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文学·散文·赵庆菊】关中老淋雨

 新用户8249cTO6 2021-10-13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673

关中老淋雨

——黄河滩散记二

文/赵庆菊

 


这几年,西安的天气越来越像是南方一样,雨是越来越多,即使是夏天,凉爽的雨也是会时不时的下起来,温度也是“逢三十度减十五”,各种适合在南方生长的草木也能落脚西安,郁郁葱葱。雨多,空气湿润而清洁,没有了“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景象,也让西安成了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处在关中平原东部的老家也是雨比以前多了不少。家乡土地肥沃、平整,国家乡村脱贫、乡村振兴政策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生活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早于我小时候不同日而语,也依然是中秋以后会遇上关中老淋雨。儿时的经历随着时间流失慢慢淡忘,但是对老淋雨记忆还是非常深。

我从小就喜欢小雨天,淅沥沥的小雨打在脸上,润酥酥、凉丝丝,从鼻尖流到口里,甜甜的。因此,我小时候经常会在小雨天什么也不披跑到外面,淋得湿湿回来,被奶奶和妈妈说上几句,他们担心的是衣服湿了没有换的,再一个也是怕我淋了雨会感冒生病。当然,我也只是在春天的温柔细雨中放飞,但真正到了秋淋雨季节我可不敢这样的玩耍,衣服湿了可真是没有几件干衣裳换。几十年了,我仍然喜欢不打伞在细雨蒙蒙的天气里独自散步的感觉。

我的家在大荔县范家镇老崖下的黄河滩,虽然在气候上属典型北方干旱气候,但一过中秋就连阴雨不断。暗云低沉,雷声滚滚,豆点大的雨先是落在屋顶的瓦片上、树叶上,紧紧下上两三天,然后再淅淅沥沥的下。天也会放晴,但没晴上两天,又下起来,农谚说“晾一晾,下一晌”,直到人都感觉被潮湿的天气捂得发霉了,就会抱怨,“把它家的,雨多到像谁把天捅了大窟窿似的下得没完没了,还让人活不!”

那时候农村人日子过得苦焦,不要说能长时间吃上麦面,就是把高粱、玉米、红薯掺和上能吃饱就不错了。这淋雨断断续续的下着,包谷快熟了、谷子快熟了、红薯快熟了、花生快熟了、棉花还没有摘完,单单是雨还好,如果有点风或对于地势低的庄稼地,土地的水分饱饱的,倒伏是必然的。一旦庄稼倒了,泡在泥里,只有发霉了。农人就在一料庄稼收不收得回来的熬煎中期待着,能不抱怨!

淋雨也让村里的各家各户的房子漏雨,墙倒屋塌司空见惯,每当听到“轰”一声,那一定是谁家的房塌了或是土墙倒了。黄河滩的农家,大多是用胡基垒砌立墙,木椽木檩,高粱杆打成的帘子上面苫瓦,称“瓦房”,有的则只能是上面苫草,那就是“草房”,能盖起瓦房并在胡基外平砌上用洋灰砖墙就算是不错的人家了。我家的门房是70年代初盖的,厦房要更早一些,算是“瓦房”。我的印象中是77年吧,淋雨下了四十多天,家里的厦房背墙被雨淋塌了一块,漏得实在住不了人,一家人都住在门房底下的一间房,大人想着把厦房拆了赶紧盖起来,不成想雨是下得停不了,好不容易能停上个一半天,又是淅淅沥沥起来。妈妈把旧房拆下来的椽和檩泡在院子水里,灶房的椽檩已经被烟熏得黑黑的,但硬是让我姐妹在放学时趁着不下雨用瓦片把它刮得干干静静。后来厦房盖起来后,根本看不到被烟熏成黑色的灶房的椽檩的模样。

雨吧嗒吧嗒还在下,村里的老少都窝在家里,女人们利用这个时间纺线织布、纳底上鞋、裁剪缝补,不得闲。到了饭时,家家要生火做饭,雨天柴火受潮不容易点着,灶房里烟很大,做饭的湿柴火不断塞到灶里,只见黑烟不见火,烟走不畅快,呛得人不住的咳嗽。到了傍晚,要给奶奶烧炕,怎么也引不着火,浓烟顺着土炕四周往外冒,瞬时间村子弥漫着呛人的烟火味。

最难为的还有上学的娃娃,一天两个来回走在泥泞的路上,哪有雨伞!每个人都披一块塑料布,鞋子提到手上,到学校后再把脚凑合擦擦把鞋穿上。村里有个要好的伙伴,爸爸是公家人,给孩子买了上塑料凉鞋,我们叫它“空气鞋”,下雨天穿上,泥了不要紧,水里涮涮就好了,羡慕不已。后来爸爸从西宁回来也给我买了一双“空气鞋”,得意了很久。记得有一年淋雨季节,我生病了,爷爷天天送我上学、接我放学,整整背了我二十几多天。爷爷披着一块塑料布,挽起裤腿,光着脚,深一脚浅一脚……爬在爷爷背上,那样的坚实、温暖……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泪如雨下!

淋雨岂止是让娃娃遭罪,连家里的猪圈、羊圈也都没一点干的地方,喂养的羊还有点干草吃,猪是吃不上猪草,麦麸和得稀稀或是刷锅水怎么会让猪上膘。平常家家的孩子们放学后会到滩底下打些猪草,这时候怕是黄河滩里泥得人踩下去脚都拔不出来,有时趁着雨停片刻到后地给猪挖些灰灰菜、打碗菜、金刚菜、甜苣苦苣,或者在河滩里捋些盐蓬,那时候我也偷偷的掐过生产队的红薯蔓子。

淋雨终于驻了脚,天空湛蓝湛蓝,晴朗无一丝纤尘,大人们撤出来在屋里漏雨处接雨的盆盆罐罐,晾出来湿得滴水的衣裳、被褥、床单、袱子,房檐上的高高多肉和土墙上的苔藓又多了一些,猪圈羊圈垫上新土,农人们的家具叮叮当当的响起来……

这些年再回到村里,家家盖起了一溜的砖房,地基也起得老高,排水很畅快,大棚的冬枣收获完了,拾掇大棚、打叶、整枝、上肥的事情也不受下不下雨的影响,人们都窝在家里沏壶茶,三五好友看电视、谝闲传,合计农活安排,妇女们没有人再抽雨天的空纺线织布、纳底上鞋、裁缝衣服了,当然也有发个抖音、打个小牌什么的,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中秋前大堂弟打电话告诉大姐说这些天的淋雨把老屋的门房淋塌了,我虽然心中觉得门房的早晚要倒塌,毕竟是几十年没有住人,但大姐把这事告诉我时仍然一时语塞,那是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大娘娘和我们姐妹兄弟情感记忆,是我与故乡故人故土最直接的连接,难道塌就塌了么?可怎么才能保存我心中的最柔软的故乡情愫?

又到老淋雨季节,8月份河南暴雨酿成的灾难已经让人心悸不已。这几天因频繁降雨让洛河、渭河、黄河齐涨,大水漫堤,家乡的几十万亩产粮基地成与河流连在一起变成泽国,沿黄路两边的枣大棚已经没顶,老百姓家里水深几尺,全部集中在朝邑镇、安仁镇等安置点。温度急降,很多人并没有带出什么东西,看到赵渡镇街面还有人家大门未关,并且还在面临上涨的水面实在让人揪心。据官方统计,这次水灾使得大荔县累计受灾村民23.9万人,49.1万亩农田被淹,多处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受损。玉米、红萝卜、花生、冬枣、秋延椒、柿树等主要农作物受灾,经初步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4.61亿元。同时,因秋淋天气,2021年秋收进度受到严重影响,并影响秋种,影响明年夏粮收成。

  近日,看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设相关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希望国家能对黄河流域进行全面治理,让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以提升流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让他们真正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编辑:杨荔佳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游记·赵庆菊】最美的风景在人心中

【大荔文学·散文·赵庆菊】奶奶的墙围子

【大荔文学·游记·赵庆菊】黄河滩散记(一)
【大荔文学·散文·赵庆菊】庚子重阳拜谒柳青墓
【大荔文学·散文·赵庆菊】我的奶奶
【大荔文学·散文·赵庆菊】一位普通抗美援朝老兵的无悔人生

作者简介

赵庆菊,大荔人,女,1963年出生,西安某高校职员。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杨荔佳 魏艳玲

主管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