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浓墨宰相刘墉,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

 yangsuorong 2021-10-14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
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师古而不拘泥。
其书法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
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祖父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自幼始即以儒家经典为日课,饱读经书,于乾隆十六年中进士,擢翰林院侍讲、四库全书副总裁、三通馆总裁、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先后担任过广西、江南、顺天乡试正考官、会试正考官。系清乾隆年间重臣,任职知府、按察使、巡抚、户部、吏部右侍郎,吏部、工部、兵部、礼部尚书等。嘉庆即位以后,加太子少保衔。嘉庆九年,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 86 岁。赠太子太保,谥文清,入礼良贤祠。
据说去世的当天,刘墉还曾到南书房当值,晚上还开宴会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说他“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的善于解脱之意。不管怎样,刘墉可算得上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
刘墉的人生实践方式成就刘墉书法,“字如其人”,从刘墉书法风格来看,刘墉书法主要来源于“忠义贯日月”的颜真卿和“文章妙天下”的苏东坡。他取苏书意态,化苏字方笔为圆,折笔为转;即使是对颜真卿,也仅取其端严静穆,连横竖截然分明也予以摒弃,构建了平易在外,精气在内,质在有为,形却无意,以慢、圆、柔、沉为特征,极具“中和”之美且有相当高审美价值的自家风格。
正如清人郭尚先在其所著《芳坚馆题跋》中所云:“晋唐元明诸大家得力全是个静字,须知火色纯青,大非容易,国朝作者相望,能符是语者,只有石庵先生”。
清王朝建立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皆为灿烂的汉文化所折服,尤其是乾隆即位以后,得康熙、雍正二帝治世泽被,加上他本人以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社会政治形势更加安定,经济进一步发展繁荣,为史家们所称道的清朝康雍乾盛世进入到顶峰时期,天下晏然,四海升平,一派太平盛世景象。社会对书法的审美取向也有所改变,渐渐地趋向平稳腴圆。
再加上乾隆“栖情翰墨,纵意游览,每到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盖仿松雪”。“上有所好下必兴焉”,出身于大官僚家庭的刘墉也未能免俗,于书法也入手董其昌,继之以赵子昂,但他能由近及远,上溯宋代书法大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唐朝的颜真卿,三国时期的钟繇,摒弃董其昌、赵子昂用笔的清瘦流逸、用墨的干枯焦渴,张扬苏东坡、颜真卿的丰腴厚重端严,笔力内藏,墨神四射。
刘墉还特别喜好浓墨,写字比较圆厚,不加连绵,空白宽大,在一种特殊的手法中,表现出独特的境界。不喜欢他的字的人,说他写的字像“墨猪”、“兔粪”,加以这一类的讥评。但是有很多人喜欢他那丰满之中强劲有力的字,称赞说:“貌丰骨劲,味厚藏神”
实际上这是刘墉的高明之处,他的墨虽厚重,却绝不板滞,其在用狼毫取“骨劲胜”的同时,又用看似老实实则大开大合的阶梯,回旋跌宕的用笔。粗与细的悬殊对比,创造出一个个奇妙而有内蕴的审美空间。
刘墉书法是求内美而非外美的。外美是外在的,一望便知的,因而也是易于接受的美。内美则是一种哲思的转化,一种技巧上非经千磨万击必漏洞百出,非经艰难困苦难以攀登成功的一种艺术上的巅峰。他的书法几乎囊尽老年智慧的优长,尤其是其中的虚和与静趣,又特别地受到推崇。他的主导风格是儒家的,所以被称作有庙堂气度。也兼有道、释的美学旨趣。如他书作中的虚寂、空明之处,即导源于此。
刘墉一生书法曾经数度变化,年轻时珠圆玉润,中年笔力雄健,到晚年则趋于平淡。从技术层面看,刘墉是从精工到率意,从用笔、用墨到结体以至行气,既学到了古人之长,又回避了古人与时人之短,以一个殉道者的精神与毅力,孜孜不倦,经过七十余载的努力,终于达到了人书俱老,悉入化境的高度。
刘墉生活的时期,流行了一千多年的帖学日暮途穷,不少人已开始思变,借助金石学的兴起及所取得的成就,将兴趣转向写碑。
正统思想作祟,刘墉没有去随“野狐禅”,甚至有所排斥,对同时期在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邓石如、伊秉绶视而不见,虽未能以碑入帖层楼更上,但精研董其昌、赵子昂、苏东坡、米芾、颜真卿,最终继上述诸家后再次展现帖学书法的风采却是事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