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祭日,何以为证

 新用户99273Fky 2021-10-15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

今天是第五个国家公祭日,记忆不长,却是淡忘。比起去年的各色形式,至少今年的网络热度衰减了许多。是时间无情吗?更是现实冷酷。生存面前情怀总显得有些造作了。

可是,人终究不能只为了活着而活着,所谓的当下更不是无本之木。放置在历史长河中,当下所经历的每一刻每一秒,都不过是时间流淌过程的循环往复。于是,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回望的意义,也就不在过去,而是当今。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公祭日,正是暗合了这个意义。战争,对每个人都是灭顶之灾,没有谁能置身事外。那些整天叫嚣着“虽远必诛”的战争狂热分子,不过都是身处安全之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辈。战争的残酷,不需经历,必须知晓。特别是对我们这个饱受战争摧残的国家和民族来说,对战争的纪念和反思,不仅是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更是对每一个人负责。

那么,公祭日,该祭奠什么,又该反思什么?

祭奠屈辱吗?是的,那是中华文明历史上一段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痕。时间会过去,见证者会消失,但是血与火铸成的烙印却应该融入到民族记忆里。这种融入,并不是为了唤起民族仇恨和民族情绪,恰恰是用那段屈辱的历史检验我们的民族劣根性。于是,看到了沉重的死亡数字和被轻视的死亡个体。这时,那些慷慨激昂不仅轻佻可笑,还带着说不出的嘲讽气息。

反思爱国吗?纵观历史长河,每一场抵御外侮的战争中,总会有一些让人羞愧却无法否认的事实,普通百姓的麻木愚昧,和某些人的数典忘祖。可惜,历史总是相似,于是才有了杜牧那句著名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站在批判之外,我们似乎更该反思,是什么让人在国破家亡的时刻选择逃避甚至背弃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的一段话,或许可以给人以启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民众爱国,是因为国家发展对百姓有所裨益,是因为国家强盛对百姓给予庇护,是因为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是因为得到了作为人应有的尊严。如果一个政权带给民众的是朝不保夕的恐惧,身无立锥的贫瘠,云泥之别的差距,和朽木死灰的绝望时,一切被冠以爱国名义的口号都只是为了维护统治的谎言。

公祭,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世人的悲悯。是对过去的祭奠,更是对未来的祈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