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窥脂肪“救命”的高光时刻

 飞行模式iwnl9o 2021-10-15

肥胖是许多代谢性疾病、癌症等的重要风险因子,所以一直强调要减肥。那么胖真的就一无是处,瘦就能健康无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非也。在特定条件下,肥胖或许比清瘦更好。此乃“肥胖悖论”(Obesity Paradox)。

「极养®视界」科普实验室 原创出品

授权方可转载

图片

文章|Jiaqi Xu BS, RD

校稿|Haoran PHD   编审|Xinyin PHD, RD

编辑|Jiaqi Xu BS, RD  设计|Fay

阅读信息 📖

难度:★★☆☆  类型:综述  字数:2767

图片

文章纲要

  • 何为肥胖悖论?

  • 最新研究加持“肥胖悖论”

  • 极养君解读

  • 极养视点

图片

PART ONE
图片
何为肥胖悖论?


肥胖悖论
在某些疾病,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CVD)方面,胖人比瘦人有更好的中短期预后,这中显现被称为“肥胖悖论”。这里的胖人指的是BMI数值介于超重和轻度肥胖(中国标准范围:24≤BMI<28;WHO标准范围: 25≤BMI≤30),并非病态肥胖[1]

图片

造成“肥胖悖论”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评判肥胖标准的工具——BMI。BMI固然是一个快速了解自己体重是否过重的方法,但是因其完全不考虑人体组分,因此会造成不准确。比如一个体脂高肌肉少的人经过BMI的“隐藏”可能就是个正常人,而体脂低肌肉多的人经过BMI的“放大”就成了个胖子。
而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由BMI评判出的超重或轻度肥胖人士能有更好的预后主要有三大原因:
  • BMI高的人可能有更高的肌肉质量和力量:如上所述,BMI并不能判断人体组分,所以,对于BMI高者而言,其肌肉含量可能更高。而低脂肪高肌肉人群的CVD死亡风险较低[2]
  • 更大的代谢储备:心衰患者中有部分会出现恶病质,即使服用了β-受体阻滞剂(被认为是可以抗恶病质的药物),仍有约17%的患者一年内体重无意识减轻超过5%[3],这可能与右心室功能衰竭与死亡率密切挂钩,而脂肪组织对此有保护作用[4]
  • 一些细胞因子或脂蛋白的抗炎作用:高密度脂蛋白(HDL)是有效的抗炎颗粒,有研究显示,HDL种群中的少量载脂蛋白M(ApoM)是生物活性脂质介质鞘氨醇-1-磷酸(S1P)的主要血浆载体。ApoM-S1P结合物可调节黏附分子丰度和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抗炎[5]
PART TWO
图片
最新研究加持“肥胖悖论”[6]

图片

近期,来自美国德州西南医学中心的Crewe团队通过一项小鼠实验发现了心脏从脂肪接收到的压力信号有助于防止肥胖引起的心脏损伤,成为了“肥胖悖论”的又一力证!
那我们下来就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图片


图片
起因
肥胖的代谢压力逐渐使脂肪组织功能失调,导致其线粒体(产生能量的细胞器)萎缩和死亡。最终,这种不健康的脂肪失去了储存食物中过量卡路里产生的脂质的能力,通过称为脂毒性的作用毒害其他器官。一些器官,包括心脏,似乎会采取先发制人的防御措施来防止脂毒性;但是心脏如何感知脂肪的功能失调状态一直是未知的。

图片
解惑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遗传技术来加速小鼠线粒体质量和功能的丧失。


高脂饮食⟶sEV⟶ROS
当这些小鼠吃高脂肪饮食并变得肥胖时,研究人员发现小鼠的脂肪细胞开始发出充满小片垂死线粒体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其中一些线粒体片段通过血流到达心脏,引发氧化应激(ROS),在这种状态下,细胞会产生有害的自由基。

图片



心脏抗氧化对抗ROS
为了抵消这种压力,心脏细胞会产生大量的保护性抗氧化分子。这种保护性反弹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当科学家们向小鼠注射充满线粒体片段的细胞外囊泡并随后诱发心脏病发作时,与未接受注射的小鼠相比,这些动物的心脏损害(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明显较小。
小科普 >>>
再灌注损伤,有时也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 或复氧损伤,是在一段时间的缺血或缺氧后,血液供应恢复到组织(再灌注)时造成的组织损伤。这是在肥胖人群中时常出现的一种病理现象。
更加振奋人心的是,研究人员使用从肥胖患者身上取样的脂肪组织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细胞也会释放充满线粒体的细胞外囊泡,这表明在小鼠身上观察到的影响也发生在人类身上。

图片

极养君解读
JI YANG JUN JIEDU

图片
脂肪是把“双刃剑”


“坏”
在肥胖症和II型糖尿病中,脂肪组织功能障碍处于代谢紊乱的最前沿。在长期肥胖的背景下,肥大的脂肪细胞功能失调,失去其有益的内分泌功能,并促进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正是脂肪组织的这种不健康扩张引发了全身性脂毒性和胰岛素抵抗,并促进了与肥胖相关的合并症的发展,例如心血管疾病(CVD)。


“好”
然而,这项研究发现,短期的高脂暴露,尽管会增加心脏内的氧化应激,但是,这也同时“刺激”了心脏,让心脏慢慢适应了这种“刺激”,从而产生了有效的抗氧化机制,来对抗氧化应激。因此,心脏的保护机制(“肥胖悖论”的根源)可能会让我们想出新的手段来抵消肥胖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为瘦人提供保护心脏免受损伤的策略。这一点对于维护肥胖和肥胖个体的心脏健康都是很有临床意义的!

图片


图片
减肥可以偷懒了吗?
尽管这项发现似乎在为脂肪“正名”(短期的高脂饮食暴露下),但并不代表你可以任由体重超标哦~~~要知道,长期的高脂饮食暴露下,身体(比如心脏)的抗氧化能力已然招架不住越来越高的ROS水平,各种与肥胖有关的合并症(包括CVD)会接踵而来。因此,积极的减肥计划对于超重或者肥胖的人群还是必不可少的。

图片

■■

极养视点
  • 肥胖悖论是指胖人比瘦人有更好的中短期预后,但长期预后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胖人中有高肌肉量、有更大的代谢储备以及一些脂蛋白抗炎作用;

  • 近期的一项小鼠实验发现肥胖小鼠的脂肪细胞会发出含有功能障碍的线粒体的囊泡,这些囊泡将线粒体输送到心脏产生ROS;随后,心肌细胞为自保而产生抗氧化因子,这些少量多次的刺激让心脏有了适应性,能在心梗等恶性事件发生时减少损伤。类似的现象似乎也在人类中存在,这为临床干预心脏损伤(尤其是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了一条新颖的思路;

  • 超重或轻度肥胖的中短期福利或许存在,但从长远角度思考,减肥还是超重和肥胖患者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 Antonopoulos AS, Tousoulis 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obesity paradox. Cardiovasc Res. 2017 Jul 1;113(9):1074-1086. doi: 10.1093/cvr/cvx106. PMID: 28549096.

[2] Srikanthan P, Horwich TB, Tseng CH. Relation of Muscle Mass and Fat Mass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Am J Cardiol. 2016 Apr 15;117(8):1355-60. doi: 10.1016/j.amjcard.2016.01.033. Epub 2016 Feb 2. PMID: 26949037.

[3] Zamora E, Díez-López C, Lupón J, de Antonio M, Domingo M, Santesmases J, Troya MI, Díez-Quevedo C, Altimir S, Bayes-Genis A. Weight Loss in Obese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J Am Heart Assoc. 2016 Mar 24;5(3):e002468. doi: 10.1161/JAHA.115.002468. PMID: 27013541; PMCID: PMC4943237.

[4] Melenovsky V, Kotrc M, Borlaug BA, Marek T, Kovar J, Malek I, Kautzner J. Relationships between right ventricular function, body composition, and prognosis in advanced heart failure. J Am Coll Cardiol. 2013 Oct 29;62(18):1660-1670. doi: 10.1016/j.jacc.2013.06.046. Epub 2013 Jul 31. PMID: 23916933.

[5] Ruiz M, Frej C, Holmér A, Guo LJ, Tran S, Dahlbäck B. High-Density Lipoprotein-Associated Apolipoprotein M Limits Endothelial Inflammation by Delivering Sphingosine-1-Phosphate to the 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 1.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17 Jan;37(1):118-129. doi: 10.1161/ATVBAHA.116.308435. Epub 2016 Nov 22. PMID: 27879252.

[6] Crewe C, Funcke JB, Li S, Joffin N, Gliniak CM, Ghaben AL, An YA, Sadek HA, Gordillo R, Akgul Y, Chen S, Samovski D, Fischer-Posovszky P, Kusminski CM, Klein S, Scherer PE. Extracellular vesicle-based interorgan transport of mitochondria from energetically stressed adipocytes. Cell Metab. 2021 Aug 17:S1550-4131(21)00365-X. doi: 10.1016/j.cmet.2021.08.00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418352.

5591; PMCID: PMC769025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