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不能读懂老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国学新知堂 2021-10-16

文|新知堂原创

我们读不懂《老子》不仅仅是因为古今语言上不通,我们搞经文的翻译和注释也有两千多年之久,但仍然没有在学界获得统一的认识。

从理论上讲,如果能够将经文正确翻译就应当能够获得对经文的正确理解。但是,我想问为什么一位文科生不能读懂理科生的论文?一个最简单的解释是,文科生的脑子里没有装着能够理解理科论文的知识。

理解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它是阅读者将被阅读的内容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如果我从没有学过物理学知识,要让我理解一篇高深的物理学论文那是不可能的。

这说明理解是在阅读者和著作者之间具有大致相当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我们常说的理解力,它一部分来自于天分,一部分来自于他后天的知识储备。
比如,数学家天生具有领悟和理解高深数学知识的能力,当然,如果他一辈子都不接触数学知识,自然也不会在数学上有所成就。
所以,我的观点是,我们不能理解《道德经》经文,文古义奥的因素是相对次要的。真正导致我们不能读懂经文的原因在于我们看待万物的角度、理解自然和社会观念与老子的不同。

老子创作《道德经》,一定先在他的头脑中有了思想,而后才能有的文字作品问世。假如,我们能获得与老子一致的思想,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知道他通过那些文字究竟要传达怎样的意思了。
问题在于,我们怎么才能获得与与老子相近的思想呢?那还是要通过阅读老子留给我们的文字,也就是研读《道德经》。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生气了。说了半天,你这不是说了一通废话吗?要读懂经文,需要先获得与老子同样高度的思想。而获得与老子同样高度的思想,还需要研读经文。我讲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与科学研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一致。
我们通过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形成科学假说,反过来又通过这些假说或原理解释自然现象。借助文献研究,通过归纳法建成思想体系,或者探索文字背后的核心观念。然后再通归纳而得来的原则,通过演绎方法解释经文。

这一方法何以可能呢?
思想家撰著文字作品的实际过程是,他头脑中先有了系统思想和核心观念,正是这个思想和观点驱动他撰述文字作品。文字作品服从于清晰阐释和论证他思想和观点的需要。说什么、怎么说都是围绕着这个清晰表述其思想和核心观念的目标。
我们阅读思想家的著作,目标是通过阅读文字来获悉那个驱动它们之所以为存在的思想。思想与承载思想的文字不是一回事,虽然它们是二而一的东西。所以,研读文献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还要善于通过文字来了解它们背后的那个思想。
思想深刻的人才能写出深刻的文字,我们却不能仅仅通过文字去组织思想。
我们对于文献的理解并不一定要在逐字逐句、全透彻了解的条件下实现。在我们往往受到主要陈述或论证其核心观点的章节、语句的启发,从而洞悉了该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或要点。我们获悉该思想体系及其核心观点的要点后,再全部文献内容,便有了一种霍然开朗的感觉,这时,理解这开始形成

研读古文献的过程中,追求逐字逐句的准确的译释没有必要,因为准确翻译本身是相对的,而且,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有些文字、语句的含义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搞清楚。
著作者本人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能写错字和别字。另一方面,文献代代传抄,错简错排,漏写、加字、错字、别字、假借字等不可避免。难道古书就不能读了吗?实际上绝非如此,只要文献中阐述和论证主要观点的核心章节存在,那思想就能够流传下去。
所以,我反对传统经学的研究方法,主张以理性客观态度研究古文献。真和假的标准不是哪个权威说了算的,而在于其言论本身合乎理性。逻辑上自相矛盾的言论,不论是谁讲都不可能成为真理。
追求理解和单纯的追求知识是两码事,书越读越多,那只是标志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而不一定就代表智慧增多。理解的终极目标是明理,那个宇宙自然和社会的最根本的法则和原理。也就是老子所讲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所以,学老子,先学老子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善于通过文字把握文字背后东西,也就是驱使思想家诉诸文字的原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