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 曹兆才:缅怀杨兆文同志

 新用户9326cauu 2021-10-15

缅怀杨兆文同志

作者:曹兆才

编辑:董祖芹

图片:网络

去年回安徽明光,听说杨兆文同志去逝了,心里很难受。一位好领导、好长者、好邻居,我尊敬的好伯伯离开了我们。

思绪给我回忆起1969年2月4日的上午,天寒地冻大雪过后,上海市徐汇区第一批504名知青来到嘉山县(现改为明光市),并受到嘉山市民敲锣打鼓的夹道欢迎。

我们一批知青分配在官山公社,中午客车送到涧溪。等候的各生产大队干部分别迎接我们。从涧溪走到官山公社有十几里路。天空灰白茫茫,白雪皑皑镶盖着丘陵、村庄、草屋、田地,凸显的轮廓银光闪闪。村民们挑着行李,沿着只容下一个人行走,已踩踏出印迹的婉蜓小路。紧跟在后长龙般的知青队伍,一眼望不到尽头。除了嚓嚓地发出整齐划一的声响外,寂静的叫人害怕窒息。天地间万籁无声,雪景濛濛笼罩,真不知路在何方?

四周草屋围建成的官山公社和我插队的松山生产队近邻,突然会有一种莫名而来幸运希望的幻想。4名知青同住在仓库隔开的草屋。第一顿晚餐由生产队岳队长烧的咸白鸡炖肉(腌白菜)。墙角垒的土灶没有烟囱,满屋烟雾腾腾,呛得我们干咳捂鼻泪流满面,有一半流的是想家与彷徨的泪水。夜晚昏暗的煤油灯冒出一股烟柱,摇晃飘散。带哨子的狂风刮在双扇木门上,撞击的咣咣响个不停,更觉得像是钟摆震荡在我的心口沉甸甸的。

第一次睡在铺满厚厚麦秆的地上,辗转难眠,头脑里竟然是一片空白,停止了思想,停止了喘息;直至一阵狂风从土墙窗口灌进,吹灭了煤油灯一片漆黑,只闻到煤油味的好奇。不知是什么时候迷糊想睡了,窗外已透出了亮光。恍惚间梦游般的生活场景切换:鸡鸣狗犬牛吼羊叫,土灶地铺麦秆清香,还来不及角色的装扮,就匆匆地随着上山下乡的大潮漂泊在农村的广阔天地炼红心,一夜之间的蜕变浑浑噩噩浮想联翩,严酷的是:必须坚定地接受眼前生疏窘境的一切。

早上打开粘满雪絮的双扇木门,草屋的房檐挂着一串串亮晶晶的冰凌,远处的大地覆盖着蚕丝绣织的被褥,环抱在无垠的冰天雪地里酣睡梦乡。如此洁白壮观的一道风景画,竟隐藏在偏僻乡村一偶,我惊讶不已。

这时岳队长和一位年龄在40岁左右,身穿蓝色双排扣棉大衣,头戴海夫绒三块瓦式样棉帽的人来了。岳队长说:“这位是公社杨书记来看望大家。”杨书记高个挺立眉目清秀笑容可掬地说:“我是杨兆文,家就住在附近,上班路过来看看你们。”带着暖意的话语,感动的我们留下了眼泪。杨书记指了指地铺说:“等马上国家补贴经费下来,安排打木床添置生活用品和农具,请知青们放心。”对于十八九岁从未远离家门的知青,在农村即将独立自理,说实在的话,其实连“生活”这两个字都似懂非懂呢。杨书记挨个问我们姓名年龄最后说:“有空到我们家溜溜。”又和我们握手勉励一番,知青的心里从寒冷慢慢变得热乎乎的。

离知青住处几步路就是杨书记家的三间草屋,家院两旁一间锅屋,一间堆放杂物农具,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净利索。知青们喜欢去溜门,碰见杨书记,大伙儿说笑拉寡叙说家事,翻阅报纸,在荒漠难耐的乡村,能有随和开心的时候是难得的。杨书记平易近人说话和蔼,经常见面关心询问知青的生活劳动情况,在自我磨炼自我成长知青的日子里,更是经久难忘。

上山下乡的特殊年代,知青以国家的征召为荣光,以毛主席的教导为准则,满怀激情一腔热血,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可是2月17日的春节快到了,公社传达上级的通知:要求知青在农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知青们私下都想突出表现自己对革命的虔诚,留在农村过春节。但是什么都不会做又想家,春节怎么过呢?犹豫、动摇、徘徊、无助、纷繁复杂的心情纠结在一起。

2月17日初一的早晨,一阵阵鞭炮声把我们惊醒,揉揉眼睛才清醒地明白是睡在地铺上。热心肠的村民送来高粱面做的圆子,第一次吃紫红薯色的高粱面汤团,加上白砂糖口感新奇。望着天空飘下纤细的雪花飞舞,扰乱的心里一团糟。寒流冻的我们搓手跺脚,跺着跺着脚底上像布满针刺一样麻木剧痛,跺不动了。忽然听到杨书记的说话声音,知青们涌出门外,原来杨书记给知青们拜年来了。杨书记笑容满面的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们坚守农村过一个革命化春节,我代表公社党委向知青们表示慰问……”并用劲地握住每一个知青的手问候。

当一场上山下乡革命运动激情过后,人的精神意志会随着身临其境的变化而平息懈怠,情绪跌入低谷,想退却已无路可退了。杨书记专程给知青拜年,给予语言上的精神鼓励,又重新激发一股热情在知青内心点燃,知青们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哭,不是怯懦,而是因为坚强的支撑不住,悔恨不已。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知青对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过程中,需求得到的是精神上的食粮补给。舆论导向的宣传熏陶,它产生的力量是战无不胜的,就像战士们听到了冲锋号角,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知青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在71年有了转机和希望,我有幸招工进厂。杨书记此前已调离了官山公社。但是我总惦记着杨书记,由于他的教诲,对知青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向上的作用。一直到93年我保职停薪在明光车站路,原供销社商场门口橱窗开设眼镜店,才遇到了杨书记真是喜出望外。相隔竟20年未见面,杨书记显得苍老多了。杨书记说:“现在退休了,家住在魏岗,今天上街有事。”如父辈一样问我家庭生活情况。后来杨书记每逢上街,都顺便到我店里坐一会儿谈笑叙旧亲似家人。直到99年我回上海后再也未曾和杨书记见面。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看望了熟悉杨书记的一位老领导,并为我提供了一些杨书记的简历情况:曾任涧溪公社党委书记、石坝水库工作、明光区委委员、退休于水利局等。在此向这位老领导表示感谢。

回想起上山下乡运动热潮中,一首《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曲,至今唱来都会有精神抖擞深情豪迈的感觉。“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伟大是:它曾激励近1600万风华正茂的知青,背负行囊走遍天涯。各级最基层的公社党委组织,雷厉风行认真贯彻政府的各项政策,认真做好上山下乡运动的指导工作,认真安排关心知青的劳动学习情况。史无前例的一代知青成长的背景,所架构奠定的思想基础,革命熔炉淬炼铸造韧性特质,注定是对革命的敬畏和崇敬。有多少像杨书记这样的基层领导,倾注了他们忠诚于党的事业,为上山下乡运动做出了贡献。

当年的知青都已60多岁了,回顾展望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把激情与忧伤藏在岁月深处,不忍触摸。但是他们不会忘记在农村的基层领导和村民,感恩他们的真诚付出,也许他们大多数人已离我们远去。缅怀他们——朴实信实忠实的乡亲们。缅怀慈父般的杨兆文同志,一位和知青心连心的党的好干部。


作者简介

曹兆才,男,1951年8月出生上海。

68届初中毕业生

1969年2月赴安徽省嘉山县(现改为:明光市)官山公社插队落户,知青

1971年招工嘉山县耐火材料厂工作

1983年调入嘉山县玻璃厂工作

1992年保职停薪至1999年4月全家定居上海

2011年7月退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