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方剂学4

 明光中草药堂 2021-10-14

                 银翘散 《温病条辨》

【组成】 金银花30克(一两)连翘30克(一两)苦桔梗18克(六钱)薄荷18克(六钱)淡竹叶12克(四钱)生甘草 15克 (五钱) 荆芥穗12克(四钱)淡豆豉15克(五钱) 牛蒡子18克(六钱)

加芦根适量, 水煎服。(原方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 风热表证∶发热无汗,或者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日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方解】本方为温病初起而设。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故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头痛等表证;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咽喉为肺系,故见咽喉肿痛、咳嗽; 邪热伤津,故初起即感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邪热在卫之征。治宜外散在卫之风热,内清在肺之热毒。方中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并且气味芳香可以辟以二药用量最重,为方中主药,并以名方,但因银、翘长于清热解毒,而透表作用较弱,故配以荆芥、薄荷、谈豆豉辛散表邪,透热外出,以时寒热头痛;牛蒡子、桔梗、甘草能解毒利咽,祛痰止咳,以治咽痛、咳嗽、且牛蒡子尤可辛凉透表,助主药以清卫热;芦根、竹叶甘凉轻清,能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一可补热邪已伤之津液,一可预防温邪伤津之患,且竹时还可利小便,为温邪开下出之路。综观全方,大体可分为二大类药物,一为清热解毒药,一为疏风透表药,并结合了利咽、生津之品。因此,临床上凡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者确属有效良方。正如吴鞠通所说:“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温病条辨》)

【临床运用】

1.本方证为风热袭表,卫气闭塞,肺气不宣所致;除见一般风热表证外,应以表邪重,而伤津未甚为使用要点。

2.本方可治风疹发热,亦可用于麻疹初起。如风疹疹色红赤者,可加生地、赤芍药凉血解毒;如麻疹透发不畅,可加浮萍、蝉衣以透疹。

3.本方用治疮疡初起兼表证者,可酌加蒲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之类以解毒、消痈。

4.若胸闷者,加藿香、郁金;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衄者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温病条辨》)

【使用注意】

1.本方宜于温病初起,外感风热表证,若属外感风寒者,则非所宜。

2.服用时不宜久煎,以免药力耗散。

【附方】

银翘汤∶即银翘散去荆芥、薄荷、淡豆歧、桔梗、牛蒡子,加麦冬、生地。主治阳明病,下后无干脉浮者。(《温病条辨》)

【方论选录】

吴鞠通∶“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透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一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

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避出诸家也。”《温病条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