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虚百病生,教你自测是否脾虚,秋易困乏,如何防脾虚、补脾胃?

 伊莎贝拉的勇气 2021-10-14

导语:进入秋季后,很多人觉得犯困、想睡觉,偶尔还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问题。这就是秋乏。主要的原因是夏季身体大量出汗,造成水盐代谢失调,脾胃受损,消耗了太多的气血。往往在早秋及时调理就能恢复。但有人发现,这都快秋分了,为什么我还是很容易犯困、乏力?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在人们进食后,食物需要经过脾胃运化,逐渐吸收。食物会进入肠胃吸收营养,人体内的水分则留在脾脏内进行代谢和运化。当脾虚出现,水气运化失常,可能导致湿气重、痰湿加重,进而影响健康。

秋季常做4件事,易引发脾虚,看看你是否正在犯错?

(1)食欲上涨,吃辛辣刺激的饮食

秋季天气凉爽,不少人的食欲都在不断上涨,进食的欲望更强烈,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很多人喜欢辛辣刺激的饮食,或者总是吃比较油腻的食物,比如火锅、麻辣烫、冒菜、炸鸡等。这些食物可能导致脾胃受到刺激,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下降。

(2)不注重保暖,寒气入侵

人们的坏习惯可能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引发脾虚。如果你平时不注重保暖,很可能在秋季早晚受到寒气入侵,加重脾脏运化水气的负担,也可能引发脾虚。对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晚上阴气盛,容易加快人体内的阳气损耗,也可能加重脾虚。

(3)思虑过重,总是闷闷不乐

秋季万物凋零,秋风萧瑟容易让人产生悲伤、低落等消极情绪。在中医看来,思虑也会伤脾。如果你还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影响生活,很可能影响脾脏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代谢失常。

(4)一觉睡到中午,不爱吃早餐

有些人因为秋乏总是睡不够,经常一觉睡到中午,也就错过了吃早饭的时间,时间长了也可能引发脾虚,给健康带来威胁。

如果你有这4种习惯,并且在入秋后这么久了,还是会觉得浑身不舒服,总是没力气,或许应该自测一下是否脾虚了。

脾虚、湿气重的人,身上易出现6大表现,自测看看

1、食欲不振,容易消化不良

2、大便容易粘马桶、黏腻不成形

3、舌苔厚,两侧存在齿痕,说明湿气重

4、皮肤出油严重,水油不平衡

5、面部易浮肿,腿脚也容易浮肿,尤其是早起更明显

6、体型虚胖,腹部脂肪突出.

如果你存在这6种表现,或者满足其中不止一点,就该格外留心,并且注重秋季调理,尽早改善脾虚、排出湿气。

秋燥、秋乏时,该如何调理脾虚?

在中医看来,调理身体比较安全的无非是食疗。而针对秋季脾虚、秋燥等不适症状,中医也有自己的方法。

茯苓+薏米:健脾胃、祛寒湿

当人们因为秋燥、秋乏而加重脾虚,导致脾胃不和时,茯苓加薏米的搭配,能够较好的改善人体内的湿气,帮助排湿祛湿,还能健脾胃,改善寒气重。石碁一中,人体就容易“肿”,还会让人倦怠,易疲惫。

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够利水渗湿,还能健脾,帮助脾脏运化多余的水汽。而薏米主治水肿,改善脾虚引发的水肿、湿气重,帮助祛湿。两者一起煮汤或者放在粥里,也能起到健脾止泻祛寒湿的作用。

山药+薏米:补脾养胃,生津益肺

山药味甘、性平,也能健脾益气,但相比于茯苓,它更是以滋补为主,适合秋季温补身体,补脾养胃。搭配薏米,既能够滋补脾胃,也能帮助运化体内的水湿,利湿而不伤阴,健脾而不留湿,是一个秋季进补的好方法。

如果你觉得两两搭配,效果不够好,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煮上一锅粥,经常喝,或许对身体更有好处。

【茯苓山药薏米粥】

食材:茯苓15克,山药15克,薏米50克,粳米50克。

将茯苓提前浸泡一夜,然后削去山药片,切丁;将粳米、薏米淘洗干净后放在锅中煮,待煮沸后,转至小火,熬煮成粥,就可以喝了。如果你平时喜欢吃山楂大枣白扁豆糯米等有助于健脾祛湿的食物,也可以适当的加一些,也能帮助脾胃运化。

其中的山楂能健胃消食,行气;白扁豆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调理脾虚,也有祛湿的效果,红枣和糯米等比较温补,女性脾虚时,可以放一些煮粥,效果更好。

按照这样的方法熬煮出来的粥,对秋季出现的脾虚、秋乏、秋燥等,都有一定的调理效果。坚持每周吃上一两次,健脾、补脾,祛湿,促进湿气运化,不妨试试看。

结语:不少人都存在脾虚、湿气重的问题。秋季不注重保养的人,更容易因为4个坏习惯而加重脾虚,导致湿气越来越重,脾胃虚弱。想要调理脾虚,不妨从中医食疗入手,3种常见的食材一起熬粥喝,补脾健胃、利水祛湿,健康也能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