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上幼儿园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真实故事

 乐乐呵呵123 2021-10-13

'

大表姐

很多妈妈或许都有过「孩子可以不上幼儿园吗」的想法。

分离焦虑是一方面,孩子这么小,带Ta出去看看世界是不是也可以?

王大米想起自己去参观幼儿园的时候,看到小朋友们排队上厕所,小小的个子,颤颤巍巍,连脱裤子都还做不好,鼻子一酸,觉得很可怜。

但想法再多,也还是要送孩子去上幼儿园,原因也很简单,大家都去了,不去,是不是会耽误啥?

但真的会耽误什么吗?

今天故事中的父母都是名校毕业,他们的儿子幼儿园读了一个月就辍学了,父母索性就随他去了。

或许他们的生活是一个参考。

'

明梅的儿子刚踏进幼儿园不到一个月,就再也不去了。

孩子不上幼儿园并非全是「精英教育」「素质教育」,对于父母来说更多的是压力,要不然疫情期间也不会有家长盼望神兽归笼。

明梅也是,她有点无奈地说「能去幼儿园当然最好,他有自己的朋友,我也省心不少,可以做自己的事」。

但最后儿子还是「辍学」了,明梅觉得,也挺好的。

儿子辍学,先是因为他觉得,没劲。

明梅的儿子从小吃素,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反正各路大神都看过,还有人预言儿子天生要去当和尚,明梅都不管了,反正身体好,吃素就吃素吧。

比较难办的是,中午幼儿园开餐了,他一看到鱼肉猪肉就吐,老师得把他拖到很远的地方。这样一来,上学就意味着:起床、到校、吃不到喜欢又好吃的午餐、午睡、回家,无聊的很。

图片@电影《奇迹男孩》

「妈妈,幼儿班不能达到让我过集体生活的愿望」,有一天,儿子很郑重地表达了这一点。

担心熟悉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就不听课,老师把孩子们进行了网格化管理,分而聚之,这样一来,孩子们悄悄话是不会说了,就变成自己玩自己的。对儿子来说,和在家里玩没什么区别;

而在儿子看来,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那么小,出去玩玩都不会出汗,还不如在家和妈妈打羽毛球。

「我也理解。老师管不住孩子,家长比以前难弄,一点点破事就搞民调。」明梅说,「不像我们小时候,我妈才没空去和老师吵架。」

还有一个致命因素:儿子不喜欢他的班主任。正经、严厉。

「妈妈,老师姓韩,寒冷的寒啊!」儿子描述的时候都在心里发怵。明梅觉得,幼儿园的老师是和孩子朝夕相处的,要真不喜欢,那就算了。

图片@电影《奇迹男孩》

另一方面,明梅看过儿子的英语教材,觉得太难、不实际。一上来就教很复杂的句式,类似于would you like 的东西,她觉得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一下子讲这种句式没什么用,今天背过,明天就忘。

而且,儿子的爹就是一个连小学都不上的人!

「你看你,名校毕业,小时候都睡不够,长这么矮;看我,鼻涕拖拖,还不是和你一样,名校研究生毕业。」明梅老公经常「嘲笑」明梅。

夫妻俩在此事上完全没有冲突,不上幼儿园根本就代表不了什么。关键是儿子能条理清晰地说上不想去幼儿园的理由,而不是一句「我不想去」。

有一天,婆婆从延安老家来,一句「不读书大不了回去卖苹果,小孩子,身体好就好」像是加速了「不上幼儿园」这件事,也像是为明梅开了一扇窗: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啊!

接下来的日子,儿子就跟着父母到处出差了。

那个时候,明梅已经辞职,和老公做农业:延安种苹果、云南种蓝莓、新疆种恐龙蛋,偶尔帮朋友的项目做策划。

行程不是特别密集的出差里,儿子就会跟着去。他有自己的冲锋衣和行李箱,行前都会很有仪式感地说「我去出差了」。

图片@明梅

4岁去香格里拉,6岁去梅里,看到奔跑着的藏香猪就很高兴,但儿子有高反,跑不快,追不上,有种无力感。明梅心大,虽然隐隐的担心,毕竟孩子还小,但都没表露出来,没过多久,儿子就自己消解了。

去村子里采访也把儿子带上。儿子会提问「你是什么民族的?哦,姓和啊,那就是纳西族的!」去多了他已经知道什么民族的汉姓是什么。

「小孩子对大风景并没所谓,都是对一些小东西感兴趣。」明梅觉得并非要精心设计旅程。

在杭州的时候,从现在住的地方回到老小区,儿子的直观感受就是「停车好难」「但是这里的面很好吃」。妈妈愿意倾听儿童的语言,未必是宏大的话语。

孩子在白桦林工作室学咖啡制作,图片@明梅

在松赞,爸爸妈妈都没空管儿子,他就自己开始学拍照,还说这是细节;

从香格里拉哈巴村背回七年陈的琵琶肉,先烤、刮皮、再煮、再切,儿子全程观看,然后说,妈妈,非洲人就是这么吃肉的!

在白桦林,妈妈用纸板做了两个空心圆,两个人就躺在里面,在草地上滚来滚去,滚累了就躺在地上晒太阳;

福庆叔叔是明梅的朋友,因为喜欢他家的茶山,很有市场意识的明梅就免费帮他卖茶,儿子也成了常客。「这是薄荷,这是凤仙」「我给你采紫苏泡茶」。去多了,儿子就会向别人介绍。这些知识,都不是刻意去学的。他也知道,植物草药不是超市里买的,而是地上长的。

孩子在白桦林工作室「玩泥巴」,图片@明梅

退学后没多久就碰上了疫情,干脆就在家里捣鼓吃的,家中还有外婆、念初中的姐姐,热闹的很——

他知道什么叫莜麦,买了酒曲,和妈妈一起做燕麦粒酒酿,俗称甜醅子;

淘宝上买了石臼,敲冰糖、砸核桃,捣得卖力,说是回到了石器时代;

吊干杏儿苹果丁柠檬酱,自己做吐司酱,再包个饼,好吃的不行;

采了紫苏,煮了煮,放了糖渍梅子;

图片@明梅

孩子还小的时候,和家人在一起,知道食物是怎么做出来的,不就是岁月静好吗?尽管这些静好,更多的是考验父母有没有这份耐心和好奇心。

「哪里有小男孩整天跟着妈妈做家务的!」这是儿子辍学后明梅最大担忧:男孩子之间没有打斗,反而是在家做家务,以后会不会很娘啊?

作为补偿,明梅便在双休天给他报了很多力量型的兴趣班,篮球、跆拳道等等,希望他跟别的男孩子能混一混。

疫情过后,明梅自觉「体力跟不上了」,陪玩陪不动了,儿子大概也是觉得在家的日子玩够了,主动提出去上最后半年大班。

一看,那么多文化课,而整个下午就是睡3小时觉,他又只去念「上半场」。

「并不是所有幼儿园都是强制睡午觉的,家长们也别被我吓着了」,明梅说,「而且我们很多文化课我们也的确学过了,家里又有个连小学都没上的爹,就偷懒了。」

孩子的确成了生活家,懂得不少,文化课怎么解决呢?

明梅曾做过一个援藏项目,给西藏小孩子配ipad,装上「悟空识字」软件,几乎没有认字基础的小朋友学得很麻溜。在明梅看来,如果家长能合理用好现代科技,不怕文化课跟不上。

悟空识字可以解决2000个常用词,因为是打游戏过关的学法,很快就入门了;学数学用2kids,写字用「河小象」,这些app在明梅看来都很好用,孩子学得也很好。只有英语,家里专门请了私教,教了拼读。

「私教一百多块钱一节课,比私立幼儿园便宜多了。」明梅说,她展示了儿子学习英语一年后的成果,已经可以翻译短句子。

「不要视ipad为洪水猛兽,也不用动辄说伤眼睛。」在明梅家,学习和玩的时间都是儿子自己定的,一般学四十分钟休息十分钟,和小学差不多。一天保证两小时自然光下户外,下雨天也出去踩水玩,反正衣服都是洗衣机洗的。

图片@电影《奇迹男孩》

我曾接触过一些没让孩子上幼儿园的妈妈,他们喜忧参半,有一个妈妈曾说,她看到孩子趴在阳台上的时候,觉得她还是挺向往幼儿园和小朋友的。

我问明梅,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她说,很少,几乎没有,因为儿子就是不喜欢去幼儿园读书,但他不抗拒玩伴,也不缺玩伴。她们住的地方旁边就有两所大学,活动场地,师资都很好解决。

「爸爸忙的时候,我们就去找学校里的大哥哥。乒乓、网球、游泳、篮球、羽毛球、饴拳道,他都会,也都喜欢,每天玩得很疯」。在明梅看来,充足并有效的户外运动是儿子不上幼儿园的最大收获。

就这样做了2年多「荡张」(杭州话里无所事事每天荡荡的意思),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了。明梅心里很担忧,她怕儿子不合群,不会和小朋友们交流,不适应学校的教育环境。没多久,学校出了霸凌事件。

儿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孩子一直欺负同学,最后的爆发点是,有一天中午在食堂,他把所有小孩子的鸡翅膀吃了。事情很快就发酵了,家长们也有了反应。

明梅当天就问儿子「你有没有被打?」

「我没」,儿子回答,「第一,我是吃素的,他不会到我这里来抢吃的。第二,这个人经常和人玩扳手腕,我赢了,所以他不能欺负;第三,我发现他发作前鼻孔都会张大,所以,我一发现他鼻孔张大就跑了。」

明梅心里有数了,并对儿子的条分缕析感到欣慰。

随后,儿子自己画了一张食堂的座位图,解释了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

这次事件,让明梅觉得,虽然儿子没上过幼儿园,没怎么和人打过交道,但他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平时家里的教育也还是很有用的。

图片@电影《奇迹男孩》

学校里能教你的东西其实很有限,世界不是课程组成的,很多东西要靠言传身教,common sense多数是父母教的。

无聊怎么打发时间?兴趣怎么培养?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这些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是没法靠课程大纲来「教」的。而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样。

「我们大概是属于过于自信的父母,想得明白。」明梅说,「关于霸凌,我儿子会来跟我讨论,我们也会花时间去谈论原生家庭。但这些在课堂里老师很难去说,涉及到价值观。」

前些天,阿里事件,明梅会主动问女儿怎么看,因为女儿已经是初中生了,她觉得可以谈谈这方面了;儿子也会给他刷抖音,知道社会上的事情。

图片@电影《奇迹男孩》

所以,不想读书就不读书了?随时就回去做荡张?

明梅否认。

她觉得,幼儿园一般就一个老师,一个保育员,像搓麻将一样,成天就这么几个人,小孩不喜欢,那就躲一躲,放纵一下;到了小学初中,课程多,选择的老师也多,孩子也应该培养一定的忍耐力和宽容度。

如果真的不打算上幼儿园,文化课依然要关注,尤其拼音。

「弟弟没学拼音,但基本能跟上;我家姐姐也没在幼儿园学拼音,但上小学就不太跟得上。」之所以看重拼音,因为拼音关系到常用字,而常用字又关系到数学里的应用题。

「第一次数学考试,儿子就说很多题目看不懂」。明梅坦言。

除此之外,因为一直在用ipad上课,儿子文化课都能适应,甚至超前,尤其是英语,她觉得既有天赋,也和一直上网课,和老外沟通有关。

很多人会说:你是机会比较好啊,有那种可以到处跑的工作。

从来就有人,心里装的只有羡慕。

「我的习惯是,向喜欢的人、向往的生活去靠近,而不是光想别人成功可能有先天优势,我是不是缺了什么。」在明梅看来,妈妈的心态很关键。

「我们当初互联网出来做农业,去的全是贫穷的地方。我发现,落后地区的人很勤奋,我需要找一个原始欲望很强的地方。因为,做事情的福报还是通过扎实事情来的。」

「很多妈妈虽然身体上是全职,却还是以上班族的方法在教育,这当然很难岁月静好啊。

让不让孩子上幼儿园,取决于妈妈愿不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明梅自认为就是一个很愿意和孩子沟通的妈妈,「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再长一遍,很多东西自己如果搞不明白,小孩肯定也会出问题。」

图片@电影《奇迹男孩》

而陪伴,未必是大山大河,带着小孩去买肉,去超市看鱼,也很好啊。她也会跟儿子说「你去卖一会儿苹果。」让他知道农产品从种植、生长到被消费的全过程。

最近,来了一位爸爸的朋友,是很著名的声学方面的国内顶尖专家,儿子从他那儿学到了很多新奇的知识。

「我这个朋友,也是到了大学后才开窍。小时候的学霸未必是真正会学习的,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才能又猛又持久,这个世界不只有语文数学美术。」

 图片@电影《奇迹男孩》

「人的脑子就想把事情简单化,死命进个好学校好像就等于有了完美的人生。我过去在公司搜索结果排序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呕心沥血了,何况人生呢?不可控变量太多了。」明梅说。

「你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恰当时,就去观察孩子的反应,他会给你最真实的答案」。心理学家陈海贤在《生命·成长》中说,「我会看我的孩子,会看这是她能接受的吗?是她开心的吗?如果是她开心的,那挺好。

所以当我们在想什么是好的规矩的时候,其实我们永远都要看见我们眼前的这个孩子,所有的答案都在他身上。

最重要的东西是当我们养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要看见他,要看见他的反应,因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快乐不快乐,什么有利于他的成长,父母应该知道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