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温条辨》方药特色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10-09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清代瘟疫学家杨栗山代表作《伤寒瘟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的遣方用药的思想以及现代文献运用杨氏学术思想的用药辨治规律。 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主要从杨栗山的学术渊源、杨栗山对瘟疫的阐述以及杨栗山治温十五方四个方面对《寒温条辨》进行分析,从《条辨》原文出发,总结、整理、分析所体现的杨氏学术思想,关于杨栗山治温十五方的研究,则是借助于数据库技术,对杨栗山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探讨。 杨栗山深痛世人“于病寒病温两者之辨不明”,面对“瘟疫盛行,死者枕藉”的残酷现实,对伤寒和温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集群言之粹,择千失之得,零星采辑,参以管见,”于1784年著成《伤寒瘟疫条辨》。杨粟山注重运气对人体的影响,开篇首论运气。尽管如此,杨氏仍强调以临床见证为要,而不以常局相推。从《寒温条辨》自序可以看出,杨栗山的学术渊源复杂,分别受到《伤寒论·辨脉法》“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喻嘉言“邪毒由口鼻而入,闭郁三焦”,吴又可杂气学说、张璐“温病由血分发出气分”以及刘河间双解、三黄的制方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伤寒和瘟疫进行条分缕析。杨栗山并未沿袭叶天士卫气营血的分证认识,提出温病(实为瘟疫)的病因为“杂气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燥非火,天地间另有一种偶荒旱潦,疵疠烟瘴之毒也”。杨氏在卷一总论各篇中始终贯穿了对温病的病机认识,即“怫热内郁,郁久而发,自内达外,由血分发出气分……”杨栗山所论实为瘟疫,但是也提到运用十五方治疗四时温病可收良效。由此可见杨栗山认为瘟疫和四时温病存在相同的病机—郁热。杨栗山注重强调寒温异治。尤其是疾病的初起,伤寒宜辛温发汗,而温病则宜苦寒清热、辛凉透散。对于疾病发展所出现的诸多里证变证,则应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通过整理归纳,以及数理统计结果的分析,得出杨栗山治温十五方遣方用药规律如下。1.重视辛凉宣透;2.重视苦寒清热;3.重视辟秽解毒;4.注重调畅气机治从三焦;5.注重导赤泻心;6.治病求本,补泻兼施。 第二部分是现代文献。研究对象为1958年5月至2013年6月,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补充检索到的文献,经筛选共223篇文献,448个病案纳入研究。采用Access2010数据库分析技术。以文献中所提供病案中的症状、病机、药物、诊断为基础,建立数据库的表和查询,得出后世运用杨栗山学术思想治疗疾病的种类、疾病的病机、舌苔脉象、主要症状以及辨治疾病的用药规律。通过查询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现代临床中运用杨栗山十五方所治疗的临床疾病种类繁多,涉及20类总计287种,其中以升降散的运用最为广泛,在皮肤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及感染性疾病中运用较多,所治病证热证居多,且多具有郁火郁热不达、气机不畅的病机。(2)现代临床448例病案研究发现,病机以热、郁尤其是肝郁、气郁最多,舌象以红舌黄(厚)苔、红舌黄腻苔多见,脉象多为数脉和弦脉。(3)病案出现的主要症状以发热、斑疹、头痛最为常见;次要症状有:咳嗽、眩晕、咽痛、口腔溃疡、面目红肿疼痛、腹痛、胸闷等。(4)现代临床中运用杨栗山十五方进行辨治时所用药物出现频次较多的有蝉蜕、僵蚕、大黄、姜黄、甘草、黄芩、连翘、栀子、柴胡、银花、丹皮、半夏、赤芍、生地、黄连、白芍、桔梗、玄参、薄荷等;两味药组成的药对出现频次较多的有僵蚕和蝉蜕、蝉蜕和大黄、姜黄和僵蚕、姜黄和蝉蜕、姜黄和大黄、甘草和僵蚕、甘草和大黄、甘草和蝉蜕、黄芩和蝉蜕、连翘和僵蚕、黄芩和大黄、栀子和蝉蜕、柴胡和蝉蜕、柴胡和僵蚕等;三味药组成的药对出现比例较高的有蝉蜕、大黄和僵蚕,蝉蜕、甘草和僵蚕,蝉蜕、黄芩和僵蚕,蝉蜕、僵蚕和连翘,大黄、黄芩和僵蚕等等。 后世运用十五方的规律与杨栗山相似,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重视升降散原方尤其是僵蚕和蝉蜕的使用,以发挥其升降气机、解郁散结、涤热解毒的作用。针对热、郁的病机仍是多配伍性质寒凉、气味辛散的药物,如黄芩、栀子、连翘、银花、豆豉、石膏、薄荷、丹皮等药物。后世对黄连的重视程度不及杨栗山,且针对现代临床上气郁、肝郁的病机导致疾病的大量存在,对柴胡、赤白芍等疏肝解郁、柔肝药物的重视程度远远在杨栗山之上。 第三部分是结语。此部分在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并指出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