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愿用黄金换生铁!” 热血贵妇与柏林冷铁的催泪传奇

 珠宝研习社 2021-10-14

有这样一种珠宝,她的存在似乎是站在了其它所有珠宝的对立面,无钻无宝石,无金无白银,一眼看上去只给人种黑黝黝的感觉。但是,当我们把视角拉近,仔细端详,她的精美、细腻、与华丽会立刻让人赞叹,甚至是令人怜爱,但与此同时,她那珠宝中的罕见材质又泛起一种冷峻的光。她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女主角:柏林铁。

柏林铁项链,1820-1830。图片来源:莱茵河铸铁艺术博物馆


技、艺、美、传

她满是铁

柏林铁泛指19世纪早期在柏林兴起的铁制珠宝,是由精炼过的铁水用砂筑法浇入提前制好的模具中,同时要拥有技术将极细的铁丝从铁棒中一根根地抽出,然后编织弯曲成不同的形状。成型、清洁与抛光之后,珠宝匠会在上面涂上一层亚麻籽油,一种清漆,给了我们眼中柏林铁那独特的黑与光。

柏林铁冠冕,1800。铁丝编制与黑色的卡梅奥。打造于莱茵河畔被称为“钢铁教堂”的塞纳修特铸铁厂。图片来源:莱茵河铸铁艺术博物馆

曾经与现在的特纳修特。图片来源:塞纳修特。图片来源:Facebook

她精益求精

由于材料的廉价,使得打造柏林铁首饰的过程有了较大的容错率,这让从前因金银的昂贵而被束缚拳脚的珠宝工匠们有了机会可以大展身手,在柏林铁首饰上全心全意地追求工艺的精湛与艺术的创新。曾经在金银首饰上无达到的、难以达到的,通过珠宝大师们的一遍遍尝试与创新,皆在柏林铁上展现出来。

柏林铁手链,1820-1830。由当时著名的柏林铁珠宝大师康纳德·盖斯出品。图片来源:V&A博物馆

柏林铁贴颈项链与手链套装,1807-1830。康纳德·盖斯制作的模具打造而成。图片来源:莱茵河铸铁艺术博物馆

从一条项链的搭扣可以看出柏林铁珠宝的诸多细节。图片来源:1stDibs

她映衬时代的美

风格上,柏林铁捕捉了19世纪流行的哥特复兴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将其特点发挥至极致,甚至是融合。

这件作品既反映了铸造厂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其客户的高端,因为只有社会上层的女性才会佩戴这样的物品。 这件精美的作品将新古典主义浮雕与哥特复兴式装饰相结合,1820年。图片来源:V&A博物馆

哥特风格,一个在16世纪被文艺复兴风格所取代,经历巴洛克、洛可可的时代变迁,却因为全欧洲要反抗一个来自法国的炮兵而民族意识高涨被带回,因为哥特式在学者的眼中是各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体现。少了中世纪的阴暗与教条,哥特复兴成了三个世纪后的新宠儿。

哥特复兴主义的特点。图片来源:小编的Procreate

柏林铁十字架吊坠,1830。图片来源:大都会博物馆

柏林铁腰带扣,1850。刻有:Deveranne Ac. Kunstl. a Berlin。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柏林铁细节,1840年。展示了花卉与哥特复兴风格的元素。图片来源:收藏-收藏家官网

如果你曾在柏林的林登大道漫步,那么你就能感受到新古典主义对于当年的普鲁士有多大的影响。它几乎占据了整个国家的宗教地位,甚至于带着来自文艺复兴建筑在老柏林也为了建起古典主义的纪念建筑而被夷为平地。

林登大道,1853。图片来源:柏林印象


对古典的希腊罗马艺术的再次挖掘与追逐使得欧洲人民不仅专注于建筑,而且还延伸到日常的其它领域,如服饰、家具以及珠宝。

新古典主义的特征:

热衷于向往古希腊罗马艺术,提倡典雅,反对平庸;

强调素描的关系而轻视色彩的运用,强调线条和严谨的外形;

提倡崇高、庄重、优雅、单纯的形式;

——孙乃树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柏林铁新古典主义项链,1815。图片来源:大都会博物馆

柏林铁手链,1820。图片来源:莱茵河铸铁艺术博物馆


柏林铁卡梅奥项链,1805-1830。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上面这种样式略显不同的柏林铁珠宝,其设计者在表达主题时会令边缘显出或深或浅的金黄色,在收藏者中颇受青睐。

柏林铁卡梅奥手链,1815-1820。图片来源:莱茵河铸铁艺术博物馆

柏林铁卡梅奥手链,1820-1830。图片来源:格莱维茨博物馆

柏林铁卡梅奥手链,1820。普鲁士皇家格莱维茨铸造厂。图片来源:古今珠宝研习社收藏

她消逝却芳华犹在

在传承方面,由于其本身的材质特殊性,很多柏林铁珠宝由于制造时的抗氧化处理不足和后来的保养不到位,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生锈、变质、与部件的脱落,这使得那些精妙的构造也随之消失。所以,一件保存完好的柏林铁便成了德国家庭中最重要的珠宝,博物馆中的罕见珠宝,拍卖会上的黑马。

柏林铁手链,1820。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柏林铁珠宝套装,1815。佳士得2008年纽约拍品。成交价:16250美金


柏林铁珠宝套装,1830。邦瀚斯2020年伦敦拍品。成交价:20062英镑

讲到这里,或许会有人问,柏林铁虽然是做工精美,但毕竟是由廉价的钢铁打造,为何能称得上是珠宝,而又为何在拍卖会上超越金银首饰,在德国人心中压过其它的珠光宝气?

一张发黄的打印照片。图片来源:埃登科本城市历史博物馆


普鲁士女性的铁血温柔

那是初春一个不见阳光的下午,空中的阴霾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大雨,可似乎又在等着什么,迟迟不让雨点掉落。玛瑞亚,普鲁士皇室的长公主,忧心忡忡地站在演讲台的幕布后,脑中一遍遍地回顾着想要说的话。为了将侵略者从国家的领土中赶出,她的父亲已在一周前向敌人宣战,而这次演讲是她数月以来能够想到的给父亲的最大帮助。沿着发际线渗出的汗珠和紧绷的双眉,似乎让这位青青少女瞬间成为了一个女人。

《普鲁士威廉公主,玛瑞亚·黑森·霍姆博格》,1821。弗里德里希·威廉·冯·沙多,德国。图片来源:俄罗斯加特契纳国家博物馆

和那些的飘在头顶的阴霾一样,在场的人们似乎也在等着什么,隐隐不敢让泪水滑落。除了几个包裹着绷带的伤员,站在演讲台下的都是女人和为数不多的小孩。男人们早已奔赴前线,面对的几年前击溃他们、在整个欧洲战场所向睥睨的魔鬼。

《耶拿战役,1806年10月14日》①,1836。霍勒斯·韦尔内,法国。图片来源:凡尔赛宫

数月以来的手足无措让她们惶恐,满面的焦虑与不安伴随着鬓间杂乱的发丝,仿佛让她们看上去不再像是女人。

《士兵的告别》,1813。约翰·克拉夫特,德国。图片来源:贝尔维第宫博物馆

终于,敲响幕布旁挂钟的小锤与几滴零零散散的雨水一起落下,玛瑞亚缓缓地走到台上。全场瞬间安静下来,之前的祈祷与私语都戛然而止,只有人们的呼吸伴随着公主踩在木板上的吱吱作响。

《悲伤的消息》,1838。彼得·芬迪,奥地利。图片来源:维也纳博物馆

首先,玛瑞亚为这个国家和它的战士做了虔诚的祷告。接着,她感谢所有人到场,感谢她们远在前线的亲人。然后,她简述了目前的战场形势,不容乐观。与此同时,人群中的一声哀怨,如闪电般击穿了云层的同时也打破了现场的沉寂,大雨滂沱,人声鼎沸。于是,玛瑞亚跳下演讲台,向所有人大声疾呼: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危险之中!当丈夫们拿出武器,离开房屋的栅栏;当少年们热血澎湃,脱离慈母的怀抱;就是这些高贵的情怀,压抑着我们女人神圣的泪水!

但是,我们也必须参与其中,战争的胜利也需要我们!让我们与他们一起拯救这个国家!我坚信,身处每个阶级的母亲、妻子、和女儿都愿意与我们一起为此做出贡献!”

人群再次安静下来,玛瑞亚用袖口擦了一下眼前的雨水继续说道:

“无论是捐助一枚象征爱情的戒指还是新婚之夜的一匹绢布,都可以帮助我们前线的爱人奋勇杀敌,可以救助重伤的孩子回到自己的家园!你们所做出的一切善举,都是对这个国家莫大的帮助!而帮助过这个国家的所有女性,都可以得到由皇室颁发的钢铁珠宝,以纪念你们的贡献和钢铁般的意志,骄傲地称自己为护国女子协会的一员!”

整个场地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寂静,雨声和呼吸声似乎也变成了话外之音,每个站在台下的女人们要么攥紧了孩子的小手,要么抓实了自己的衣角,脑中飞速地思量着捐出家中的金银细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意味着什么,同时亲人们在战场上流血受伤的场景也在不住地闪现。

《风暴》,1837。彼得·芬迪,奥地利。图片来源:维也纳博物馆

《用刺刀战斗的普鲁士人》,1813。图片来源:玛丽·伊万斯图书馆

如此的画面像在一个巨大的走马灯中、漂浮在人群的上空若隐若现、左右摇晃,直到一个尖锐的女声在空中将这种幻象打破:

“我愿用黄金换生铁!”

那一声铿锵有力,像锻造钢铁击出的火星,点燃了整个现场:

“为护国我献出黄金,为荣誉我得到生铁!”

“为了父国的利益”!

“为了我们的战士!

······

柏林铁戒指,1813。“Gold gab ich für Eisen”。“我曾用黄金换生铁”。作为爱国主义的纪念象征,很多家庭都将其奉为至宝。图片来源:巴尔的摩德意志报

演讲在这打铁般的呐喊中结束,人们如潮水般散去,回到家中。或是宴会盛典的装饰珠宝,或是辈辈相传家族珠宝,亦或是纪念爱情的婚礼珠宝,女人将其从柜子或珠宝盒中取出,最后一次在镜子前戴在身上,然后摘下,小心地包好,出门径直向捐赠处走去。

《人民的奉献》,1813。亚瑟·坎普夫,德国。图片来源:莱比锡博物馆

就这样,普鲁士的女人们戴上了黑色的柏林铁,手腕、脖颈、耳垂、发梢的庄重肃穆代替了不久之前的珠光宝气。曾经金枝玉叶般的太太小姐们摇身一变成了身披铁甲,护国为民的女战士。

微绘珐琅吊坠。《戴着柏林铁的亨利耶特·罗斯女士》,1834。图片来源:普福尔茨海姆珠宝博物馆

柏林铁胸针,1820。葡萄藤叶围绕中心的玫瑰设计,来自康纳德·盖斯图片来源:V&A博物馆

柏林铁项链,1820。在葡萄叶和莨苕叶的修饰中。描绘了古典主义的各种人物。图片来源:V&A博物馆

当珠宝等贵重物品捐完之后,其它家中值钱的物品亦被捐出,甚至还有···

《1813年对父国的爱》,1862。古斯塔夫·格拉夫,德国。1813年,一位名叫费迪南德的女子来到捐赠处,将一头秀美及地的长发剪下,赠予给国家。图片来源:德意志国家画廊

柏林铁绝对是整个欧洲历史上最成功的民族动员之一,仅仅在号召发出的第二天,就有150多个黄金戒指被捐赠。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金饰品如戒指、项链、耳环、以及手镯等珠宝有大约16万件从普鲁士女人的身上脱下以资助这场护国战争,换上幽幽黑铁。

柏林铁耳环,1820-1830。图片来源:V&A博物馆

柏林铁项链,1820。图片来源:V&A博物馆

当时的柏林报纸以“对父国的爱”为题,刊登了在捐献登记时中与金银首饰一起出现的那些普鲁士女人钢铁般的温柔:

包裹着两枚订婚戒指的纸条上这样写着:

“我满怀喜悦,将现在唯一拥有的,交付给父国的圣坛。”③

在另外一个首饰盒上由女主人留下这样的诗句:

“从25年前开始你就是我的至宝,

本该陪我一起进入地下,

但是现在,

去吧,去找那些年轻人,

那些为父国的自由而战的年轻人,

将自己变成利剑,

你神圣的价值如钢铁一般!”

柏林铁腰带扣,1820。图片来源:V&A博物馆


柏林铁的生盛之路

因“法”而生

1806年10月27日,拿破仑率领着他横扫欧洲大陆的波拿巴军队,带着在耶拿-奥厄施泰特一战中击败普鲁士军队的骄傲,趾高气扬地穿过勃兰登堡门,进驻柏林。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出逃到东普鲁士继续抵抗,也无力挽回在第二年六月普鲁士的全面溃败。随着《提尔西特和约》的签订,整个普鲁士变成了法国的一个省。

《拿破仑一世进入柏林,1806年10月27日》。创作:查尔斯·梅尼尔,法国,1810。图片来源:卢浮宫博物馆

随着法军的占领与和约带来的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整个珠宝市场对黄金和白银这样的贵金属的需求断崖式地锐减。很多的优秀的柏林金匠迫于生计的压力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很快转移到了铁器的制造,铁质的珠宝首饰也是其中之一。

一对柏林铁手链,1820-1830。图片来源:V&A博物馆

其实,早在建于1789年西里西亚地区格莱维茨铸造厂已有铁质饰品出现,不过也仅仅是处于各种大众铁质用品之下的一个小单位次级产品。真正让德国铁首饰,也就是我们的柏林铁,落位珠宝之列的,要归于当时的普鲁士人对法兰西的反抗。

《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创作:保罗·德拉罗什,法国,1850。图片来源:卢浮宫博物馆

随着拿破仑的不败军团在1812年俄罗斯的冰天雪地中被击败,整个普鲁士面临着两个选择:联合俄国与法兰西开战、将自己从法军的占领中解放出来,或者继续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忍受法国人的统治。

普鲁士国王1813年3月20日报纸:演讲 An Mein Volk。图片来源:德意志国家档案馆

1813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向法国宣战,凭借着3月17日在布莱斯劳的著名演讲“致我的人民(An Mein Volk)”,点燃了普鲁士以及整个德意志土地上的反抗之火。但是打仗是要花钱的,军人需要军饷,军火需要军费,而且法国人长久以来的盘剥早已让国库不堪重负。

一对柏林铁耳环,1820-1830。图片来源:V&A博物馆

于是,作为长公主的玛瑞亚带着所有皇室公主即刻发表了著名的“致普鲁士国土上的女人们”,呼唤贵族与各个阶级的女性捐出她们的珠宝,平,与此同时,她还建立了“德意志护国女子协会⑤。

德意志护国女子协会标志,又称“德意志战场伤员救助女子协会”,是后来的德国红十字会

就这样,我们上文中的故事发生了,不久之前还游走在各个晚宴舞会的普鲁士贵妇们,在一天之内便捐掉自己心爱的珠宝,将换来的幽幽黑铁,要么骄傲地戴在身上,风华绝代,庄重美丽;要么默默地将其收入家中,放回之前存放自己珠宝的地方,以作家传,然后转身投入战地伤员的救助之中。

《约翰娜·施特根,吕讷堡的女英雄》。创作:里查德·克诺特。图片来源:德意志世界频道

1814年8月3日,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设立柏林铁十字路易斯勋章,为纪念在1810年去世的普鲁士皇后路易斯和在拿破仑战争中为民族的自由斗争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普鲁士女性,是德国历史上女性的最高荣誉。

路易斯勋章,约1865。图片来源:勃兰登堡普鲁士博物馆

《普鲁士皇后路易斯肖像》,1802年。创作:约瑟夫·马提亚斯·格拉斯。图片来源:夏洛特堡宫

《维多利亚长公主》,1867年。创作:弗兰兹·艾克塞瓦·温特哈尔特。图片来源:白金汉宫。由于维多利亚女王的德国血统,她的长公主也曾被授予铁十字路易斯勋章

依“法”而盛

柏林的铸铁艺术以“柏林铁”的名号蜚声国际,当然可以归功于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法国的占领军亦功不可没。如果说1808年法军撤出柏林时带走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女神雕像是对德意志的当面羞辱,那么同时“征用”的数百件柏林铁的模型与模具,为了能够在法国打造“巴黎铁”这一举动,就是自取其辱了。

讽刺画《意图带走胜利女神的拿破仑》,1814。E·弗兰斯道夫,德国。图片来源:勃兰登堡门官网

回到巴黎的法国人很快发现仅仅凭借带回的模具和模型根本无法造出像样的fer de Berlin(法语,当时法国人对柏林铁的潮流叫法),不仅如此这一行为还加剧了整个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对柏林铁珠宝的追捧。尤其是在法国,大量的订单和金币从巴黎涌向柏林,能够戴上一件柏林铁成了每一个在香榭丽舍大街追求时尚者的骄傲。

柏林铁手链,1820。图片来源:V&A博物馆

柏林铁领针,1833。曾在1851年国际博览会展出。盖斯设计,普鲁士皇家铸造局出品。图片来源:V&A博物馆

柏林铁皮带扣,1820。图片来源:V&A博物馆

关于柏林铁的故事讲到这里可以告一段落了,其实“吾以吾金换生铁”的这次全民动员,在人类珠宝历史上都算得上是一个灾难,因为数以万计的金银珠宝饰品被融掉,以作军备。但是,它却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全世界唯德意志而有的珠宝之美,让我们看到了曾经柔弱娇作的普鲁士女性那深藏不露的坚强,让我们再次领悟到:对于一件珠宝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赋予它其中的文化、情感、与寄托。

①「耶拿-奥尔施泰特会战」普鲁士被拿破仑击败,直接导致了后来柏林的陷落。

「致普鲁士国土上的女人们,1813年3月」节选

Aufruf der königlichen Prinzessinnen an die Frauen im preußischen Staate

③„Das einzige, was ich noch besitze, leg ich mit Freude auf den Altar des Vaterlands.“

④„Du bist mir wert seit fünfundzwanzig Jahren

Und solltest mich bis in mein Grab begleiten,

Doch geh, ich weiche Dich den Jünglingsscharen,

Die für des Vaterlandes Freiheit streiten:

Verwandle Dich, o Ring, jetzt in ein Schwert,

Dir bleibet auch als Stahl Dein heil’ger Wert!“

⑤(Deutscher Frauenverein zur Pflege und Hilfe für Verwundete im Kriege”


后记

这篇推文的分享初衷来自几个月前校对《宝石与珠宝》译稿时的冲动,在看到汤森收藏那满满一页的各色宝石戒指时,我有感到不亚于欧若拉希望之光彩钻金字塔的满目琳琅;在得知维多利亚相片盒拆分后的每一个部件时,我有嗅到百多年前珠宝人那深入到垫片与嵌板中的情感与追求;在盯着英格兰克尼维特家族的印章吊坠时,我有听到的是蓝宝凹雕与红白珐琅吟唱的寒冰与烈火·····

图片来源:古今珠宝研习社


而唯独翻到柏林铁这一节,充斥着全书唯一的整版的黑与白,即便读完,也令人不甘,总觉得她的背后应该有更多的色彩,于是,这篇文章就慢慢悠悠地出来了,然后,就看到了斑斓无限。

柏林铁项链,1820-1830

图片来源:V&A博物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