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三纲领与人生三重境界(王德峰)(笔记整理)

 兰MVP缘 2021-10-09

(笔记整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纲领:
一、明明德。 德通“得”,得天道。明德,即每个人生来而来具有领悟天道的能力,但因为“小我”之私,遮蔽了我们本能的“明德”。
大人之学,即学做大人,学做君子,第一步就是把被遮蔽的“明德”重新呈现。
中国思想认为天道与人性统一的。
天道存于我们的本性之中,但因为每一个人有一个“小我”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所以每一个人有“私欲之蔽”。明明德就是“去蔽”,去除对明德的遮蔽。

二、在亲民
明明德的途径:亲民
亲民:参与、体察人民的生活。
现代教育的基础教育,中学教育缺失“亲民”的环节。天道在人民生活中,君子通过参与人民生活领会天道。

三、止于至善
人生的终极目标:止于至善
至善,最高的善,这是人生的意义问题,也是人生的价值问题。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动物活着就是活着,但人活着并知道自己活着。因为这个知道,虚无或者非存在已经预先地给予我们,我们才会领会到虚无或者存在,并且自然而然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假如我们像神一样可以没完没了地活着,我们就不会去追问生命的意义。

至善:是我们的生命情感与天道一致。
王阳明: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心”:每个人的本心,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头脑是概念判断推理的居所。纯:完美的人生是生命情感的纯粹,没有牵扯到由于私欲而带来的杂志。
生命情感:喜、怒、哀、乐
人最后的毛病都是出在人自身的生命情感上,可以最可爱,也可以最可恶。人可以上升,上通神圣,成圣成贤;也可以下坠恶道,禽兽不如。生命情感出了问题,爱一个人欲其生,恨一个人欲其死。
所以“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即合适地爱,合适地恨,生命情感存乎与天理之中,人性的价值不取决于我们的头脑对于一系列规则又清晰的认识,人性的价值在于我们的生命情感与天道的一致。

《大学》就是养心的学问,让生命情感摆脱笑我对它的束缚,存养之、扩充之、终于和天一样大,所以要修心、养心。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之未发,即生命情感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它就在“心”里。

发而皆中者,即因为跟人打交道,生命情感发出来了,人与人的关系就是情感的关系,这些都要合适、合乎节拍。合适则为“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中”为“心”,天地本无心,人为天地立心。所以人心是天下之大本。

“和也者天下之道也” 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合适。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但系和努都不过分,过分都是因为私欲参杂其中,那就不中节了。

“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生活是和谐的,是社会生活体现了天道,这叫“天下之达道也。”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万事万物都生机勃勃,这是最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