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李学勤先生的一件手迹忆先生轶事一则

 昵称46496098 2021-10-11

      再过三天就是李先生逝世两周年的纪念日,李先生的学术水平自然是举世公认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官方公众号“出土文献”对李先生有一段客观的评价: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清华大学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新时期以来,学校尤其致力于人文学科的溯源与重建。王国维、李学勤二位先生,恰好是前后两个时期清华大学人文学科辉煌成就的代表人物。温故知新,我们特开辟“经典重读”栏目,着重刊发二位先生具有典范意义的出土文献类学术论著,以飨读者。王国维先生著作以《观堂集林(附别集)》为主,李学勤先生著作以《李学勤全集》为主,力图较为全面地回顾二先生治学的成就和特色。

      “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在《怀念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和李学勤先生的交往》的讲话中说:

“我说我和李先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从年龄上来说,他只比我大四岁,所以我们算是同辈人,但是从学术上、学识上来讲,差得很多很多,所以我是尊称他为老师的,不过,因为又一起工作,也是个朋友,所以这叫作亦师亦友的关系。……我觉得那样一个时代能造就出李学勤先生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学者确实不容易”

      下面谈一则李学勤先生的轶事,1991年10月李先生的《比较考古学随笔》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后,社科院邀请李先生作相关演讲。我们都知道李先生的工作非常繁忙,并没有时间去练习书法,所以我们今日能在市场上见到的李先生的东西无一毛笔,比如西泠拍卖2014年以4.8万元成交的李学勤先生的《中国青铜器的奥秘》稿件,就是钢笔和圆珠笔写成的。可以说除了偶尔应邀为出版物题名外,外间尚未见到过李先生的真正书作。演讲当日李先生心情极佳,遂欣然提笔写下了“开拓比较考古研究的新境界  李学勤”十五个字。

      唯翰墨小道,本学术之余事耳,先生学殖深厚,虽偶一为之,即不经意而出人意表外,下笔自有静穆容止之姿。唐贤张怀瓘云“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其先生之谓乎?观先生此作,行笔沉稳,结字端方,通篇不以秀逸见长,然沉鸷通脱足见一代学人之学养器宇。恰如伏见冲敬《中国书法史》中云“自然而然间流露出作者的教养,字形与用笔都极有法度,因而使人不得不低头佩服”。

       先生既已作古,唯手泽犹存,精魄犹在,每每睹之,昔日音容又现眼前,有此一纸,虽足以寄追思之情,存怀古之幽,然斯人已云亡,对纸徒叹息。

                       2021.2.21   周浩  草草

案:对于昨日之文,于新澎兄留言补证如下:净土宗常言“预会莲池”,以发愿日计起,即早晚必生莲池之意,此处预流,即亦存着“已具圣道之品位,假以时日必得学问正果”之意。

又案:学问应该随缘消旧业,不更造新殃。若执着心起,则魔障自苦。外物且不当转,更不必转他人也。自去年以来,不断的因文获咎,惹正人君子专家学者们从人品到学问的斥责已经很多。本号今交由三余打理,予今后亦不准备再写。江湖是非恩怨情仇且留他人评说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