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辈子与死神赛跑!记天津市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科医生群体

 timtxu 2021-10-09

随着救护车的警鸣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下称“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内科诊室接到预检分诊处护士电话,被告知:“一辆救护车抵达,病人主诉腹痛6小时,正在进行鉴别诊断,目前生命体征平稳。”这是今天晚班接班后的第9辆救护车。

60余名医生,130名护士,平均每天1000余名急诊病人,其中1/4的病人在午夜就诊。

“对凌晨来就诊的病人,必须高度重视!”这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老主任崔书章教授传授给急诊医生的经验。

崔书章教授今年76周岁,从医50余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从学校毕业后,崔书章成为了总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1984年,总医院成立了独立的急诊科,从此,崔书章全身心投入到急诊事业,他见证并主导了急诊医学学科从始至今40多年的全过程;建立完善的医院急诊学科体系,培养一支急诊“特种兵”队伍。

今天,打开总医院网页,崔书章教授的名字依然在该院急诊医学科的出诊信息里。每周一半的出诊,让崔书章的门口排满了有序等候的病人。

“他同情患者,尤其是远道而来的求医者。崔主任曾有过上午半天的门诊直到下午四点才结束,接诊76个复杂疑难病人的记录。”该院急诊医学科护士长么颖说。

一辈子与死神赛跑!记天津市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科医生群体

急诊科医生每天从死神手里抢生命,早已看惯了生死,他们怎样看待生命?

“生命具有单向性,医学也有有限性。社会上有一些对医生的误解,但实际情况是,作为医生,面对没有挽救回来的生命是很崩溃的。”崔书章依然清晰地记得几十年前,他面对年轻患者生命逝去的无力感。

1973年,27岁的四川姑娘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求医,诊断为“恶性组织细胞病”,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医生们穷尽当时的手段,无法阻止病情的进展,眼睁睁地看着病魔蚕食掉年轻的生命。

从那以后,原本学俄语的崔书章自学了英语,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系统学习了法语。他工作之余长期泡在图书馆里,博览群书,从各种外文原版书籍和期刊中里获取更多的新的医学知识,学习更多的疾病诊疗方法。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天津市急诊质控中心主任、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柴艳芬和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寿松涛是毕业后就到总医院急诊医学科,跟随着崔书章一起从事急诊工作。她们介绍,“急诊科脏、累、苦,风险高,精神高度紧张,很多医生干一段急诊就转岗了,这样的事例很多,但近几年,我们这里急诊医生流失的并不多,这归因于科室文化的传承与职业归属感的培养。崔主任扎根急诊一辈子,我们也坚守了30多年,尽管很累,也有委屈,但阳光心态和使命感是急诊人精神的主旋律,这其中有责任感,也有成就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承担着天津市急诊总量的1/9-1/10,2019年,接诊急诊病人达52万人次,是疑难危重病人的集散地和终极转诊救治中心。一年多来,随着总医院互联网医院推进,线上线下诊疗融合,使全流程急诊医疗服务能力得以很好实现。”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1984年正式成立,是我国首批成立的急诊科之一。现设有急诊预检分诊处、急诊诊区、急诊复苏室、急诊留观病房、EICU、亚监护病房、急诊综合病房、急诊超声检查室、急诊动态心电/血压检查室、急诊化验室和门急诊输液室。同时建有急性胸痛、急性脑卒中、急性中毒和急性多发伤救治绿色通道。现为天津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训和急诊医疗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急诊医学中心,是天津市急危重患者医疗主干线、复杂疑难危重患者的主要救治中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难救援的主力军。

靳衡医师是80后,本是一名外科医师。在急诊医学科体验数月后,2010年,他选择到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工作。在美国完成3年的博士后研究后,靳衡又回到了急诊与曾经的同事并肩战斗。十年急诊生涯,他对急诊工作的意义有自己的体会。他觉得急诊科尊重和培养人才,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而且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既能锻炼自己的急诊急救能力,还能培养危重病、疑难病的综合处置能力,在这里工作对医生系统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都有帮助,能帮助医生成长,是个能干一辈子的事业。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茜 陈建强)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茜 陈建强

责编:王子墨

编辑:张雪瑜 孙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