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泽泻不可久煎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五苓散是一首常用方剂,但现在很少有人用散剂,大多是改为汤剂应用。那么,在以汤剂为主的《伤寒论》中,仲师为什么不写一首五苓汤呢?仅仅是因为“散者,散也,汤者,荡也”吗?一直到学习《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时发现,很可能是因为泽泻不耐煎煮,“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一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一斗水煮到三升的时候才把泽泻放进去煮,煮到二升半的时候就去火,说明煮的时间很短,超不过十分钟。

《伤寒论》中用泽泻的处方不多,才三首,五苓散、牡蛎泽泻散是散剂,只有猪苓汤是汤剂。《金匮要略》中用到泽泻的有七首,两首与《伤寒论》重复,其中茵陈五苓散、当归芍药散是散剂,金匮肾气丸是丸剂,只有茯苓泽泻汤、泽泻汤是汤剂,可以发现,散剂最多,五苓散、茵陈五苓散、当归芍药散、牡蛎泽泻散,丸剂最少,金匮肾气丸,汤剂只有三首,猪苓汤、茯苓泽泻汤、泽泻汤。

《神农本草经》:“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作散剂最容易发挥“消水”之功。从三首汤剂的将息法来看,猪苓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煎四味,取二升”。泽泻汤:“上二味,以水二升,煎取一升”,时间不长不短。茯苓泽泻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煎取二升半”,时间很短。

回头再看五苓散,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白朮十八铢,桂枝半两,相当于十二铢,泽泻一两六铢,相当于三十铢,方中剂量最大,很可能是因为泽泻是君药,不想影响其“消水”之功而选择散剂。清代伤寒大家徐大椿曰:“此乃散剂,近人用以作汤,往往鲜效”,说明在清代就出现了改散为汤,而且影响了疗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