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怎样备课 备课是我们每一个做老师的必不可少做的一件事。也是我们老师感到负担最重的一件事(即写教案)。 有的老师认为备课就是将这节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写下来就是备课了。其实,这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写教案)。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武汉某中学的一名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在网上发帖请人代抄教案给予报酬。结果遭到网友尤其是家长的强烈谴责。可这位老师却有苦说不出,整天一大堆杂事,哪有时间抄写教案。写教案不就是应付检查吗?我看后沉思良久…… 今天,我们该怎样备课呢?的确,在科学技术较为先进的今天,手写教案的少了,几乎没有了。大多是电子稿,或是打印的教案。试想,一篇课文早已上完,几个星期以前或几个星期以后就在网上下载打印出来了,这样对我们的教学管用吗? 前不久偶尔看到黑龙江省特级教师,哈尔滨市一级功勋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白金声写的《我的备课诀要》细细读来,慢慢咀嚼,受益匪浅。有关言论和观点方法供大家借鉴。 他说:在备课上多花点时间,如根上浇水;在课堂上靠增加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似叶上施肥。“从读入手,进入角色,沿波讨源,酌取精要“是他多年恪守的备课原则。 1. 每备一课书,都是从读开始。或朗读,或默读。在吟咏中促使自己尽快进入作品之中。一篇文章读了几遍,就能基本上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2. 每备一篇课文要进入三个角色。第一,进入学生角色,揣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的感受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目中有人;第二,进入作者角色,弄清作者的意图、思路和感情,做到胸中有教;第三,进入教者角色,对教学的目的、步骤、重难点、板书设计等加以综合考虑,做到手中有法。 3. 备课,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执教的一篇篇课文,还应该“沿波讨源”。因为一篇篇课文不过是语言文学大树上的一枝一叶,要想把这一枝一叶研究透彻。不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大树,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备课时尽量多看一些参考资料,有原著的一定要看原著。老师要知其意,明其理。 4. 课前准备的这么多内容,不能一下子塞给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教师自己掌握的,只有居高临下,才能势如破竹。讲课时,备多用寡,力求把握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克服弱点,攻其一点,让学生获得真知。 5.撰写教案 于永正说:“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所以,我想写教案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教案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写教案也应无定法。要去掉形式主义和烦琐哲学,讲究辩证法,注重实效。提倡写简案,不束缚手脚,便于课堂生成与创造。把课备在书上,在教材的天头地脚和字里行间进行批、注、勾、画、点,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等,统统写在书上。教案只起到一个设计教学线路和提示教学要点的作用,而大量的笔墨落在书上,看上去一目了然,讲起课来得心应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