是每日都有内廷行走者、召见奏事者与皇帝办理政务, 更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以上两方面变化的特点、原因、影响, 值得探讨。

明代, 入宫办理政务的官员, 其办公地点、机构, 均设在紫禁城南部的南端, 如内阁 (宫内东南隅) 、会极门 (邻内阁) , 御门听政的皇极门 (今太和门) , 皇极门外两庑的临时性纂修机构实录、会典、玉牒、起居注诸馆, 均在这一部位。总之, 是使这些必须入宫的行政人员远离宫中北部的後寝区, 后寝区只能是皇帝、后妃、子女、宫女、宦官的活动区域。而清代, 无论是从事服役侍奉皇室的内府男性包衣官员、苏拉, 还是护卫宫中的旗人官兵, 以及其他各种官役的男性人员、喇嘛等等, 都被安排在宫中服务, 而且深入到後寝区。官员每日都进入皇帝的寝宫养心殿办理政务。凡此, 都与明代大不相同。其重要原因, 首先, 当与满族“男女之防”的旧俗不如汉族森严有关。

满族在入关前, 男女之防远不像汉族那样严格, 没有男女授受不亲等礼俗。甚至男女之间也行“抱见之礼”, 外来女宾、出嫁之公主与皇帝、诸王公相见, 也“行交抱礼”, 皇帝之皇后、诸王之福晋, 还参加朝廷的某些礼仪活动。其寝宿之处, 男女之防也不像汉人那样森严。皇太极时期, 召见或宴请蒙古来宾、宗室王公、汉人将帅等, 也在他与中宫皇后的寝宫清宁宫, 这在档案或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满族入关前建政权后, 汗、皇帝宫中, 虽也役用阉割者, 但人数很少, 大部分宫内服役者, 是包衣奴仆。因而在入关后入居明朝皇宫後, 仍沿入关前旧制、旧俗, 以大批包衣服务宫中的前朝区甚至後寝区, 替代明朝之太监。又将侍卫、守护官兵引入而安置于前朝区、後寝区, 把造办作坊、旗人子弟学校也设置于皇宫之内, 也就并不稀奇了。

男女之防, 汉族比满蒙等少数民族严格。然汉族早期也不像后来之森严。西汉之时, 宫中侍奉皇帝起居及充任侍官的, 就有男性 (非阉割者) , 称为“帷幄侍御”“侍中”等, 多为外戚、公主之子, 也有少量的外臣儒者。东汉以后, 这种情况始减少。宋代以后, 宫中男女之防趋严, 至明而达于极端。清室以少数民族满族入居皇宫, 虽然在入关后有所汉化, 但仍与明礼俗有异, 因而众多男性可以进入宫中, 与男女之防极端趋严的明代形成较大反差。

喇嘛番僧常年在后寝区做佛事, 也是这方面的体现。这一宫廷规制, 又与满族皇帝笼络蒙藏民族、利用其喇嘛教有关。

其次, 与清代皇帝勤政有关。清代每日入皇帝寝宫办理政务的官员大量增加, 体现了清朝满族皇帝的勤政, 及其行使皇权之“乾纲独揽”的家法。满族以少数民族入主广土众民的汉族中原, 满汉矛盾长期存在, 使满族皇帝常具忧患意识。为维护满族的主体统治, 他们极为注意吸取往代教训, 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皇帝怠政、委用太监而导致的政乱国衰, 更是其铭记于心的前车之鉴, 因而严禁太监干政、处理政务决不假手太监, 而且事无巨细, 皆躬自断制, 以免大臣尤其是汉族大臣蒙蔽、擅权。这就是清帝常常自诩的“我朝圣圣相承, 乾纲独揽, 政柄从无旁落”, “我朝乾纲独揽, 政无旁落, 实家法相承, 世世敬守”, “至本朝阉寺, 祇供洒扫之役, 从不敢干与政事”。实现乾纲独揽, 只有勤政, 经常召见官员以扩大政情信息的了解, 巨细政务皆亲自过问、裁决。这也是清代皇权专制发展到中国古代王朝时代顶峰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 为切实行使其乾纲独揽的皇权, 实行有效的统治, 并改变其在汉族官绅心目中“夷狄”的落后形象, 满族皇帝还积极学习汲取汉族的政治文化。设于邻近皇帝寝宫旁的南书房, 就是出于这一目的, 以便皇帝随时可以与入值之汉人翰林研讨儒家经典、诗词。康熙皇帝对儒家政治文化的求知欲尤为强烈, 从康熙十年至二十五年, 命翰林为其举行的经史“日讲”, 以多达900次而创纪录。对包括未来继位者在内的诸皇子实施严格教育, 也是出于这种目的。清代宫中严格的皇子教育, 与明朝也成鲜明对照, 曾入值宫中的赵翼对此有过对比性评论, 认为清代皇子教育远胜明代。清代皇帝的整体素质相对较高, 就与宫中严格的皇子教育有关。

清代宫中所设服务于皇帝的与武事有关的机构设施, 也是有异于明代的特殊之处。如掌御马之训练、侍奉皇帝及皇子乘马等事之上驷院、御马厩, 校试射箭等武技的箭亭, 及供应皇帝与八旗官兵秋狝、校射的御鸟枪处、弓箭处、内火药库, 均设于宫中。满族皇帝常称本朝以骑射定天下, 把八旗兵的骑射训练作为维护统治的重大事项, 而且皇帝身体力行, 并作表率, 与八旗官员“校射禁廷”。宫中这类机构设施, 均服务于这一重要事项。

古代“家天下”王朝时代, 国家大政主要出自皇家宫廷, 宫廷的禁限程度, 影响到大政形成的透明度, 宫廷封锁得越严, 外官介入的程度也越低、介入的可能性越小, 也就越容易产生私密性祸乱。清代的宫廷, 每天都有大量外部人员进入, 尤其是皇帝身旁, 主要是行政官员, 改变了明代皇帝主要与宦官为伍的局面, 减少了宫廷政治的阴暗性, 明代那种太监、奸佞形成宫中势力, 侦缉官民, 把持批红, 假传圣旨, 屡次出现的宫中乱政等等现象, 在清代不再出现, 从而形成相对清明的朝政。明代皇帝怠政, 外界官员进入皇室深宫的人少, 皇帝、皇子主要在寺宦、宫女圈子内生活, 极不利于皇帝以及未来继承皇位之皇子的素质、行政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种情况, 清与明也形成反差。

皇权专制越发展, 皇帝个人对国家大政的影响越大, 皇帝的素质、为政态度与行为、勤政与否, 直接影响国家的治乱兴衰。清代宫廷严格教育皇子, 并形成皇帝勤政的皇室家风, 这也是清代宫廷政治的重要特点, 尤其是康雍乾三帝, 不仅素质高, 而且勤政、励精图治, 康雍乾盛世的形成与此不无关系。宫廷朝政的相对清明, 又是盛世的形成及其能够长时期保持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切, 如前面所分析, 又都与满族因素有关。

总之, 满族入主中原, 清室入居明宫, 清代宫廷既有满族旧俗, 又有对明代宫廷弊政的剔除, 对清代政治也产生了某些值得肯定的影响。

作者简介:杜家骥,1949年生,天津武清区河西务镇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史研究专家。出版《清朝简史》、《清皇族与国政关系研究》、《中国古代人际交往礼俗》、《清朝满蒙联姻研究》、《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清代八旗官制与行政》、《清代社会基层关系研究》等学术著作。其中《清朝简史》一书获天津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二等奖。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清史研究》等期刊发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中外关系、清代财政、八旗制度、满族、皇族及满蒙关系等方面的论文八十余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