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陵之战后为何魏国实力下滑那么快?

 小学生STY 2021-10-12

马陵之战,是魏国国运的转折点。

此战,魏国固然损失惨重。但纵观战国历史,秦、赵、燕都曾遭受过类似(甚至更大)的打击,但他们却都能在此后迎来复兴,为何魏国做不到呢?

其实,相比于在战场上的损失,这一场大败对魏国最大的影响是:积累已久的国内外隐患集中爆发,国力一落千丈。

国运转折点魏国的底子还是很厚的。

桂陵之战中,魏国遭到了沉重打击,但魏国国力依然强劲。

就在桂陵之战的第二年,魏、韩联军击败了齐、宋、卫三国联军,迫使齐国求和。

而且,魏国依然控制着赵都邯郸,直到赵国重新与魏结盟,魏才把邯郸还给赵国。

随后,魏国又掉头教训准备“捞一把”的秦国,围攻定阳。秦孝公被迫再与魏修好。

“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魏国依然保持着霸主地位。

可是,马陵之战后,魏国却连遭败绩,不要说争霸,就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国运一落千丈!

为何马陵之战,会使魏国从霸主迅速变成一个二流强国呢?

局中局:马陵之战,注定只是魏国一系列挫折的开始。马陵之战,其实只是一盘大棋的一部分。

这盘大棋的棋手,正是卫鞅。

卫鞅知道:“非魏并秦,秦即并魏”,双方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可是,“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

于是,卫鞅在出使魏国时,放出了“借刀杀人”之计。

卫鞅先是拍魏惠王马屁,指出要想称王于天下,仅仅威服小国是不够的,必须联合一个大国,打击一个大国,威服一个大国。

意思就是:联合秦、燕,打击齐国,威服楚国。“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

魏惠王本就又称王之意,卫鞅的话正中其下怀。

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战国策》

可以说,马陵之战,是秦国一盘大棋的一部分!

因此,马陵之战的结束,只是意味着魏国一连串失败的开始。

秦国,就等着这一刻。

适应不了不讲“规矩”的新对手。可是,即便是马陵之战后,魏国保全自己的实力还是有的,秦、楚要想击败魏国依然不容易。

对于齐、楚这种还比较讲“规矩”的对手,魏有办法。以楚制齐、徐州相王,基本能按照春秋时期的老规矩来处理。

但是,对于秦国这种“没规矩”的对手,魏国君臣真是应付不了。

前340年,秦魏交兵。卫鞅与公子卬有旧,卫鞅邀公子卬“乐饮而罢兵”,结果,趁机扣押公子卬,袭击群龙无首的魏军,大胜,一举夺取上郡之地。

前328年,秦表示支持魏与楚作战,待魏兵疲力尽之时发兵攻魏国···

秦经变法军力本已强大,更兼“玩法灵活”,魏国玩不过,连遭打击,河西、上郡悉数丢失,函谷之利,大河之险尽失,一蹶不振!

其实,此后,魏国一直对这种“无规则玩法”很不适应,在外交上长期陷于被动。

内部系统性问题,使他复兴无望。更令人绝望的是:这一连串打击,使魏国连复兴的机会都没有了。

要想复兴,至少需要三样东西:强兵、人才、韬光养晦的时间。

魏国都没有了。

1、强兵已失。

其中,最典型的是曾经威震天下的“魏武卒”。

魏武卒,兵源是从征兵制下服役的精兵中选取的。

一连串的失利,使有经验的老兵悉数伤亡,兵源已坏,何谈复兴?

同时,由于魏武卒的组建、激励,都需要极高的成本。

随着魏连续丧师失地,国力已弱,地盘已小,已经很难打造这样的精兵了。

2、人才已无发展空间,注定离去。

魏国之强,在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由一不彻底之处:收取了贵族地盘的私兵、官吏任免等权力,但却仍保留其经济特权。

魏文侯后,继承人为获取支持,逐渐重新依赖老贵族。

魏惠王在连遭败绩后,为稳定形势,对贵族的依赖更大,高位逐渐由贵族把持,人才再无上升通道。

如此,魏国人才大量外流!

3、无喘息之机。

魏本就处于四战之地,在其强盛时,尚可掌握外交主动,自主选择打击、结盟目标。

可是,魏甫一弱小,就失去了主动。

秦、齐,甚至赵,都不允许魏国复振,都曾攻魏,使魏没有韬光养晦的时间。

总的来说,马陵之战,只是魏国一连串打击的开始,魏国所受的创伤,远远不止马陵一战之败的损失。

而魏国各种系统性隐患在打击下彻底爆发,无法笼络人才、重建强军,国力难以复兴。

同时,魏国恶劣的地缘环境与尚停留在春秋时代的外交水平、行事风格,更使魏国没有韬光养晦的时间。

如此,煌煌大魏,一去不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