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别人的教案怎么用

 冯栎钧是老师 2021-10-12

于漪老师提倡三次备课,一裸备,不借助任何资料,教师自读文章,自己体会,再自主思考教学设计;第二、广泛搜集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第三、边教边改并进行反思。

因为有三次备课,教师对整个教学设计会非常清楚,对学生的反馈也明了,教学自然就到位。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在二备的时候遇到困难,不知道怎么借鉴他人的经验。就比如,今天跟着我实习的小张老师就很沮丧,她借鉴了一个很不错的教学设计,但是课却上砸了。

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是不明白对方的设计意图。

她上的是《桥》这篇小小说。教学流程如下:

1.出示这一课的词语,交流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说说主要内容。

2.将课文简要的分一分段,说说整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3.分享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梳理老汉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描写等。

4.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梳理这课学到的方法。

环节很简单,照理说,从初步印象到课文的主要内容,到交流印象最深的部分,到总结,这样的流程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课堂却非常沉闷,小朋友有一搭没一搭的交流,张老师自己也很沮丧。

别人的教案要怎么用呢?

我随后也看了一下她采用的教学设计。

1.交流词语说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其实教师是在了解学情,从小朋友的反馈中明白他们大概读懂了什么。

2.将课文简要的分一分段落。教师是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情节有初步感知,发现短短的一段文字起承转合都有。

3.说说印象最深的部分,看似无意的回答,其实老师心里非常有数。分析环境给群众带来的压迫,分析情节对老汉形象的助推,把环境、情节和人物做了有效的交织。

4.梳理收获是为了下一篇文章的学习作铺垫,明白在小说中,环境和情节都是为人物形象服务的。

光是搞清楚教学的流程,不明白教学背后的目标,借用教案就不到位。所以,要搞懂别人的想法,需要多思考,多下功夫!


好书推荐:《哲学与幼童

推荐理由:期就想着看看轻松的东西,轻松的和小朋友有关东西。所以了读《哲学与幼童》。这本书怎么说呢?不是理论的,虽然理论上它不是故事书,虽然它推荐了很多故事书,也讲了很多小故事。它给我的启发是,孩子是值得去琢磨的。它适合对琢磨儿童感兴趣的老师、家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