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第117篇:教研随笔∣课堂教学要讲究“当堂见效”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1-10-17

课堂教学要讲究“当堂见效”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我敢保证,有的人一看到这个题目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反驳我,语文课带有很强的综合性,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的维度,还包括了素养、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这些怎么可能“当堂见效”呢?对于这方面的疑问,我觉得首先要进行概念方面的澄清。“当堂见效”主要是针对阅读或写作教学中与认知方法和认知策略相关的部分,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能够当堂见效,而且“当堂见效”也并不是立竿见影,而是说要有这种努力的方向与意识。我之所以认同课堂教学的“当堂见效”论,一方面是对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写作教学的低效性甚至无效性深感不安,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张悦群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连载的“语文课理十五论”的影响。我最近将张悦群老师的文章汇集成内部学习资料,供团队成员学习,力争让每一位成员都具备这种“当堂见效”的意识。

所谓“当堂见效”,就是整节课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这个中心可以是某种能力或素养,可以是某种阅读方法甚至某个语文知识点。对于这种能力、方法或知识,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教学与训练,力争让这些能力、方法、知识迁移内化到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与语文经验中。那么按照这种思路,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有关《狼》的三个目标,实际上也没有真正践行“当堂见效”的理念,后续还需要设计系列课堂,对已有的三条目标进行训练与强化。重提这个话题,“诱因”是我在《语文建设》2021年第7期读到了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吉林情境教育研究所的张闵敏老师的论文《让语文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兼谈<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设计》。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很多“于我心有戚戚焉”的话题,也有很多我十分赞同的观点。例如教学目标是单位时间内学习结果的预期,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诸如“体会”“感受”“把握”等词语,其操作性并不强,这些词语恰恰也是一线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最常用的。此外,作者还提到了“第二代教学设计之父”戴维·梅瑞尔的一些观点,例如“教师认为最有效的设计就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忽视了适当的应用、反馈、指导、训练等环节”,“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向学习者展示信息,其实这并不是教学”等,应该说,梅瑞尔批评的这些现象与行为,大量存在于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这篇论文中,张闵敏老师以某教师设计《秋天的怀念》一课为例,具体阐述了教学设计的中心意识以及当堂见效的思路。这位参加教学比赛的教师,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体会“我”的母亲执着而伟大的母爱,感受“我”怀念母亲及其伟大的母爱的情感,理解“我”的母亲影响“我”认知生命的变化过程。具体的教学过程就是:以“生命的绝望”“生命的觉醒”“生命的忏悔”“生命的救赎”四个主题,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全文的四个部分。在张闵敏老师看来,这样的教学设计成了“生命教育课”,而不是语文课。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是《秋天的怀念》的文本内容,但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这种生命认知的表达方式或解读方法,即学习作者史铁生表达生命感知的具体策略与方法,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对此,我深表认同。这其实再一次说明,阅读教学的内容不能等同于文本内容,阅读教学也不是课文分析,不是分析和提取文本的信息,而是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或提取整合信息的方法。如果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结合单元导语和其他助学系统,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从“当下母亲”“当下作者”“写时作者”等角度寻找“深沉含蓄”语句背后所“藏”的情感。具体的“当堂见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示范—手把手教—学生尝试。所谓“教师示范”,就是教师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必要的讲解,尤其是关于操作的程序;所谓“手把手教”,就是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训练;所谓“学生尝试”,就是学生独立尝试和训练。这三个步骤说来难,实际上在数学、物理等课堂上是十分常见的,这也是我平时说的“语文教师要向数学教师学习”的意思。

结合教学中心和三个教学步骤,具体操作是:在教师示范环节,围绕“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句,分别从“当下母亲”“当下作者”“写时作者”三个角度进行解读,不同的角度读出来的情感是不同的。“当下作者”的情感是暴怒无常,不顾母亲极度伤心的绝望,而“写时作者”隐含着作者对母亲极度伤心而毫不改变绝望之情的歉疚。从这三个角度看,作者以及文中人物的情感才会有相对明确的梳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为全面透彻。之后就是“手把手教”,师生围绕第三段中的相关句子,再次从三个角度理解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情感。最后,就是学生独立尝试,学生可以自选片段,也可以由教师指定,例如结合第六段中的句子,再一次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品读。这样的话,学生就逐步习得了阅读散文尤其是回忆性散文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如果还想训练得更为有效,教师最好再去找一篇“类文本”,请学生强化训练。最理想的状态则是形成“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训练”的教学与训练体系。

有的老师会说,这种方法不就是“做题训练”吗?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强化训练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训练的内容与方式。如果是知识点的简单重复式训练,或者是答题模式、公式之类的训练,我觉得意义不是很大,但如果是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策略、阅读程序的训练,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阅读能力长期得不到提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少方法策略的教学与训练的意识,甚至认为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感悟、习得某种阅读方法和策略。从这个角度上讲,“当堂见效”是有很大合理性的。即使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不是脱离文本空喊口号,也应该是在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熏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