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家桢、顾留馨合编《陈式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漾太极 2021-10-13

《陈式太极拳》一书的编纂过程非常艰辛,最后顾留馨被逼上梁山,亲自操刀并联手沈家桢才得以完成编写任务。那么,这本书会有什么内容令您期待呢?“新锐太极史论”,杨志英为您细说《陈式太极拳》一书的来龙去脉——

一、编著者简介

沈家桢(1891——1972),江苏省如皋人。早年参加武昌起义,南北议和后,供职于北平平汉铁路局。自幼喜爱拳术,初从杨健侯学太极拳。1922年,前往东北从事军事工程工作。其间,张学良向其求教太极拳术。不久,返北平,又追随杨澄甫修练太极拳。杨师南下后,便从陈发科学拳。他与武术界人士广泛接触,因经常资助武术活动,被推举为北平国术馆名誉董事长。他博览群书,注意收集和武术相关的资料。抗战期间,在重庆走访许多内家拳高手,写成《太极拳精义》。解放前夕,拒往台湾。解放后,向浙江省人民政府移交该省建设厅全部人员档案,遂留职,任顾问、工程师等,1957年退休。后接受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撰写《陈式太极拳》一书。其间,他和顾留馨常有书信往来,结下深厚友谊。他们精诚合作,大胆改革陈家沟拳术,删除窜蹦跳跃、震脚跺足等刚猛的拳势动作,放慢练拳节奏,隐晦的引入杨、武两家太极拳法理,编成《陈式太极拳》一书。晚年欲将杨、陈二式太极拳合二为一,创编“行功太极拳”,最终未能完成心愿。生前曾担任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武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顾留馨(1908——1990),又名兴、刘兴。上海人。鉴于他是“五式太极拳”编写组的实际负责人,故笔者对其生平事迹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他毕业于上海高级商业学校和上海文治大学国文系。1934年,加入共青团,后成为共产党员,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8年,被捕入狱,经多方营救终得脱险。1949年,上海解放,委任为首任黄浦区区长。由于他出狱时间不长,体质较弱。再加上对工作极其认真,操劳过度,心力交瘁,不堪此任,便调至上海体委,从事武术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担任上海市体育宫主任、市体科所副所长、上海市武协主席、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兼技术研究会副主任、上海体育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等职。他还是国家级武术裁判,多次执裁全国性的武术比赛。他于11岁开始习武,初习南拳,15岁从保定宫荫轩练习金刚腿、八方刀、骑枪、棍术等。18岁进入中华国技传习所,随交通大学国术教员刘震南习六合拳。1927年,分别从陈微明、武汇川修习太极拳。又加入精武体育会从徐致一、吴鉴泉学太极拳。同时,还向孙禄堂、田瑞芳、靳云亭等请教形意拳、八卦掌练法。后又从杨澄甫、杨少侯精研太极拳术。同时,还向唐豪讨教日本劈刺术等。他博采众长,重于实用,坚持传统,广收博蓄。崇尚武德,重视团结,仗义疏财,宽厚待人。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奇其艺;精一家学,采百家长,可传乎神。”尤其重视对太极拳历史和理论的研究,倾心于太极拳推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集中精力,广泛搜集太极拳资料,保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录,发现扶持了许多优秀的太极拳传人,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著有《太极拳研究》(与唐豪合著)《太极拳术》《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陈式太极拳》(与沈家祯合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著作。1957年,受党的委派赴越南教授胡志明主席练习太极拳。还曾应邀至中南海、北戴河、广州等地教授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由此,太极拳运动得以在新中国蓬勃发展起来。党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各省、市、地、县等官员相继加入到修炼太极拳的活动当中,许多默默无闻的民间太极拳传人因为教授政府领导人练拳而迅速成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为了推广太极拳运动,以增强人民体质,组织专家编纂辅导材料,以顾留馨为首,推出杨、吴、武、陈四式太极拳图书。在此期间,他发现、提携了多位蛰伏于民间的优秀太极拳家,比如张玉、吴云倬、傅钟文、郝少如、陈发科、陈照丕、陈照奎、杨振铎、杨振基、傅宗元、姚继祖等,并把他们推上历史的舞台。他为挖掘太极拳人才,为太极拳的繁荣普及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1977年、1980年,两次东渡日本讲学,对太极拳在日本的传播影响重大。1984年,国际太极拳邀请赛担任总裁判长。同年,以受邀十二位名家之一的身份出席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会。他立场鲜明,为人刚正,宠辱不惊,尤其为推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与普及殚精竭虑,付出了一生心血,被人誉为“红色武术家”。

二、《陈式太极拳》简介

在五大太极拳流派著作中,《陈式太极拳》一书编纂过程最为艰难。1958年秋,受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组成以唐豪为主,由顾留馨、李剑华、李经悟、陈照奎参与的《陈式太极拳》编写组。后因唐豪逝世,改由李剑华执笔。又因李氏初稿未能达到出版要求,加之年迈体弱不堪此任,故没有再继续坚持写作。于是顾留馨便于1961年亲自操刀,联手沈家桢,“从头做起,初稿成后,几经修订和审定,周元龙同志代为画图,并对动作说明做了统一加工,邵柏舟和杨景萱二同志代为誊写校正,巢振民和雷慕尼二同志献出陈发科的生前拳照,陈照奎同志代为最后校订等等。”(见<前言>)沈、顾二人大胆改革陈家沟炮捶,借鉴杨式太极拳练法和武式太极拳理论,最终完成编写任务,而其中三味只有他们心里最清楚。顾留馨,身为编写组的负责人,要权衡多方关系,平衡各方面利益。凭心而论该书写得未必尽善尽美,但是他为“陈式太极拳”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当代人对顾氏产生种种非议,笔者觉得这是不公平的。试想,其实无论由谁来担当编写任务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因而后人不能求全责备。尽管《陈式太极拳》一书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绝不应该全盘否定顾留馨对陈式太极拳的形成所做出的功绩。毕竟如果没有顾氏当年的努力,不仅陈式,还包括杨、武、吴式太极拳绝对不是现在如此繁荣的模样,当下出了名的太极拳传人无一不是顾留馨创出一片天地的既得利益获取者。因此,作为后来者首先要懂得感动、感恩、感激和感谢,然后再静下心来去评价其学术成果。过去的、曾经发生的绝不能忘却,忘却历史、不知感恩、回避前辈的耕耘,容易使人迷失方向或者变得无知。回首往事,不忘初心,才能使我们脚下的路走得更加扎实,才能使当代的太极拳继承者不犯糊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1963年12月,《陈式太极拳》一书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书前附有陈发科肖像照和顾留馨《陈式太极拳简介》,《前言》由沈家桢、顾留馨合作完成。该书主要内容包括: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图解、陈式太极拳推手、陈式太极拳拳论等。共计五个章节,又分成20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又分成若干小问题。因其内容较多,此处从略,敬请谅解。读者如有兴趣,可查阅原著。(附图为<陈式太极拳>封面及内页照片)

                      

三、《陈式太极拳》评析

第一章《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是著者阐述的重点,不惜笔墨对陈式太极拳的特点进行具体详细的总结和介绍。其八个特点为:1、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2、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3、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4、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5、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6、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7、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8、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其中,在介绍每个特点时,前面均附有《拳谱规定》,以为风向标,“规定”中总计列举出拳谱中的语录32则。查阅这些语句,绝大多数出自“老三本”以及杨家拳论。其中见于武禹襄代表作《打手要言》的就有21则,比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等等。另有引自杨式太极拳的语句近10则,如“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松腰圆裆,开胯屈膝”、“上下一条线”、“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等。另外,著者在具体论述陈式拳的八个特点时,借用武禹襄、李亦畬名句之处俯拾皆是。由此可见,《陈式太极拳》一书的理法同样宗法于武、杨两家之论。当然,著者介绍的太极拳套路却既非杨传,也非武传,而是另外的两套拳架。顾留馨在《陈式太极拳简介》中这样写道:

“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庭所创太极拳……经五传至十四世陈长兴(1777——1853、陈有本时期,陈氏拳家……仅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陈有本……编成一套'新架’,架式仍和老架一样宽大(王庭旧传套路则称为'老架’)。另有陈青萍……所创小架称作'赵堡架’。于是陈氏太极拳就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之分。

陈长兴是老架系统,……所传陈氏老架太极拳有第一路、第二路……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锻炼以缠丝劲为主,发劲为辅。……速度较慢,一般约八分钟左右练完一套,……第二路(炮捶)动作较为复杂、疾速、紧凑,刚多柔少。……着重在弹性劲的锻炼,……有'窜蹦跳跃,腾挪闪战’的动作,速度较快,约三分钟左右练完一套,……在外形上,第一路具有缓、柔、稳的特色,而第二路则具有快、刚、跃的特色。……在质量上,它是柔中藏刚,刚中藏柔和忽隐忽现的刚柔相济。它的动作是慢中转快,快中转慢,因而形成动急急应,动缓缓随的快慢相间。……”

书中所介绍的两路拳“拳照是陈发科(陈长兴曾孙)的生前遗照,不足部分由其子陈照奎补照。本书介绍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和第二路拳套是陈发科生前所传的拳套。”(见沈家桢、顾留馨<前言> ,附图为陈发科拳照)

书中存在一个特殊现象,需要研究者关注,即著者在引用武、杨两家之论时全部隐晦其出处,未署作者姓名。如此做法,身为知名的太极拳研究者,这岂不是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吗?但是,事出必有因,因为这是沈、顾二人有意而为之。2015年12月,台湾逸文出版社出版了由顾留馨之子顾元庄、太极拳研究家唐才良整理的《太极拳史解密二编  顾留馨日记》,书中对此有详细记录。大致经过为:沈、顾二人在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时遇到难题或者困惑,因为如果完全按照陈发科、陈照奎拳式照本宣科地做宣传,“其中有些动作介绍出去,易使群众误会是少林式拳……这次陈式太极拳为了普及,反比陈师来京时动作增加了激烈性,不如乘此机会将使人生畏的动作删去。”(见沈家桢信函)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大胆改革陈家沟拳式,将许多“使人生畏的动作删去”,改变原有的刚猛激烈的炮捶演练方式,无论第一路还是第二路,其演拳风格统一趋于舒缓。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同样是太极拳,陈氏拳和杨式、武式、吴式、孙式之间,其理法必须步调一致。故必然要引入武、杨、李等诸家之论,但是他们的引入或者借鉴又不能“明目张胆”或者大张旗鼓。再三权衡,选择了回避出处的无奈之举。正如顾留馨在信中所说:连“王宗岳亦未必言及,因陈氏拳不能夹带其他姓名的东西。”当然,他们也清楚的意识到,如此完全回避的举措终究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顾虑和纠结经常困扰着他们,且看沈家桢在写给顾留馨的信中所写:“我想以后我们可以大胆地将杨、武等论文自由的采用进去,而不虞他人敢违反党的政策,来反对这种新的措施。”就这样,在沈、顾二人的竭力促成下,《陈式太极拳》一书最终得以出版发行。

《陈式太极拳拳论》一章主要介绍陈鑫论述,包括《太极拳经谱》《太极拳拳谱》《陈鑫太极拳分类语录》《陈鑫关于官骸十三目的语录》《陈鑫等拳论短文选》等,意欲表明是陈鑫拳论支撑起“陈式太极拳”的间架结构。沈、顾二人在书中将陈鑫语录大篇幅的罗列成章,但是他们对其主张的“陈卜创拳说”又置之不理,反而遵奉唐豪的“陈王庭创拳说”。并且在具体论述艺理练法时又很少应用陈鑫之语,反而广泛借用武、杨、李家之论,从而使得这本图书十分耐人寻味。总而言之,《陈式太极拳》图书的出版,标志着“陈式太极拳”从此登上历史的舞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