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张仲景有五张方子帮助调理

 slg藏书 2021-10-11

生活中总有这么一类人,常年上火不断,但是同时又经常出现虚、寒、弱的症状,有起集中在身体的中下部。而且这类人越是喜欢用性寒凉的清热下火之物来灭火,虚寒的表现反而会加重,即便是突然间的心烦气躁,贪吃了那么一杯冷饮,就会出现拉肚子或者痛经等诸多问题。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奇怪显现,那么就应该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中医口中所说的上热下寒体质了。

体内“交通阻塞” ,身体便会“上热下寒”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海涛主任医师解释道:首先我们要讲讲“三焦”,它是六腑之一,指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隔以上是上焦,包含心、肺等脏器;横隔与肚脐之间为中焦,包含脾、胃等;下焦指的是肚脐以下的下腹部,包含肾、大肠、小肠、膀胱等。我们把上、下焦设想成两个车站,这两个车站互相向对方发车,会有两种原因导致这种交流失败,一是车站不能发车,二是路途中有堵塞。

下焦[车站」肾阳不足,不能正常发车」,鼓动肾水上升, 使得上焦「车站」心火得不到肾水的滋养,就会出现「. 上热」的症状。同时,下焦[车站」肾也得不到上焦「车站」心火的温煦,会出现「下寒」的症状。同理,上焦「[车站」心阴不足,不能主动向下焦「[车站」 肾发车」,也会造成「上热下寒」。

饮食不当情绪压力等引起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堵塞了上、下焦[车站」之间的道路,就会出现热盛于上、寒滞于下的现象。

那么,上热下寒体质应该如何调理呢?治疗上热下寒,医圣张仲景有5个不同的代表方

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上热下寒”证有5个代表方,有柜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这5个方证虽同属“上热下寒”证,可5方各具特色,有很大差异。

1、胃热脾寒证

此证会导致出现胃脘灼热、呕吐、心烦、口干、身热以及腹部畏寒、大便稀溏等症状出现,患者的舌苔淡而红,脉象数或沉。之所以会出现此证,是由于患者体内郁热蕴结上扰、寒气凝结下注所致。

《伤寒论》第80条指出,对胃热脾寒证者,可用“栀子干姜汤”进行治疗,该方由栀子和干姜二味药组成。针对不同的病症,可适当的增加药物来进行治疗。

如若脾寒明显的话,可以适量增加干姜、桂枝,以起到温脾散寒效果;若胃热较为明显的话,则可以添加黄连、石膏来清胃热;呕吐人群可以添加陈皮、竹茹、半夏等药,可以起到止吐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脾胃阴虚证的人群,不适合使用该方进行调理。

2、胃热肠寒证

胃热肠寒证会引起心烦、心下痞满、腹痛以及干呕下利症状出现。引起该证发生的诱因是患者体内阴阳不调、升降失常所致。阴阳升降失常会导致阳不能下交于阴,会引起胃热、呕吐症状出现;而阴在下不能上交于阳时,则会引起肠寒、腹痛症状出现。阴阳相格,上热者自热,下寒者自寒。

《伤寒论》第173条指出,胃热肠寒证需用“黄连汤”进行调理,黄连汤的组方包括黄连、半夏、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以及擘大枣,病属虚寒者不宜使用此方。

3、寒热格拒证

寒热格拒证会引起进食即吐、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症状出现。该病是由于上热被下寒格拒,脾胃升降失常所致。换句话说就是下寒导致脾气不升,上热导致胃气不降,从而导致胃内热盛、胃气上逆,从而引起了一系列不适症状出现。

《伤寒论》厥阴篇359条指出,寒热格拒证需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该方的组成包括干姜、黄芩、黄连以及人参四味中药,脾胃阴虚证人群不适合使用该方。

4、虚实错杂证

虚实错杂证会引起肢寒手冷、咽部不适、口干舌燥、腹泻不止等症出现,该病的患者寸口脉沉迟,关脉、迟脉几乎摸不到。引起该证的原因是因阳气被内陷的邪气遏止,从而郁结在体内引起了“上热下寒”,继而诱发一系列的异常表现。

《伤寒论》第357条指出,虚实错杂证需用“麻黄升麻汤”进行调理,该药的组方包括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萎蕤、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该药的组成包括多为药物,可起到“寒、热、温、凉”多种属性,并且具有“清、散、宣、泄”的功效,可以说是“寒热并用”的一味药,可以满足虚实错杂证复杂病情的治疗。

5、正气虚损证

正气虚损证会引起患者出现上腹部钻顶样剧痛,疼痛感呈阵发性加剧,还会出现恶心、胃气上逆的呕吐症状。部分患者甚至会在呕吐时突出蛔虫,并伴随手足逆冷、冷至肘膝的表现。该证是由于肠寒胃热、正气虚损兼心神被扰,引起的胃气上逆所致。

《伤寒论》第338条指出,正气虚损证需用“乌梅丸”进行治疗,组方包括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以及黄蘖。乌梅丸具有寒热互济、心甘酸苦并用的特点,可起到补泻兼施、温情并举以及气血两调的作用。

不同病症所引起的症状表现也不相同,在出现症状后,需明确自己是什么“证”,再去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最好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参考资料:

[1]《“上热下寒”证的中医辨证及其新发展》.中国医药导刊.李春林、杨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