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黔北行

 zhb学习阅览室 2021-10-10

作者:刘灵

海龙囤

找地方停好车,收拾小孩带那些东西颇费功夫,我在新王城门口等得都有些着急,三次跑回路上看。他们总算慢腾腾来了。

新王城那一年(从仁寿县经重庆回贵阳)是来过的,下米雪,冷得打抖,随便转转(没爬山)就离开了,就是觉得挺遗憾。

抄录海龙囤简介如下:

海龙囤,古称龙崖囤。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海龙囤社区,地处大娄山脉东支龙崖山上,冈峦盘曲,怪石崭岩,地形绝险,兵家必争。《明史》称其“飞鸟腾猿,不能愈者。为贵州古代军事城堡。

始建于一千一百多年前的晚唐时期,以后不断扩建加固。南宋宝祐5年(1257年),蒙古铁骑出大理东进伐宋,播州土官杨文创龙崖囤御敌。明万历年间土司杨应龙反明,重建古囤九关,关隘城墙重重套叠,囤前囤后层层布防,由低到高步步为营,形成了母囤子囤联动互援的立体纵深战略防御体系,俨然铁桶金城。平播主帅李化龙称:“海龙囤极天下之至险,而狡首设备极天下之至周。”

这里地处群山之巅,四面陡绝,左右环溪,囤后仅有一小径可入,易守难攻。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海龙囤是目前亚洲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军事城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里是失落的古老王城,展示古人智慧,承载了古军事文化的文明,也是土司、民俗、古建筑、艺术、礼仪、宗教、农耕文化的集中展现。现在就让我们从现实走进如梦似幻——甚至隐约闻到了血腥味——那漫长岁月以及金戈铁马的沉甸甸历史。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朝庭发动了使人热血沸腾的平播之役,共计十五省二十四万官军八道并进,经过了四个月血战,最终攻破天堑海龙囤,杨氏家族传承了二十七代三十世、垂七百二十五年的世袭统治从此消亡,淹没在历史荒草丛。

新建王城其实也是游客上海龙囤前临时休息、作心理调整处,虽然古色古香,总觉得不算文物,类似仿古镇实在太多了,令人厌倦。这里更是个商业街,以饭店、小吃、卖土特产为主。我们找地方吃早餐。

随后慢条斯理找入口处(买门票),沿途仿古建筑栉比鳞次,飞檐翘角,现实与远古交错。看到古屯小厨、土司烤肉、将军火锅店、绣花楼、马临羊肉火锅店门口摆了几张木桌子、茶庄、“當”字招牌、怪异王旗,没有风,黄红两色旗无精打采。什么土司弓道、巨大皮鼓,犇儿用手巴掌拍打两三下,我真担心他敲破了我们可赔不起。建材不是毛石,就是涂漆木料。去那个古老军事城堡原来还有九公里,接送的两节观光车不伦不类,就像小火车。仿佛,我们不经意都成了马戏团的人,而新王城更像是在远古和当下漂移,却又实打实杵在深秋火辣辣的阳光下,山坡上红、黄、褐色和层次难以把握的绿交织,动不动便会碍眼。景区内原有农户在打谷子。

看到山凹有几间古老房子,地坝铺着石块,进屋去铺的松木地板。空空荡荡,没有文物,一分钟就出来了。土坎上倒坐着个肥胖老头,穿件现代橘红白色两接头夹克和蔫巴巴布裤子,自称是导游,高喊,你不听导游讲解,等于白来。拐弯又走十多米,有两个老头是抬滑杆的,大约六七十岁。滑杆旧了,就搁在阴凉地方。我们走了过去,身后有个三十来岁胖子和他俩讲成价钱。轿夫便抬起他来,顺山势爬防腐木搭建的软脚楼梯,我估计他比两个轿夫加在一起都重,还睁大眼睛,一幅享受样子。我有左倾思想,看不惯这种,私下阴阳怪气,告诉犇儿说,别说四百块钱抬上山,倒给钱我也不愿意,人是三节草,屋檐水点点滴,谁知道会有什么因果。没料到我的极左思想泛滥还引起了共鸣,身前身后同时登山的游客点头同意。沿途大树太少了,烈日炎炎,额头上挂满汗珠。

佳妹已经在叫喊上了爷爷的当,噜着嘴,几次三番说她就在半山腰等着我们。走走停停于是到了铜柱关,应该是上老王城的第一个关隘。在海龙囤东,坐北朝南,始建于南宋,现存重建于明朝。又称为“水关。登囤古道从河谷直上关门。与铁柱关相背而立,互为策应,构成复合型城堡。两关之间城墙长达二百米,转角处建有角楼,扼控河谷。关左城墙通腰带岩峡谷,马道盘曲,置兵据守,可遏阻囤南攻势。铜柱关城门保存完好。我想起了遥远的1600年,战火连天,播州边关尽失,那个传奇土司杨应龙遂驱妻子及各帐房老虎兵急奔上囤,用土石填门。勇士焚烧城楼火光冲天而起,火随风势,一时浓烟滚滚。

路坎下有一栋老旧木房,也不知派什么用场。地坝前面看样子像是棵拐枣树。松岩坡古道属文物保护,不允许踩踏,游客只能步行旁边石块砌的新路。古道长九十六米,呈“之”字形曲折攀升,修建时直接在山体基岩上凿成台阶。东部厚实诚墙屹立于冲沟之侧,沿山势而建,为爬坡蜿蜒,内低外高,总长度一千零五十三米,均用就地开采粗糙的毛石垒砌,没有剔凿痕迹,也未使用粘合剂,上抵三十六步天梯侧壑,下至铁柱关,转南去接铜柱关,延伸到了腰带岩绝壁。从歇马台至铁柱关段状若“一”字形,史称“一字城墙”。

游客中有当地人,估计是带着亲戚来玩,她成了免费导演。说(她也是听老人说的)从前人打火把从一字城墙下沟壑中(估计有条毛狗路)经过,阴风阵阵,火把莫名其妙的突然“扑哧”会熄,都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等走过去又会慢慢地自己亮起来。原来当年杀死的勇丁都直接抛在深沟中任其腐烂,快把干沟填满。看不见沟底,历经数百年,颜色发黑城墙爬满青苔,那些图案也不知道是不是官军和土司部下勇敢者鲜血留下的痕迹。那些苔藓受血的滋润所以才长得这样厚实。有老两口听说了这故事,连蹦带跳,穿刺笼,居然东钻西钻,跑到悬崖峭壁边去看沟谷底,这么多年过去了,肯定什么都没有。刮风下雨,那些战死的兵丁还会不会激情澎湃,他们在浓雾中列兵布阵,成群结队手持长戈,手拿铁剑拼杀,电闪雷鸣,勇士们可能还会继续发出排山倒海呐喊。我大声叫他俩:“老人家,青苔滑别靠前!”

不需要去看,沟里被腐烂尸体变得肥沃,几百年来当然四季长青,郁郁葱葱。彼岸花吐蕊怒放,在阴冷光芒里倾吐着战争带来的痛苦。神思恍惚,我当真觉得有个黑影,他嘴角流淌着鲜血。我们仿佛着了魔,悬崖绝壁上百花争妍,千姿百态,一只、两只、三只,有一大群美丽蝴蝶从荒草丛飞出来,五彩缤纷,翩翩起舞。谷中有呼叫声音。顿时繁花满树,鼓乐齐鸣。

又像是有车轮从头顶滚过,炮声轰隆隆。我背脊出了毛汗,大家抓紧时间离开那地方。杨应龙已经被大军围困于海龙囤上,时至5月,官兵架起了云梯,轮翻仰攻。古老城墙上的豁口,是被炮弹击中的吧!

歇马台建于山腰,侧倚城墙,俯瞰沟谷,下部是开凿砌墙石形成的陡崖。这地方视野开阔,但凡进入海龙囤的人马役夫,从陡峭山路攀登到此,都必须稍作休整。当然也是查验通行证件、瞭望敌情的哨所。还建有一个由贵阳书法家包俊宜题写牌匾的小亭子,有些人坐里面就不想动了。古老石墙上长着我看像刀口药的草,有小笼竹子和一棵形单影只叫不出名来的树。这样我们就到了天梯。古称“三十六步”,据那个野导游信口雌黄说如水浒梁山,对应天上三十六星宿,传说每步石头台阶上过去都站着一个有万夫不挡之勇的武林高手,这怕是在哄小孩,连听众都笑起来。

天梯位于囤东北山腰,扼咽喉要道,下接歇马台上通飞虎关,是海龙囤最具代性建筑。以石灰岩和黑色页岩建造,斜长五十点五米,仰角三十度,宽四点三米,步高半米,步跨一点五米,两侧护墙厚零点八米。以建筑雄伟、气势磅礴,巧夺天工,特别陡峭著称。所有踏步反常规大斜面,敌人极难攀爬,从顶上飞虎关城楼投掷滚木、礌石等卫城武器能够一砸到底,有效阻滞仰攻之敌。天梯与飞虎关之间城壕宽深,壕顶架石拱,设木梯以达关门。巨梯与雄关相连,飞鸟难过,兼具交通和作战功能,构成完美立体防御,是冷兵器时代难以逾越的天堑。飞虎关坐落半山岩口,已是第二层军事防线,保存完整,下临悬崖,如负隅猛虎,张口啸天,威镇关山。当年官军在此伤亡惨重,始终无法攻克。骠骑将军杨应龙的“老虎兵”也因此得名。在门洞口坐了个小男孩,穿件长袖白色套头衫和蓝色布裤,胸前有排字母,他在卖矿泉水,一边正在做语文作业。他有可能会是杨应龙的后代吗?征得本人同意我拍了张他照片。我们所在海拨一千一百四十米。又是受保护从岩石上凿出的梯步,我们从旁边新修步道继续登山。

经过龙虎大道,头顶危岩,下临绝璧,依险制塞,可布长蛇阵,藏礧伏驽,平播战后历经四百年风吹雨打,仍感危机四伏,杀气不减当年。路旁有书法大家陈加林兄题写匾额和对联六角亭,精巧玲珑,置于悬崖峭壁前。飞龙关临崖筑垒,极为险要,左为悬崖,右临杀人沟深渊,也是囤顶东侧第三层军事防御体系中第一关,我们已在云中。到处巨石筑城,更多残垣断壁。几处拱门,留下岁月苍桑,巍若天门。石匾“飞龙关”三字由杨应龙亲题,意为飞龙在天。关后壁棱形套叠的十八孔石窗,称方胜。关中共设八道石卷拱,关顶三道大拱并列,这里已是军事中枢。然后是朝天关,坐西向东,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古迹。门匾石刻“朝天关”大字由杨应龙亲笔题写,此刻,朝庭已经削夺了他的播州宣慰使官职,令其长子杨朝栋为舍人掌印管事。此关1595年在宋代原址重建落成后,命名“朝天关”,暗指其嫡长子,寄希望他成为朝廷栋梁,承杨氏家族命脉。在南侧山上,到达飞凤关,又称“五凤楼”,关名中嵌“凤”字,暗指杨应龙宠妾田雌凤。6月初6凌晨破囤,杨应龙自缢而死。大明王朝遂以地置遵义、平越二府。现围墙、炮楼、卡门、火药池、水牢及众多碑刻基本上保存完好,房顶倾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