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流二:商代贝币

 龙井问茶土老帽 2021-10-18

话说商代,用的应该是贝币。货币的起源过程只能从蛛丝马迹中逻辑推演,而商代货币是贝币则有考古证明。首先是在商代的墓葬中,多有贝壳的发现,且品类相似,分布也较广。特别是殷墟妇好墓,一次性发现7000枚左右的贝壳,成堆放置,又不再墓主人身上,可见不是装饰品,很可能就是货币。分布广、数量多意味着流通范围大,是判定货币的重要依据,世界古文明中,至今无法证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的货币形态,就是没有发现相对广泛分布的一般等价物。其次商末到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增多,赐贝的记载增多。上博西周三年卫盉的长篇铭文中,更有“堇璋……才(裁)八十朋。赤琥……才廿朋”的明确作价。朋就是贝币的单位,一朋两串,每串五枚(一说三枚)。文献是最好的证据,反复出现,很说明问题。其他一些蛛丝马迹的证据还有,中国文字延续不断,与财富有关的多用贝字旁;部分地区,如古滇国长期使用贝币,许多精美的青铜储币器可作为民俗学的证据,云南用贝币直到明末才终结。

(图片引于网络)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用贝壳作货币的,但也不是所有的贝壳都作为贝币,商代一般用货贝作为货币,那是一种小且有齿的贝壳。目前主要发现于东南亚沿海,上古时期是否北方沿海也有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从海边到主要使用区——黄河中游(河南)都是件不容易的事。仔细观察货贝,贝壳背部有人工开孔,应是为了串着使用,可能因为其最早还是用作装饰品,如项链般挂着使用,后来串着用的习惯继续保留,作为货币也这么用,从货贝的单位“朋”字的象形写法就能看出端倪。货币串着用,这种长期形成的认识,对后世中国钱币影响深远。在没有亲眼见货贝时,我曾盲目认为商人对贝壳的喜爱是为了装饰的美。但真面对货贝时,却一点不觉得漂亮,这并非是古今审美观的差别。一般而言,贝壳最美的花纹在背部,被打上孔,说明古人对贝壳背面的花纹并不在意,而完整保存的正面才是古人喜好的原因。有齿的正面更像女性的生殖器官,古人用它,或许就是由生殖崇拜引发的吧。后来出现的青铜铸贝,金银贝(青海发现的金贝,都放置在墓主人的胸前,说明其不是货币,只是装饰)都保留着正面有齿的特征。但日趋淡薄,一开始还有条细缝,后来到楚贝币,就只具其形,说明已没有人再留意其象征意义,只注重其货币价值。

(保德铜贝,图片引自网络)

(金贝,图片引自网络) 

从商末开始出现青铜铸贝,大约是在公元前11世纪,随着出土的地点、数量增多,说明其已经成为货币,且逐步开始替代天然货贝。青铜在商代应用广泛,自春秋始铁器开始使用,青铜开始淡出农战等应用领域,这使得青铜铸币具备实现的基础。此时新的货币单位出现——锊,这也是重量单位,可见青铜铸贝也有着称量货币的影子。金属成为货币的主材具有天然的优势,易分割,好成型,可称量,耐储存。西方从打制金银货币开启金属货币,中国则采用青铜铸造货币,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不能以现今的贵金属、贱金属来区别金、银、铜,以当时的生产能力,它们都是很有价值的金属,都是闪闪发光的宝贝。在先秦的文献中说,金分三色,曰黄、曰白、曰赤,黄金便是如今的黄金,白金则是白银,赤金就是黄铜。所以只说是金,未必皆指黄金,很可能指的是青铜,如秦始皇铸金人就是铜人。中国对青铜的痴迷由来已久,长期作为礼器,对青铜价值的认可根深蒂固,其成为货币的主流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世界上的其他古文明,特别是古埃及、古希腊并没有如中国般成就出鼎盛的青铜文明,而对黄金的喜爱甚深,或决定西方选择金银作为货币的主材。

在行用天然贝币的时代,还有其他的替代品,如龟、珠、玉等。都有现实尊贵用途,如占卜、礼器等等。而自青铜铸币产生后,龟、贝、珠、玉等自然之物在使用特性上总有欠缺,很快被替代。贝币改为青铜铸币后,生命力得以延续,在楚国大行。自商而楚,进而巴、蜀、滇,其文化特征重鬼神,崇自然,或有更直接的传承关系,与后世中原农耕、北方游牧文化并不完全相同。春秋时,楚国称王而非公、侯,其自成一家之心可见一斑。自秦始皇发布《金布律》,规定龟贝珠玉银锡皆不为币之后,天然货币退出历史舞台。银、锡不为币估计是当时生产能力不足,后世白银的崛起,则是另一个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