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常上火,清火不见好,上热下寒,常用医圣张仲景的这“四个方”

 蓝色的贝加尔湖 2021-12-17

最近有不少网友私信、评论留言,说自己是上火体质,吃点消炎降火的药,虽然能消大半,但总会留点尾巴,反反复复,同时又出现了新问题:胃口下降了,饮食稍不注意就腹泻,舌头又厚又腻。

文章图片1

这种情况该如何调理?医圣张仲景有没有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子?根据《伤寒杂病论》十几年的研究经验告诉你:张仲景有十几个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子!今天先介绍几个常用的,剩下的后期再介绍。

所谓的上热下寒,其实是属于阴阳紊证候,具体讲是寒热错杂证。所谓的“下”只是相对“上”而言,准确来说“下寒”应为“中下焦寒”,横膈以下寒皆属于“下寒”,而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均在横膈以下,所以“上热下寒” 实质是上焦有热性证候,中下焦同时有寒性证候。

文章图片2

接下来给大家具体介绍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可以治疗“上热下寒”的常用方证。

(一)热扰胸膈心神、中焦脾寒证 。

《伤寒论》第80条云:“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本条文症状描述过于简单,如果单纯根据条文进行方证对应,显然会大大缩小本方的主治范围,但是,根据条文提示的病因、病机、病位,结合临床经验,推断出可能出现的症状,则可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

文章图片3

此条提到形成“身热不去,微烦”两个症状的原因是医生经验不足,治疗不当,表证本应该从表而解,医者却误用下法,攻下药多苦寒伤中,脾胃阳气损伤,可谓是表证未解,反内陷胸膈,郁而化热,扰于胸膈,上扰心神,故见“身热不去、微烦”。

根据上焦郁热、中焦脾寒的这一病机,及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临床上还可见其他上焦热症如口干、口苦、干呕、舌尖红,脉数等症,及中焦脾寒症如腹部胀满或腹痛、腹部畏寒、纳差食少、便溏、脉沉等症。

文章图片4

治法以清上温下为主,方用栀子干姜汤。方中栀子可清透上焦郁热;干姜可温中散寒,两药配合,正中上焦郁热、中焦脾寒病机。

(二)寒水郁热、胆热脾寒证

《伤寒论》第147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本条论述太阳伤寒误治,太阳表寒循腠理,陷于所应之少阳三焦,影响三焦水火之游行,郁遏三焦水饮及相火,郁热及相火上炎则“心烦、但头汗出”,火热伤阴或三焦津液不能上承则“口渴”,虽然出现一系列的“上热”证候,但从方测证,方中干姜桂枝虽可温化水饮,即所谓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干姜桂枝也可温中下焦寒,再结合治疗经过“已发汗而复下之”,下法多用苦寒药,易损中阳,结合方药及治疗经过可以推断,本条文的病机是胆胃郁热于上、脾肠虚寒于中。

文章图片5

治当清泻少阳、温化水饮,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中柴胡、黄芩可清泻少阳郁热;干姜、桂枝、炙甘草可温暖中焦脾胃;而牡蛎、天花粉则可养阴清热。

(三)胸胃有热、脾肠虚寒证

《伤寒论》第178条云:“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本条胸膈胃中有热,脾肠中有寒,阳不得降、阴不得升,阴阳升降失常,引起的上热下寒证,以腹中痛,欲呕吐为主症,治以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汤,方中黄连清上,干姜温下,干姜辛开,黄连苦降,桂枝宣通上下阴阳之气,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甘草益胃和中,诸药合用,可恢复气机之升降。

文章图片6

(四)寒热格拒、阴阳不交证

《伤寒论》第359条云“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本条主要提示:患者素有感寒即泄的体质,医者不识,误用苦寒吐下之法,伤及中阳,以致寒邪格热于上焦则食入即吐;而停滞于中焦之久寒,在吐下的攻伐之下,则也容易出现腹泻。

治当苦寒泻降、辛温通阳,方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中干姜辛散温通,合人参温补中气,以治中寒;黄芩黄连苦寒沉降,以泻上焦热,诸药合用可清上焦热、温中焦寒。

文章图片7

总结:

以上四个方子是常用于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子,引起寒热错杂、阴阳失衡的原因有很多,再者,由于个人体质差异,表现症状也大不相同,如果有以上情况,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