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愚公移山》可以有个更好的结尾?

 新用户8489cL9T 2021-10-13

文:李子甜  聂传安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其所具精神,也感动着无数人。

        但某一天,二班李子甜同学突然发现:这篇文章的结尾有问题啊!

        不如我们来改一改?

        于是就有了她这么一篇《更好的结尾》出现。大家看看,子甜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愚公移山》,这个用来表达坚持不懈后取得成功的故事,其结尾是土地爷听了愚公的话后“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于是玉帝就命夸娥氏二子把两坐大山搬走了。(言简意赅)

        但,这个结尾是否就是最好的呢?(快速地通过设问引出下文,语言绝不拖泥带水)

        我认为,不一定!(干脆利落。“不一定”既有分寸感,又展示出强烈的自信)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不是历史。历史我们不会改写,也不能改写。但既然是故事,是虚构的,那为何不让故事结尾变得更好呢?(这是子甜思考这问题的出发点:让故事的结尾更合理)

        《愚公移山》本来想给人这样的启示:认定一个目标,要有决心和信心;向着目标努力,定能达到目标;不管前面多难,要勇敢面对,去解决困难,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寓言,重在所寓之意)

        我们知道,做一件很难达到的事,开始下定了决心,前面几天甚至几月还不错,还能承受下去,但过了几年或更久呢?还能再坚持下去吗?凡事,都是在时间的浸泡中成形的,是要经过岁月的打磨的,没有时间的延续,是无法证明其毅力的。(子甜是想告诉我们:毅力是需要时间的证明)

        我们再来看《愚公移山》。最后一段说“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从正常理解来看,这位操蛇之神(山神)听到愚公要移山消息或愚公与智叟的对话的速度不会太慢,应该就是在愚公与智叟对话后不久,至少不会在数月甚至数年后。他很及时地把愚公要移山的消息告诉了天帝,那愚公和他的孩子、孙子也只挖了很短的时间。(“操蛇之神闻之”,不论“闻”的是移山这件事,还是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对于土神来说都是很容易的事——愚公挖的可是他的家呀)

        山那么快就被大力士搬走了,还能体现出愚公移山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吗?(问的有力)

        愚公对智叟说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表明他的想法是一代又一代的挖下去,山不平就不停止,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成功。我认为,这种思想可以用来当成结尾:坚持久了,才能表达一代代人的决心,一代代人的坚持,一代代人的顽强。(言之有理啊)

        所以,为了更好地表达坚持不懈,应该在最后一段的前面加上诸如经过愚公后代的努力长时间的坚持,终于让操蛇之神有所害怕……(下面是子甜改的结尾)

        “后几百余年,愚公后人仍叩石垦壤不已。操蛇之神终惧其不已也……”(在子甜看来,加上“后几百余年”,表明愚公们移山的精神不仅是表现在口头上,更体现在行动上)

(徐悲鸿作品)

        子甜观点非常明确:想要证明坚持不懈,必须要有时间来作证据。

        于是,她觉得,太行、王屋二山因被搬走得太快而导致愚公不畏艰难的精神打了折扣。

        从某个角度来说,子甜明显是对的。

        有的时候,非常希望孩子读文章能读出自己的东西,即使这个东西还显得有些稚嫩,甚至有些不合理。

        读出自己的东西,说明这个孩子在思考,在用心地思考。

        我们的教育,不是要让孩子记住某些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不断地思考来历练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更广阔更深刻更敏锐更独立更富有批判性。

        从此文可以看出,子甜思维的敏锐、独立与批判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