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天养得好,冬天病不找!记住“4个防”,润燥、补虚又解乏,全家都受用

 雨林修养馆 2021-10-17

秋分后,昼夜温差大,气温降得更快,天气也更加复杂多变,以致于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感冒、鼻炎、哮喘、肺炎等让人防不胜防,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更是频繁发生!

因此,秋季养生万万不能放松警惕!尤其要重视秋凉、秋燥、秋虚和秋乏这4个“秋季问题”,若是用了错误的调理方法,反而会损害健康。

1

防秋凉:

“春捂秋冻”要适度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此时,阳气内敛而寒气上升,若寒凉之气入体,很容易伤及五脏,因此保暖防凉是秋季养生的第一步。

1“春捂秋冻”大有讲究

虽然民间常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不小心就容易感冒,因此“春捂秋冻”要有一个度。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当日照温度超过20℃时,可以到户外晒晒太阳、吹吹风、运动一下,适当进行秋冻,既能保证身体温度不会下降太快,又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激发免疫系统活跃性。

【注意】:有支气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身体虚弱的中老年人和儿童,对气温变化耐受性差,更容易导致感冒或疾病加重,因此不适宜进行秋冻。

2秋季防凉,捂好3个部位

秋季养生,要适当“秋冻”,也要做好“秋捂”!此时,人体有3个部位最易受风寒影响,引发咳嗽、腹泻、关节炎等疾病,得重点保暖:

捂肚子

腹部一旦受凉容易出现肚子痛、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群尤其要注意腹部的保暖,可以采取在肚脐热敷的方法,帮助驱寒助阳。

捂后背

肺俞穴、风门穴等重要穴位都在后背,若是后背受寒,人体阳气不足,则容易伤肺,导致咳嗽,甚至可能诱发肺心病、哮喘等疾病。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后背的保暖,早晚可以多穿一件背心,或者热敷背部等。

捂双脚

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负担更大,也更易受寒气侵袭。尤其是踝关节等部位,缺少肌肉脂肪保护,一旦长期受寒,可能导致肌肉、韧带、筋膜的营养供给不良,甚至引起关节病变。

当关节因受凉而出现肿痛时,可以试试下面这款热敷包,帮助缓解不适症状:

四子热敷包

【材料】:紫苏子60克、莱菔子60克、白芥子60克、吴茱萸60克。

【做法】:把全部药材放入一个纱布包中,加少许水打湿,上热锅蒸30分钟,然后热敷患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

【提示】:一天可以热敷1~2次,当药包没有药味时注意更换。如果出现皮肤过敏或破溃,需要停用。使用前应先咨询医师。

2

防秋燥:

温燥、凉燥要分清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耗津液、伤害肺脏,使人出现皮肤干、口鼻咽干、干咳痰少等症状,甚至还可能导致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反复发作,因此秋季润燥很关键。

但要注意,不同的时间阶段,秋燥的表现不同;而润燥的食物,也并非人人都适合。若是没有对症调理,反而容易加重病情。

1秋分以前:温燥为主

秋分以前,暑气未消、气温较高、雨水较少,容易引起咽干咽痛、咳嗽痰黄、舌尖红、舌苔薄黄、少津等温燥症状,可以用银花白茅饮帮助调理。

银花白茅饮

【配方】:金银花9克、白茅根30克,冲泡饮用即可。

【功效】:金银花清热解毒、疏风宣肺非常好,白茅根能凉血止血,适用于温燥以及尿蛋白较高的人群。

2秋分以后:凉燥为主

秋分以后,气温骤降、雨水增多、湿气加重,容易引起头痛恶寒、鼻干咽干、咳嗽痰少色白、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少津液等凉燥症状,可以用苏叶茯苓饮帮助调理。

苏叶茯苓饮

【配方】:紫苏叶15克、土茯苓30克,煮水饮用。

【功效】:紫苏叶有疏风解表、化湿和胃的作用,土茯苓能利湿解毒,适用于凉燥及泡沫尿较重的肺热人群;如果没有泡沫尿,只是单纯凉燥,可以把土茯苓改为适量杏仁。

3润燥食物,并非人人都适合

防秋燥,不少人都爱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百合、贝母等。但此类食物往往偏寒凉,并非人人都适合。

比如湿气重的人吃润燥的食物,反而容易导致湿气胶着难化、舌苔变厚、咳嗽的症状加剧,可以适当吃一些辛温的姜来帮助化湿和中。

而脾胃虚弱的人食用润燥食物后,可能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专家建议脾胃虚弱的人,不要单独食用润肺食物,可以加一些陈皮中和凉润食物的偏性。

3

防秋虚:

针对体质“贴秋膘”

“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季人们出汗多、食欲差,身体较为虚弱。而到了秋天,寒邪、风邪、燥邪等外邪不断,更易加重体虚。

此时,很多人都讲究“贴秋膘”,常吃一些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但要注意的是,贴秋膘是针对虚而言,有虚才要补;若是不顾体质,随意进食大量肥甘厚味,反而有损健康。

1此类人,不适合贴秋膘

过多的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不仅会加重胰腺、肝胆、肠胃、肾脏等负担,还容易使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增加血液粘稠度,加大血管斑块形成的几率。

因此,大部分体重正常的人是不需要贴秋膘的,特别是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人,以及有痛风、三高、慢性肾炎、肠胃炎等疾病的患者,更要避免过多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

2健康人群:适合平补

对于普通的健康人群来说,秋季进补最好选择性质平和、“滋而不腻”的平补之品,如鸡蛋、大豆、红薯、山药、银耳等。

醪糟鸡蛋就是一道不错的平补美食。其中,醪糟能够健脾开胃、滋补气血;而鸡蛋富含卵磷脂、卵黄素,可以促进大脑和神经的发育。两者搭配,有养阴补虚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秋燥引起的口干、咽干等情况。

醪糟鸡蛋

【做法】:

1、备一个鸡蛋,一碗醪糟。

2、将醪糟下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小火炖煮开锅后打入一枚鸡蛋。

3、待蛋黄熟至半熟后即可出锅。

【提示】:具体的食材用量可根据食用人数来定,专家建议,每人每次喝一小碗即可。

3虚症体质人群,适合温补

◎气虚体质:有疲乏困倦、少言懒语、动则气短、易出汗、舌体胖大有齿痕且中间下凹等症状,可适当吃人参、黄芪等食物温补益气。

◎血虚体质:有面色无华、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短时间下蹲起身后头晕、舌质淡白、脉弱无力等症状,可以适当吃龙眼、当归、红枣等温热养血的食物。

◎阳虚体质:有面色发白、疲乏无力、畏寒肢冷、口淡乏味、体型偏胖、易水肿、舌白胖大等症状,可以适当多吃姜、羊肉、韭菜、花椒等温阳的食物。

【注意】:具体食物药材的用法用量,还需遵循医嘱。

4

防秋乏:

放任秋乏损健康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秋天气候由炎热变得凉爽,人体也从夏季的过度消耗阶段,进入到一个修整阶段,逐渐恢复水盐代谢平衡,以及消化系统等的功能,因此更容易感到疲惫。

但有些人为了缓解秋乏,长时间睡觉,也可能会损害健康!

1睡觉解秋乏,可能损健康

首先,睡得多了,自然动得少,体能下降得就越多,身心的老化现象就越严重;而且,对缺少运动的人来说,肺活量更容易降低,不仅会影响肺功能,就连一次小感冒也可能导致肺炎;

另外,长期久卧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本就血黏稠度高,更容易产生静脉血栓和血管阻塞。

2教你2招,轻松解秋困

那总是犯困、没有精神时,应该怎么做呢?不妨试试以下2招:

长按1个“醒神穴”

百会穴是人体经脉的汇总之处,贯达全身。按揉百会穴可以醒脑开窍、振奋精神,缓解头晕、头痛鼻塞等感冒症状。

【取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间。将中指按在百会穴上,缓缓用力,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反复5次即可。

常饮1杯“提神汤”

【配方】:西洋参3克,代代花3克,菊花2克,甘草1~2克,冲入开水,加盖焖泡15~20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西洋参可以消除疲劳、补气养阴;代代花能疏肝健脾、和胃理气;菊花具有提神清热的功效;甘草可以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四者搭配,可以有效改善秋乏。

来源:我是大医生官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