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方珍经验、盆腔炎治疗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10-16

傅方珍经验

一、盆腔炎治疗三法

以下是家母所作,曾在1986年第7期《中医杂志》专题笔谈中发表,我根据她临床用药经验,在文中加有按语补充。

我治疗盆腔炎常用化湿清热、疏肝健脾清热、滋阴补肾三法。

化湿清热法用于急性盆腔炎或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口苦,胸闷烦躁,下腹部胀痛拒按或满腹疼痛,白带多,色黄质稠呈脓样而臭,大便干,尿赤不畅。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常用三仁汤加减治疗。药用:杏仁、蔻仁、苡仁、川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以此方为基础,随症加减。我体会,盆腔炎的急性发作虽多属下焦湿热,但不宜过用苦寒,治疗应以祛湿清热为主,湿去则热易清,治湿一定要有出路,下焦湿热可从小便而解,故选用三仁汤加减并重用利尿剂。方中滑石嫌其滑利,可使白带增多,故去之。

坤强谨按语:常用车前子加强利尿作用,对湿热并重的,常与藿朴夏苓汤、二妙散合用,还可加败酱草、蒲公英加强清热作用。

疏肝健脾清热法常用于慢性盆腔炎或急性盆腔炎的恢复期。症见少腹坠胀或隐隐作痛,经量增多或周期紊乱,白带绵绵不断,头晕,心悸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暗淡,苔薄黄腻,脉沉细数。因急性期已过,湿浊虽化,但内热未净,故用疏肝健脾清热法,以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用: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以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

坤强谨按语:此型常兼血瘀,月经不畅,舌暗,加桃红四物汤,附件有炎性包块的加冬葵子、鸭跖草。

滋阴补肾法常用于结核性盆腔炎或慢性盆腔炎。症见五心发热,烦躁不安,心情忧郁,两胁胀痛,两颧潮红,甚则低烧不退,盗汗自汗,全身无力,形体消瘦,白带多,月经开始量多,继则闭经。舌质红,舌苔薄净或中光滑无苔,脉象沉细数,用两地汤加减。药用:生地、地骨皮、白芍、元参、麦冬、阿胶。以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

坤强谨按语:低热不退加青蒿、白薇;腹中有块疼痛加鳖甲、龟甲、元胡、乳香、没药;白带多加椿根皮、乌贼骨。家母曾用此法合丹栀逍遥散治疗结核性盆腔炎取得很好疗效。

另有包块属于寒性,久治不愈,形体消瘦,恶寒,纳差,低烧,所谓寒性脓肿(多为结核性盆腔炎所致),用阳和汤治疗有效。药用:熟地30g,麻黄1.5g,桂枝10g,炮姜3g,甘草6g,肉桂3g,附子6g,鹿角胶10g。

盆腔炎除口服药物治疗外,下腹部有包块者(多为炎性包块),可配以中药保留灌肠。药用:柴胡、鸭跖草各10g,败酱草15g,赤芍10g,川楝子10g。水煎约100mL,灌肠,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以3个疗程为度。

二、病案举例

病案1:刘某,女,28岁。1992年6月8日初诊。

患者少腹隐痛2个月余,伴白带多。2个月前行人流术后,自觉少腹痛,腰痛,白带多,色黄,以往月经周期28天,5天净,量中等,色红,有血块,腹痛(+),末次月经5月23日,4天净,量中等。现腰痛,小腹隐痛,白带多,色黄,小便频,纳食睡眠尚好。舌红,苔黄腻,脉沉小。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光滑,有抬举痛,子宫后位,正常大,质中,有压痛,左侧附件增厚压痛,右侧(-)。

西医诊断:盆腔炎。

中医诊断:带下病。

辨证分型: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藿香10g,佩兰10g,半夏10g,陈皮10g,川楝子10g,生地10g,苍白术各10g,黄柏6g,川朴10g,茯苓10g,泽泻10g,车前子10g,枳壳6g。4剂。水煎服。

二诊(1992年6月12日):服药后小腹痛减轻,但仍有隐痛,腹胀,腰酸,白带减少,夜间尿频。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滑数。再拟前法继治。上方加生地榆10g。6剂。水煎服。

三诊(1992年6月19日):服药后小腹痛明显减轻,腹胀腰酸好转,白带不多,尿频尿黄,大便调,舌暗苔腻,脉滑数。再拟前法继治。

处方: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生甘草6g,枳壳6g,川朴10g,生地10g,元胡10g,苏梗6g,车前子10g,苍白术各10g,黄柏6g。6剂。水煎服。

四诊(1992年6月29日):月经于6月26日来潮,现第4天,出血未净,量中等,少腹隐痛,腰酸痛。舌尖红,苔黄腻,脉弦。再拟养血清热化湿。

处方:生地10g,败酱草15g,茯苓10g,川朴10g,苍白术各10g,黄柏6g,半夏10g,枳壳6g,泽泻10g,车前子10g,生甘草6g。6剂。水煎服。

五诊(1992年7月6日):现腹不痛,腰有轻微疼痛,白带不多,末次月经6月26日,5天净。舌暗,苔黄腻,脉弦。再拟前法继治。

处方:藿香10g,川朴10g,苍白术各10g,黄柏6g,茯苓10g,泽泻10g,车前子10g,败酱草15g,生地榆10g,元胡10g,枳壳6g,半夏10g。6剂。水煎服。

再用此方调理1个月症状完全消除。1992年9月11日来诊,停经43天,妊娠试验阳性。1年后随访,生一男婴,母子健康。

坤强谨按语:本病例于人流术后出现腹痛,白带多,妇科检查,符合盆腔炎诊断,带下色黄,舌红,苔黄腻,中医属湿热下注,湿热均盛,予藿朴夏苓汤合二妙散治疗而获效。

二诊时加生地榆,家母治疗盆腔炎时喜用生地榆,认为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尤其能清下焦之热。

病案2:任某,女,29岁。1992年7月1日初诊。

少腹痛1年,加重1周。患者曾有盆腔炎史,近1年自觉少腹隐痛,腰痛,白带多,色黄,近1周来加重,伴有肛门坠痛,疼痛难忍,月经周期准,[插图]天,3天净,量中等,色暗红,痛经(+),末次月经6月25日,6天净。小便黄,大便正常,纳食睡眠尚好。舌淡红,苔黄腻,脉沉小滑。曾在人民医院诊断为盆腔炎。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光滑,有抬举痛和摇摆痛,子宫前位,正常大,有压痛,右侧卵巢可触及,压痛(+),左侧卵巢(-)。

西医诊断:盆腔炎。

中医诊断:带下病。

辨证分型:湿热下注,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活血。

处方:柴胡10g,当归10g,川芎6g,赤白芍各10g,败酱草15g,蒲公英15g,陈皮10g,蔻仁6g,川朴10g,元胡10g,川楝子10g,车前子10g,冬葵子12g。6剂。水煎服。

二诊(1992年7月7日):服药后腹仍痛,肛门下坠,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小。B超示子宫右侧有一3.6cm×2.9cm大小囊性肿物,提示右侧附件囊肿。再拟前法化裁。

处方:柴胡10g,当归10g,川芎6g,赤白芍各10g,车前子10g,蒲公英15g,败酱草15g,元胡10g,木香6g,枳壳6g,茯苓10g,川楝子10g,鸭跖草15g。6剂。水煎服。

三诊(1992年7月14日):服药后腹胀减轻,腹仍痛,肛门下坠,伴腰痛,舌淡暗,苔白,脉沉小。再拟前法化裁。

处方:柴胡10g,当归10g,川芎6g,赤白芍各10g,败酱草20g,蒲公英20g,制没药6g,元胡10g,郁金10g,茯苓10g,杜仲10g,丹参15g。6剂。水煎服。

四诊(1992年7月21日):腹痛明显减轻,偶有少腹隐痛,腰仍痛,白带不多,舌暗,苔薄黄,脉小滑。再拟理气活血。

处方:柴胡10g,当归10g,川芎6g,赤白芍各10g,制药没6g,五灵脂10g,元胡10g,桃仁10g,枳壳6g,鸡血藤15g,小茴香3g,乌药6g,郁金10g。6剂。水煎服。

五诊(1992年8月1日):月经7月26日来潮,至今未净,量中等,色暗红,腹痛下坠三四天,现腹已不痛,腰痛及肛门下坠均消失,夜寐欠安,舌暗苔白,脉沉小。再拟前法继治。

处方:柴胡10g,当归10g,川芎6g,赤白芍各10g,制没药6g,元胡10g,丹参15g,鸡血藤10g,陈皮10g,茯苓10g,酸枣仁12g,夜交藤12g。6~12剂。水煎服。

六诊(1992年8月14日):月经7天净,已无腹痛,白带不多。舌暗,苔薄白,脉沉小。复查B超:子宫右侧可见一1.8cm×1.5cm大小囊肿(较前已明显缩小)。再拟理气活血,化瘀清热法。

处方:柴胡10g,当归10g,川芎6g,赤白芍各10g,丹参15g,制没药6g,元胡10g,红藤15g,败酱草15g,川楝子10g,茯苓10g,鸡血藤15g。6剂。水煎服。

以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后复查B超,为正常盆腔。

坤强谨按语:以往有盆腔炎病史,未坚持治疗,湿邪内蕴,日久化热,呈亚急性发作,湿热之邪阻滞气机,使气血瘀滞,久成癥瘕。湿热内蕴故见舌苔黄腻,白带量多色黄,气滞血瘀则月经色暗,痛经,伴肛门坠痛,附件囊肿(可能为炎性包块),治疗过程中,以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并加清热利湿药,因腹中有包块,用冬葵子、鸭跖草。患者服药后腹痛、白带均减,四诊时,湿热之象已明显减轻,又正值经前,有痛经史,故以理气活血为主,加乌药、小茴香理气止痛。最后以理气活血,化瘀清热法收功。

病案3:崔某,女,43岁。1993年2月8日初诊。

患者患盆腔炎已半年,伴宫颈糜烂,小腹痛,白带水样,有血丝,味臭,末次月经1月24日。在当地医院于每次月经结束第1天开始静脉点滴青霉素,连续5天,已用3个月,未见明显好转,特来北京求治。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沉小。

西医诊断:盆腔炎。

中医诊断:带下病。

辨证分型:脾虚气滞,湿热下注。

治法:健脾理气,化湿清热。

处方:柴胡10g,党参10g,当归10g,白芍10g,苏梗6g,元胡10g,陈皮10g,小茴香3g,茯苓10g,苍白术各10g,黄柏6g,五味子6g。6剂。水煎服。

二诊(1993年2月15日):患者自觉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水样白带已无,以往月经前10天开始腹痛,现只感右侧腹部稍痛,夜寐多梦,纳食好,尿不黄。再拟化湿清热,理气活血法。

处方:苍白术各10g,黄柏6g,生地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6g,赤白芍各10g,元胡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砂仁6g,枳壳6g,苏梗6g。6剂。水煎服。

三诊(1993年2月22日):腹痛明显好转,右下腹痛已无,月经将至,白带色发灰红2天(以往经前10天就有),无臭味,夜寐多梦,舌尖红,苔薄腻,脉沉小。再拟前法继治。

处方:生地10g,赤白芍各10g,川芎6g,当归10g,柴胡10g,陈皮10g,半夏10g,苍白术各10g,黄柏6g,败酱草15g,元胡10g,苡仁10g,枣仁10g,车前子10g。6剂。水煎服。

坤强谨按语:此病例虽然有带下味臭,舌苔白腻等湿热下注之症状,但患病已半年之久,白带呈水样,舌质淡,脉沉小,表明脾气已虚,所以方中用逍遥散健脾疏肝,加党参加强健脾益气之功。无明显的黄苔与黄带,说明湿热之中湿胜于热,又有小腹疼痛,故用小茴香,理气止痛,温散湿滞之邪。用药后效如桴鼓,二诊时白带已无,湿热之邪已清大半,再合用理气活血之品以收功。从本病例治法可以看出,家母治病注重辨证,虽有一定之规,但又不拘泥于成法,加减用药非常灵活。

裘笑梅经验

女性内生殖器(子宫、卵巢、输卵管)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为盆腔炎。按其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盆腔炎可局限在一个部位,也可以多个部位同时发生或涉及整个内生殖器,严重时可引起盆腔腹膜炎、弥漫性腹膜炎、菌血症、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在中医古籍文献中无盆腔炎病名记载,可散见于“热入血室”“妇人腹痛”“带下病”“产后发热”“癥瘕”“不孕”“痛经”等疾病中。其临床特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或伴有发热。体征为下腹部压痛,或有盆腔炎性包块形成等。疾病转归可分为三种:治愈,但可遗留瘢痕、粘连、功能障碍。迁延不愈,由急性盆腔炎发展为慢性盆腔炎。疾病扩散发展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裘老根据盆腔炎的症状特点,认为其属“湿热蕴结下焦”之范畴,病因为内蕴湿热,感受外邪。常于妇女经期、产后血室正开之时,因摄生不慎,或经期同房,或宫腔手术消毒不严等,导致湿热(毒)之邪入侵胞宫、胞脉、胞络、冲任,阻滞气血而起。在临床中要根据急性和慢性的不同表现,内外结合,分型施治。

一、以湿、热、毒、瘀辨治急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腹膜的急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伴高热不退,面色潮红,下腹疼痛,甚至剧痛,腹胀,赤白带下,腥秽,或恶露量多,或脓血,小便频急赤热,或肛门坠胀感,或伴有腹胀、腹泻等。妇科检查:阴道可有充血,有脓性分泌物,有灼热感;宫颈充血水肿,有抬举痛;宫体压痛明显,稍大,活动受限;双侧附件压痛明显,扪及增厚或包块。常因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手术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临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引起,其传播途径有淋巴系统蔓延、经血液循环传播、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或直接蔓延。根据其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子宫肌炎、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等。本病发病急,病情重,病势进展迅速,若延误治疗,可发展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其初期临床表现与古籍记载的“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类似。

1.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早有盆腔炎病因病机的论述。《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妇人大全良方》说:“妇人癥瘕由饮食不节,寒温不调,气血劳伤,脏腑虚弱,风寒入腹与血相结而生。”《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云:“阴阳过度则伤胞络,风邪乘虚而入胞中,损冲任之经……致令胞络之间,秽液与血相兼,连带而下。”裘老认为,本病发病急,病情重,病势进展迅速,病因不外乎湿、热(毒)、瘀三者。常以热毒为主,兼有湿、瘀。在月经期、分娩期、产褥期、流产或宫腔手术后等情况下,正气偏虚,易感染邪毒,热毒之邪乘虚内侵,稽留于冲任胞宫脉络,与气血相互搏结,正邪相争,凝滞冲任,下注带脉而致发热疼痛。其病因乃为热毒炽盛。若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湿热之邪内侵,与余血相搏,冲任脉络阻滞,郁结不畅,湿热与瘀血内结,滞于少腹,则腹痛带下日久,缠绵难愈。其病因为湿热瘀结。

2.辨证施治

裘老认为,本病病因以热毒为主,兼有湿、瘀。故治疗相应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病理特点主要为邪实。其病位在血,病性多实,应着眼于湿、热、毒、瘀,以清热、燥湿、凉血、逐瘀之法合参化解,故治疗上以清热解毒、行气理血、化瘀止痛为原则。若湿热壅塞,带下黄浊腹痛,宜清热解毒,凉营和络。若病机为火热之邪内窜,血气逆乱而致腹痛,宜清热泻火为治。热毒在血分可与凉血药配合应用。感染属虚者,宜配合补益之品。湿热蕴郁,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