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艺术创作的独创性和作者与读者的心理之桥

 中土闲鹤堂 2021-10-10

独创性和个性特色往往是人们评论文学艺术创作成败的重要尺度。从艺术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是难以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力的。

但是,也不能把独创性绝对化,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种既不同于前人又不同于他人的作品。只要是艺术作品,只要是作者希望它能够流传,它的独创性就只能是与前人或他人作品相比较而言的同中之异。

文学艺术作品存在和流传的必要条件是读者的合作,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对读者产生最佳效果的作品,并非是那种对读者来说是全然陌生的作品,而是那种信息内涵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的“似曾相识”的作品。

《文学阅读学》

对那种毫不顾及时代、社会的审美规范,毫不考虑读者是否具备相应的感知方式和感知能力的所谓“独创性”作品,读者所能表现出来的态度只会是不屑一顾。

因此,需要探讨是什么因素促使读者在进入与创作保持同步的阅读序列之后,能够自然地实现自身角色和感知方式的调整。

相关研究学者认为,文学艺术作品能够促使读者实现心理调整的功能根源于作品之“言”的线性展开过程中,包含着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某种默契,那就是在作品的结构方式与审美内涵中若隐若现地存在着的对某个时代、社会,或文化环境中的读者说来,具有共同的可理解性的经验因素,即通常所说的“艺术惯例”。

任何具有独创性的作品都不可能完全抛弃惯例,因为一旦作品的线性展开过程不能为读者提供某种惯例经验,也就意味着斩断了作者与读者相沟通的心理桥梁,读者将因为找不到实现心理调整的契机而无法实现对作品的鉴赏。

何谓“艺术惯例”?艺术惯例即每一门类系统为了该门类所属的艺术作品,能够作为艺术作品来呈现的一种框架结构。

读者在以往的审美经验中逐步积累并形成对某一类型作品的惯例意识,这就构成了确定眼前所读作品,是否具备它所属的那个艺术类型审美特征的一种经验背景。

文学艺术鉴赏

从对象性角度来看,作品所具有的惯例因素正是诱导读者,对其进行审美反应的基本条件。读者只有从阅读中发现某种熟识的惯例因素时,才能在确认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同时,自然地对其进行审美反应,实现由日常心理状态向鉴赏心理状态的调整。

在文学创作中,那种使文学作品能够作为文学作品来呈现的“框架结构”,由于语言媒介的限制,不可能以一种“共时性”的整体形态一次性提供给读者,而只能转换为一种“历时性”的语言组合序列。

因此,读者熟识的惯例因素是内涵于作品之“言”的线性展开过程之中的,从而使这一过程本身成为召唤读者进入作品审美空间的诱导通道。

这便是为什么读者只有在与创作序列保持同步的阅读序列之中,才能自然地实现心理调整的根本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对惯例因素的强调旨在说明它对于诱导读者进入相应的审美反应情境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而不能被理解为对艺术创新的否定。

事实上,所谓惯例也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其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的变化而不断获得信义的。

《中外文学精品导读》

一般说来,当一种惯例严重束缚了作者在新的写作要求支配下所进行的创作时,或者当一种惯例已经使读者在太多的重复中感到厌倦,从而产生新的阅读需要时,就会产生新的创作方式,只要它能够最终被读者所广泛认可,便会形成新的惯例。

要使新的惯例为读者接受,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通过作品来培养。只有在对作品的阅读过程中才能逐步培养起特定的惯例经验,读者才可能据此对作品做出符号对象审美特征的审美反应。

读者一旦在阅读经验的积累中形成一定的惯例意识,也就意味着他的期待视界中注入了新的审美需求。

这一方面读者在阅读具备这种惯例因素的作品时,能够接受作品的诱导而做出相应的审美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作品的审美创造。

另一方面,读者的这种新的期待视界,构成一种引导创作发展的社会动力,呼唤作者创作出相应的能够满足这种期待的作品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