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大中丞铜柱铭

 昵称46496098 2021-10-11
        勒石铭柱纪功,古已有之,如始皇泰山、会稽、峄山刻石、窦伯度燕然勒石,后汉马伏波、后晋马希范平叛功成,皆立铜柱刻铭。

        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记载,光绪八年,吴大澂在吉林督办三姓、宁古塔、珲春等处防务并筹办屯垦事宜,时依克唐阿为珲春副都统。

        十二年五月二十日,勘界大臣吴大澂、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事竣后于中俄交界长岭子第八记号天文台东 l0 米、东墙内侧,垒一方形石坛,于其上树铜柱。吴大澂《愙斋自订年谱》对此亦有明确记载:长岭子中俄交界地方,添立铜柱,勒铭于其上,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易顺鼎《琴志楼诗集》卷八《题愙斋尚书珲春铜柱铭》句“铜柱之铭文十四”,即指此七言铭辞二句。

        铜柱铭前有序 44 字,共计 58 字,曰:光绪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铭曰: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铜柱铭文的刻制,是在勘界事竣之前,提前交由吉林机器局付刻完成的。《皇华纪程》记载:“(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自书铜柱铭,交宋渤生代刻。”吉林机器局宋渤生还曾出示“宋搨《郭有道碑》翦贴本,有王寿生、方小东跋,始知余所得整本《郭有道碑》,与此本同出洪洞刘镜左(非鉴)家”。

         愙斋勘界立柱,足见此为平生第一大快事。光绪十八年丁亥,吴大澂调任广东巡抚,以此铭精拓见示僚友,当时题咏者有九人:叶昌炽、继格、江标、柯劭忞、陈宝琛、驻越南使节杨钧政、易顺鼎、陈乔森、孙传凤。

        民国初年,吴湖帆将其祖吴大澂《中俄边界铜柱铭拓本》剪裱本交由苏州振新书社影印,凡42面,请江苏巡抚程德全内页题“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本”。民国八年,叶德辉应吴大澂孙吴湖帆之请又题跋其上。叶氏跋语:“愙斋尚书遗迹为公孙湖帆兄作,己未元夕叶德辉。”己未,民国八年(1919)。

        吴大澂完成勘界使命,督建铜柱南归后,依照原式,按比例缩小,制作了一批铜柱墨。“老胡开文广户氏五石顶烟”铜柱墨铭文似非吴大澂手笔,或请书手另写刻模,仿制而成。

       李苦禅之女李燕《苦禅老人的收藏与收藏观》一文描述苦禅老人收藏铜柱墨一笏:“铜柱墨,赤金皮,凹铸小篆四行,小篆文字俱填石绿色。”填色、字形不一,此墨品类不止一种。

        易氏《题愙斋尚书珲春铜柱铭》又曰“桐柱之制高丈二”,若以“丈二”度量,则苏州市博物馆“梅景传家——清代苏州的吴氏收藏”展厅所陈列《铜柱铭》拓片立轴尺幅偏小,或据民国间苏州振新书社剪裱影印本、铜柱铭纪念墨缩印而成,非据铜柱拓制。

       白谦慎先生谈及“铜柱”铭文字体:在边境谈判完成之后,吴大澂仿效汉代将军马援的做法,于中俄交界之地立铜柱,并以西周散氏盘金文之体书写铭文:“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关于吴大澂的习篆历程,俞樾《湖南巡抚吴公墓志铭》谓:“陈硕甫学篆书,中年以後又参以古籀文,书法益精进。”张鸣珂《谈艺琐录》:“酷爱杨濠叟,而秀逸微有不逮。”

       吴大澂中年以后,受杨沂孙启发,作书参用大小二篆。《皇华纪程》中亦记载,愙斋曾临《散氏盘》一本,可见其究心古籀,用功非浅。

       若从铜柱铭文拓片与存世铜柱墨实物来看,铭文字体,略参古籀笔意,然大致仍为小篆格局。愙斋虽精于古籀,就《铜柱铭》而言,实为小篆范畴无疑。另外,若以濠叟小篆两下参看,自知《铜柱铭》篆书结体所由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