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音乐诉说闽西的秘密

 阿里山图书馆 2021-10-10

图片

永定土楼群

文/摄 王露晗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有的是积年累月的历史印记,有的是革新更替的潮流时尚,有的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底蕴……城市里的秘密,有时隐秘到你几乎察觉不到,往往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然而总有那么一瞬间,你会突然惊觉,并发自内心地雀跃不已——原来,这座城市,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又是那样的可爱动人。

福建闽西就是这样一处地域所在,人们往往会因为其深刻的革命历史而记住它,也往往着迷于那神奇而独特的古楼建筑,然而真正赋予这些历史以灵魂的恰恰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文化与艺术。作为时间艺术者的音乐,更是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文化,就如一淙细流,带着历史的记忆,在城市里流动,在当下诉说着属于闽西的秘密。

短短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在培田古村看精致奇特的木偶戏,在土楼群里“偶遇”民间艺人展现的音乐“绝技”,在夜里的古戏台欣赏近乎消失的公嬷吹,在汉剧传习中心观看剧院里的传统戏剧。沉浸式的体验,把我们带进了别样的世界,在时空的夹缝中,我们看到了教科书里的传统,在当今的舞台上展望未来。

走进神秘的时空隧道

图片培田古村 顾凯/摄

福建闽西,作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保存了大量风土文俗。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位于连城县宣和乡境内的培田古村。这里至今仍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居民建筑样貌,800年“高龄”的文化古村里,来往游客络绎不绝。然而这座古村却并没有因此成为“古董”,而是与当地人的生活并存。游客的到来,为这座古村带来了活力与希望,本土的生活也让游客们身临其境,穿梭其中,流连忘返。

为我们一路讲解的导游从小在这里长大,走进她家的小小院落,还能看到祖祖辈辈的画像。屋前有一座四四方方的空地,是她祖上的御赐府邸,由于遭遇大火,如今只剩下空空的土地,与字碑为念。到访此地,正是烈阳之时,我们跟着导游辗转前行,走过21座宗祠、6处书院、1处学校旧址等地。在阳光的照耀之下,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在时光中经久沉淀的气息。

来到古村中心,一座古戏台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简陋却不失方整的戏台正对大堂,两侧小屋错落,像是自家建起的专属院落。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线木偶戏(连城县)”代表性继承人李明卿在此为我们带来了精妙绝伦的木偶戏表演“木偶书法”与“木偶京剧(二胡演奏)——《贵妃醉酒(四平调)》”。

图片

李明卿操纵木偶演奏二胡  顾凯/摄

木偶戏原就是客家文化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制作精巧,技艺更是精妙。随着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传统木偶戏在当今已不再受市场喜爱。作为连城县提线木偶传承人的李明卿,绞尽脑汁,苦练技艺,方才成就了如今的“木偶书法”与“木偶京剧”两大绝活。众所周知,无论是书法还是二胡的演奏,都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而李老师甚至要控制木偶完成艺术的创作,更是难上加难。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与研究,成就了李明卿独一无二的技艺,也成就了传统木偶戏在当代的创新与变革。

说起闽西的客家文化,一定不能错过那层层叠叠的土楼建筑群。位于福建的永定土楼群,是世界上仅有的山区居民建筑,代表了福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其中的洪坑土楼群于1993年被列为中国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

图片

永定土楼群

走进土楼,仿佛踏入了《大鱼海棠》的世界,万里晴空下,圆形与方形土楼建筑交替排列于山间,远远望去,便是一幅浑然天成的自然画卷。赞叹不已之时,耳边就传来了热闹的吹打音乐,吸引着我们走近细瞧。

原来,是土楼十番音乐传习中心的艺术家们,在楼前演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十分讲究乐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及乐器之间的协调。艺术家们为了欢迎大伙儿的到来,演奏了《迎宾客》《翠纸厅堂》等传统作品,民间艺人李福渊更是展示了一人同时演奏多件乐器的绝活。

图片

作为客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十番音乐在土楼民俗文化村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当下的演奏状态,展现着传统的音乐。它更像是一位走过时间长河的向导,以热情、隽永的音乐,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走进属于土楼的另一方天地。

传统VS当代

无论是传统的城墙,还是神秘精致的院落,抑或是每一位当地生活着的居民,这里的每一处、每一角、每一人都充满了故事。如果说白天的闽西,散发着如烈阳一般的热情火焰,那夜色下的古城,更是别有一番风采。

位于长汀县的汀州古城,如今已经呈现出了商业街的样貌形态,唯有那座历史悠久的古戏台,成为了现代化商业中心里独特的传统一隅。一到夜晚,各色演出齐聚一堂,亦如打开了时空中的神秘开关:台上是宜古宜今的热闹演出,台下坐满了男女老少;远处是错落有致的古城建筑,近处则布满了灯光绚丽的商业门市。身处这样独一无二的景致下,怕是一时间沉醉其中,已是在所难免了。

图片

汀州古城的古戏台

得益于当地向导的安排与部署,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们与长汀的艺人们在这座古戏台上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长汀的艺人们,为大家带来了《公嫲吹》与《九连环》。作为闽西唢呐音乐的重要一环,《公嫲吹》正面临着如何持续传承、发展的重要问题;《九连环》则融于百姓之中,在生活中扮演着独特的作用。

这些源自民间、感于民间的艺术形态,大多都面临着在当下难以持续发展的问题。尽管形势严峻,艺术家们却始终有自己的坚持。音乐未必是他们生活中惟一的生存方式,他们也依然自愿为这些民间独有的传统音乐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目的地在何方

从培田古村,到永定土楼,再到汀州古城,方寸间无不展现着闽西的文化气质。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更是以其别样的韵味,带给游客深入人心的听觉体验。无论身处何处,听觉、视觉,甚至是嗅觉、味觉,都浸染着不同于任何地域的风土韵味。然而,由于时代的更新交替,许多传统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危险境地。尤其是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大多呈现出了消极失望的态度。比如闽西汉剧团的诸位作曲家与传承人,在与我们的对话中提到了闽西静板音乐的传承问题。同样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板音乐,在闽西却不及十番音乐的吸引力。静板音乐具有安静、古朴的音乐特质,如今仅退休的业余爱好者们自发组织进行演奏、练习。对比专业的剧团,静板音乐显然缺少了稳定性与艺术性。然而在笔者看来,临近消逝的传统也是传统在当代发展的一部分。因为意识到了消逝,才有进一步的重视,也因为其“不够专业”的形态,反而呈现出了不同于专业音乐,也不同于民间绝技的本土色彩。或许在那些业余爱好者心中,静板音乐正是寄托他们心灵的专属方式。

所谓传统,不是如博物馆中陈列的种种古董,他们生于民间,自然长在民间,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与形式。有的,如木偶戏,以独特的技艺吸引着青年一代的关注;有的,如十番音乐,以其自身的音乐魅力,在当下谱写新的篇章;有的,如静板音乐,发展“变道”,却又有着属于自己的发展途径。人们总担心传统会走向末路,可事实上,作为生命源泉的一部分,它始终透着新芽,遍布生活点滴。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始终相信,传统一定会以其独有的特点、别样的形式,代代相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