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真读,《小学科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品茗堂 2021-10-12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

(一)帮助少年儿童初步形成正确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科学事业的观念和态度。初步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基本特征,认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初步认识和体会人和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帮助少年儿童获得初步的认识自然和改善自然环境的科学方法。初步认识科学是一门以事实为依据、不断质疑、求证和创新的严谨且严肃的学问。习得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技能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一个人正确认识世界、高效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三)帮助少年儿童初步获得科学精神的滋养,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认识到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存质量的提升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认识到人类面临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现实问题,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才能妥善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树立努力学习科学、投身科学事业的远大志向;坚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虽道路曲折、充满艰辛,但终会一路向前、充满光明的信念。

(四)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具有“双刃剑”的效应,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不良影响,需要建立科学技术的制度规范体系、伦理道德体系和法律监督体系,预防和控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让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科学价值观。

二、德育范畴

(一)初步的科学世界观

1.指导少年儿童通过观察身边大自然里的动物、植物、水、空气、岩石等,知道这些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一些物质是有生命的,一些物质是无生命的,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所以说世界是物质的;通过在高年级学习用实验的方法分析空气、岩石、金属、食物等物质的成分,初步了解物质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2.指导少年儿童通过观察认识动植物的生长、食物链、天气现象、四季的成因、各种地貌的成因等,初步认识到自然界里的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人和所居住的地球,以及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观世界,都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着,懂得人的各种活动也会影响到周围世界;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向自然界索取,但这种索取是要有节制的,一旦造成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只有认识到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才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3.指导少年儿童通过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命过程、天气的变化、昼夜和四季变化、水的三态变化等,初步认识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化的,有些物质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不仅有新物质的产生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从而认识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了解自然界物种的衍化、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也都是物质变化的结果;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类只有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做事,才能更好的生存。

(二)初步的科学方法

1.指导少年儿童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和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信息、获得结论、报告交流等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过程,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基本程序和规范要求,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以及在分析和思考中聚焦问题、确定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知道事实和证据是得出正确结论的根本保证,能够通过猜想与假设、有计划地观察或实验等收集可靠的科学事实或证据,运用分类、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科学逻辑思维方法对收集的证据进行解释与判断,形成可靠的结论,并能进行陈述与报告;意识到这样的过程是人们解决问题常用的一种行为逻辑和思维范式,是现代社会公民处理各种自然与社会事务应采用的基本方法。

2.指导少年儿童观察和反思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尝试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于各类学习和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完善看问题、想事情和处理日常事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并积极影响周围的人去认同并仿效。

(三)初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指导少年儿童在科学学习中,通过深入细致和持续地观察、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搜集与整理信息,多角度、多层面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保持并持续增强对自然界和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科学学习中勇于批判、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扬不畏艰辛、不怕失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2.指导少年儿童在持续性的观察、实验、收集数据等活动中,逐渐养成尊重证据、认真细致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初步形成基于证据和推理来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形成结论的意识和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积极自我反思,能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与行动,主动思考并判断大众传媒信息的真实性与科学性,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 指导少年儿童通过科学探究、阅读科学故事、组织辩论会和故事会、访问科学家、参观科技馆等活动,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与未来、进程与轨迹、速度与限度等形成大略的了解,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的进程。认同自然界中还有诸多未被人类认识的事物和现象,树立投身科学事业,探索未知、为人类排忧解难的信心与决心。

4. 指导少年儿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善于发表个人观点,并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不迷信权威。

(四)初步的科学规范和公德

1.帮助少年儿童初步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懂得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每一个地球村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尝试从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节约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价值、保护并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等角度,帮助少年儿童明确为什么要通过建章立制、签约立法等方式规范人类的科学实践行为,形成基本的科学规则规范意识。

3.初步体会到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了解世界上一些重要的科学发明创造,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意识到科学技术有“双刃剑”的效应,一些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初步认识到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讲究公共道德,需要接受法律的监督与约束。

(五)初步的公民科学价值观

1.指导少年儿童认识到科学能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通过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初步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意识到生命都是平等的和珍贵的,要尊重和敬畏生命,珍爱生命;通过了解“垃圾食品”、偏食挑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艾滋病、传染病、毒品等对生命的危害,帮助他们认识到科学是自己健康生活、提升生命价值的法宝,尝试用科学的方法与观念做指导,打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2.

3.指导少年儿童认识到科学能使社会发展得更和谐。认识到公民的科学素养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意识到提高科学素养,可以提升公民认识规律、尊重规律、遵守规则的科学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中国特色社会。

4.指导少年儿童认识到科学能提升自己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能力。认识到作为一名国家公民,需要通过学习科学,提高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担责、奉献的信心与愿望,才能真正发展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实施建议

德育

范畴

教学内容

活动建议

初步的科学世界观

生命

世界

多样的

生物

1.引导学生从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中感受自然界的千姿百态、错综复杂和无限神奇。

2.通过观察身边的物质及物质的变化,引导学生认同自然界是物质的,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初步树立自然界是可以被认识但还远远没有被认识穷尽的观念。

生命的共同

特征

1.通过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生命体虽千差万别,但是存在共性。观察一些生物的遗传现象,知道生命的共同特征是通过遗传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的,在遗传过程中会发生变异,但一些根本属性是相对稳定的。初步体会生命世界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通过观察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和向地性,调查动物如何寻找合适的栖息地,动植物如何过冬等具体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离不开环境,体会自然界、人、生物和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人必须与自然、生物和谐相处。

物质

世界

物体与物质

通过观察身边的物质及物质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和规律的,自然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基本观念。

运动

与力

通过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描述一个玩具汽车在不同时刻的位置、运动方向和快慢,使学生认识到自然事物始终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力的关系也是物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

能量的表现形式

初步的科学世界观

地球与

宇宙

地球

的概貌

使学生体会到地球面貌及其发展变化反映了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规律。

天空

的星体

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

了解通讯设备的改进或者精密仪器的发明等,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用科学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世界和谐相处,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高效率、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优化生活质量等。

初步的科学方法

科学

探究

提出

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中外科学家喜欢提问题和质疑的故事,学习科学家善于从对自然事物、日常生活和生产、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追求最终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懂得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科学探究才有意义。

猜想

假设

1. 通过科学探究的案例使学生知道假设和猜想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是科学家依据事实和规律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出的科学推断。假设和猜想不是胡乱猜测,是一种基于经验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

2.指导学生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对未知现象的可能原因及变化的假设。如在做物体的沉浮实验之前,先让学生假设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然后对给出的几种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

制定计划进行观察

实验

阅读科学家进行实验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做科学研究计划是科学探究成功的重要基础,科学家在做科学计划时认真、仔细、周密;使学生体会到科学观察和实验是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主要目的是发现事实,取得验证证据。

搜集整理信息

通过测量一杯热水温度变化的活动、进行杠杆平衡实验、斜面省力实验等,使学生明确搜集和整理信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尝试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处理数据信息;并使学生体会到在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获得的现象、数据、特征等信息,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最重要的事实依据。这些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决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是科学的。

初步的科学方法

科学

探究

思考与结论

通过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搜集的数据,使学生体会到在对数据、资料等信息进行汇总和处理过程中,通过深入思考发现数据、资料之间的联系,经过比较和归纳,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结论。如果这些结论是前人没有得出过的,就是科学发现。科学发现是科学探究的核心任务。

初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科学探究

提出

问题

保持和发展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善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制定计划进行观察

实验

1.用刘勰、竺可桢、邓稼先、钱学森、牛顿、爱迪生、法布尔、霍金等古今中外科学家坚持观察、大胆实验,一丝不苟、勇于牺牲,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故事,启迪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2.通过栽培凤仙花、养蚕、观察月相等活动,培养学生长期坚持观察、实验的意志力和做事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在科学探究和今后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性。观察和实验必须准备充分,认真细致,反复验证,获得的证据必须十分可靠。

搜集整理信息

在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思考与结论

通过爱迪生发明电灯经历8000多次失败,实验7600多种材料,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使学生体会到,在科学探究中,失败是经常遇到的,关键是不能放弃,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就会为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达与交流

在合作学习和观察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分享成果、虚心听取他人见解、审慎思考与自己不同的见解、细致而深刻地进行自我反思、积极而主动地进行自我完善的良好品质。

生命世界

多样的生物

在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中获得美的体验,感受地球家园因生物多样而美丽,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兴趣,形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生命

的共同

特征

通过了解华佗、扁鹊、李时珍等我国古代医学名家的故事,使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和生命规律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其对祖国科技文明的自豪感和崇尚科学精神的情怀。

初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物质世界

物体与物质

通过观察形形色色的物体与物质,研究令人惊奇、感叹的物质变化的现象和过程,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意识到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不断地在发明新的材料,增强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激发创新意识。

运动

与力

通过设计和动手制作工具、简单机械等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能量的表现

形式

通过调查我国能源现状的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能源存量小、需求量大的国家,知道能源是国家安全的生命线。

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

1.通过模拟地震、火山的实验,观看地震、火山喷发的视频,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重大自然灾害是人不可抗拒的,人类需要认识这些现象,采取积极的防御和补救措施,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命安全。

2

天空

的星体

通过观看有关星体的视频,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宇宙兴趣和探究热情,对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保持无穷的想象力,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

初步的科学规范和公德

科学探究

表达与交流

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认识到抄袭和剽窃他人的成果是违反科学道德的,敢于批判和检举包括抄袭和剽窃在内的一切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

生命世界

多样的生物

给学生介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我国《动物保护法》,培养其依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了解世界上某些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破坏环境所造成的恶果。知道我国在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也对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让学生懂得人的各种活动会影响到周围世界。认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2.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

健康

生活

让学生了解我国《未成年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禁毒法》等有关法律,增强依法保护自身安全、健康生活的意识。

初步的科学规范和公德

物质世界

物体与物质

通过了解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因,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不可再生,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理解物质利用的双面性,进而理解到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


能量的表现形式

使学生了解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于人类生存的危害性,初步懂得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知道我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拥有核武器和现代化武器的目的是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懂得加强国防与限制武器的关系。

地球

宇宙

地球

概貌

认识到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会对地球地貌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因为煤炭、石油开采引起的地质塌陷和地震,因为过度开垦、放牧等导致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都严重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

使学生认识到人工世界依存于自然世界,受制于自然世界。人类创造人工世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遵循科学道德和社会规范。

工程师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各种可资利用的实际物品。

使学生了解工程师的工作任务和基本工作流程,知道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

初步的公民科学价值观

科学探究

表达与交流

通过了解洗衣机、手机、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为大众服务的,要通过广泛宣传和推广,让科学成果转化成为大众服务的产品,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环境,造福人类。同时,也意识到科学成果的转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副作用,需要提前做出控制和防范。

初步的公民科学价值观

生命世界

健康

生活

1.了解人类需要的营养成分,人体的消化、呼吸的过程,心脏和血管等器官的作用及保健,使学生懂得健康生活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知道健康生活所必需的生活常识、生活习惯和社会规范,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引导学生把自己健康生活和宣传健康生活当作一种责任,在自己努力实现自身健康生活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影响他人。

物质世界

物体与物质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重大发现,了解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等科技发明,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的古代科技对世界的贡献;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家在有关物质的研究领域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科技强国的责任感。

运动

与力

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科学家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及规律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汽车、火车、轮船、高速列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和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通讯、军事事业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投身科技事业、依靠科技强国的志向。

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概貌

通过指导学生调查家乡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环境、地质特点,了解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保护环境的措施,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评价案例

案例一:调查我国著名的桥梁

(一)活动建议

1.指导学生分析活动任务,调查我国著名的桥梁,分组讨论设计调查方案。

2.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分组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3.组织学生在班级内交流调查情况,查看学生积累的原始资料和整理保存情况。

4.查看学生的调研报告(或观看展示活动)。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科学价值观、科学态度

2.评价方法:教师观察、活动结果分析、访谈、成长记录袋

3.观测点

(1)在调查活动中,广泛搜集信息资料,重视各种史料的可靠性,围绕主题细心梳理资料,形成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美观大方、知识性和逻辑性较强的调查报告。

(2)通过调查活动,初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造桥历史,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科技发明历史,通过对新中国桥梁建造取得的成就,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巨大成就,培养祖国荣誉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调查活动,体会到桥梁建造(科学技术)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到桥梁建造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安全、节约和环保在桥梁设计和建造中的重要意义。

案例二:用纸造一座“桥”

(一)活动建议

1.明确造桥的要求。

在20分钟的时间里,用一张报纸、少量的胶带建造一座“桥”,要求“桥”能跨越35厘米宽的“峡谷”,宽度大于10厘米,能承载200克重的“车辆”。

2.组织学生规划造桥的方案

桥的设计方案

使用

材料

报纸一张,胶带少量

设计简图

结构

说明



制作

步骤


3.分组动手造桥。

4.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科学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评价方法:作品分析、教师观察

3.观测点

(1)观察学生能否在综合考虑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完成设计和建造纸桥的任务,能否有意识地用联系的观点处理问题。

(2)在设计和制作活动中,是否乐于动手,积极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意见,主动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能否应用形状和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出承重力强、节约材料又精致美观的桥。并能尝试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4)制作活动中安全、节约的意识如何。

案例三:基于学科的德育发展状况测试

(问卷测试与现场操作)

(一)活动建议

1.依据学科德育发展状况,制定评价目标,列出观测点,并据此编制评价问卷(量表)。

2.构思学生活动,拟定学科德育发展状况观测点,在学生活动中进行观察评价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科学规范和公德素质、环保意识

2.评价方法:纸笔检测、现场操作、成长记录袋

3.观测点

(1)检测学生是否认识到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质和无生命的物质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是物质的;通过分析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发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2)在生态瓶的制作活动中,观察学生珍爱生命、爱护生物的情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情况。

(3)考察学生是否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意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责任。

附:评价量表及活动观察评价示例

一、学生进行纸笔测试。

填空:

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          ,整个世界都是由          构成的。

2.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          ,只是有的快,有的慢。

3.保护了一种生物,其实就是保护了          生物。

判断:

1.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

2.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动物和人不是由物质构成的。(    )

3.房屋和马路是不变的物质。(    )  

4.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

分析:

1.北京的雾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该怎样治理才能减轻雾霾天气?

2.如果草原上的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兔子少了呢?草少了呢?

二、现场操作:做生态瓶。

效果检测: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自评

评语

组间

评语

教师

评语

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

答题情况




对事物间相互联系这一观点的认识程度

答题情况




是否有关爱动植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现场操作的情况




案例四:对一棵大树的观察记录

(一)活动建议

1.明确观察的任务。

指导学生观察一棵树(一个活的生命体),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讨论交流观察一棵树的顺序和方法。

3.学习拓印树皮的拓片。

4.阅读课本中的观察笔记,谈论怎样写好观察笔记。提示学生写观察笔记必须真实、客观,记录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5.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并做好记录。

6.整理观察笔记,交流大树的相同和不同。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观察、描述的能力,自然生命意识

2.评价方法:活动产品分析、教师观察、成长记录袋

3.观测点

(1)是否在观察描述一棵大树的活动中,能认识到在活动前要制定计划,然后按计划进行观察活动,要按一定的顺序、用各种方法科学规范地观察一棵大树、描述一棵大树。

(2)在观察过程中能否做到认真细致,观察后真实、客观地记录自己的发现。

(3)在活动中,学生是否喜欢亲近自然,知道珍爱并善待生命,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