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内心的冲突:自我毁灭&自我重建

 郭一炜 2021-10-18
记得加个⭐️星标,这样才不会漏掉推送。

今天要聊的内容,来自心理分析学家卡尔·门林格尔的经典之作:《人对抗自己》
需要提醒:

1、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自杀心理研究。

2、对自我毁灭的研究,目的是寻找自我重建的力量。

如果对相关内容完全不感兴趣、或者感到不适,就别读下去了。
1、缘由
前段时间有一个细心的读者,发现我在知乎收藏了一系列关于“自杀”的文章,于是很担心地私信问我是否还好。
不用担心。
三个月前,我说自己要读很多“生命”和“死亡”相关的书。那么,迟早就要面对这个主题:自杀
这个主题很敏感,以致于我想买一本埃米尔·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在淘宝和京东全都搜不出来;以致于在知乎搜这两个字,首先弹出来的是让我打自救电话。
然而,和人生中的所有问题一样,逃避无济于事。
避而不谈并不能抹掉一个现实,就是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曾经在某个瞬间,心里闪过一个念头想要了结自己。
还有很多人付诸了行动。
所以我就想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人曾经研究过,如果研究过又有什么结论,结论又能不能帮助更多人过得更好而不要自我毁灭。
换句话说,我没兴趣研究怎么搞死自己;我在书中寻找的答案,是关于怎样才能好好活着。
于是,我找到了这本《人对抗自我》。作者卡尔·门林格尔,美国著名精神科医生、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在死亡本能、自杀冲动领域进行过深入研究,而这本书就是其代表作。
我尽量简化地说说书中核心内容。
2、生命本能&死亡本能
门林格尔属于心理分析一派,所以这本书的起点,是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
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命本能,这很好理解。大多数时候,我们似乎很愿意活着,甚至想永远活着,或者某一天上天堂继续活着。
然而我们可能忽略了,自己身上也存在着与生命本能相对应的力量,就是死亡本能,也就是自我毁灭倾向。
弗洛伊德进一步假设:生命本能是一种建设性倾向,而死亡本能是一种破坏性倾向;这两种内在力量不断冲突和相互作用。
与之对应,爱与恨,就是建设性倾向和破坏性倾向各自对应的情感表现。
我们身上的这些力量,最初指向内部,而随着人格发展会逐渐转向外界,即找到外部的投注对象。于是我们会爱朋友(建设性倾向),我们会恨敌人(破坏性倾向)。
但有些时候,由于某些原因——比如人格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或者外部投注对象突然中断……导致这些力量没有了外部投注对象、无法向外投注,就会转向自我——于是我们爱自己而不是爱他人,我们恨自己而不是恨伤害了我们的人。
当这两种力量转向自己时,爱的本能会对破坏性本能进行中和,从而取得平衡。但当力量无法平衡时,破坏性力量占据绝对主导,带来的就是自我毁灭倾向。
3、自我重建
在自我毁灭行为深处,有三个要素在起作用:
  • 攻击性因素(杀死自己);

  • 自我惩罚因素(希望被杀);

  • 爱(起到中和作用)。

与之对应,抵御自我毁灭倾向、完成自我重建,就有三重策略:
1)减少攻击性因素
自杀的本质是谋杀,只不过杀死的对象是自己。
所以,自我毁灭背后有着攻击性的力量。
一种典型的情况是,某个人可能在一段时间里不停地折磨和咒骂自己、认为自己不配活下去、贬低自己……
或许因为某些事情,他们心里有恨。但他们又不愿意把这种恨投注于他人,于是破坏性力量开始转向自己。
所以,如果你心中有恨而又暂时无力化解,那不妨先去恨吧。
你或许不应该攻击别人;但也绝不该攻击自己。
如果你身边有人表现出这种自我攻击,请不要忽视这个问题。
门林格尔给了一个很具体的建议:找到一件能够释放攻击性的事情。
运动、游戏、事业,这些都能够容纳攻击性力量,有助于避免自我攻击。
学会把攻击性转向无害的目标。
2)减少自我惩罚因素
自杀的本质是一种杀害,这其中存在着一个想要被杀死的自己。
所以,自我毁灭背后还有着自我惩罚的力量。
因为某些原因,人的潜意识中会产生罪疚感。罪疚感不断发展,会带来自我惩罚的意愿。
与之对应,通过减少无意识中的罪疚感,就可以减少自我毁灭倾向中的自我惩罚因素。而一种典型的途径,就是宗教。
所以,忏悔和赎罪有其意义
除了宗教,门林格尔还给出了一个建议:用某些有益的、对社会有价值的做法——其中可能带有某种自我牺牲——来取代单纯的忏悔和赎罪,从而减轻自我惩罚的罪疚感。
如果你有某种罪疚感,那么,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补偿,而不要陷入自我惩罚的旋涡。
学会用更有价值的事情来减轻罪疚感。
3)增强爱因素
爱的背后是生命本能,是对破坏性的中和力量。
在这里,门林格尔提到一点:爱发展的最大阻碍,是自恋。
他的观点是,要能够将爱从过度的自我投注转向外部,才能产生积极的力量。也就是说,你要能够爱他人,而不是只会爱自己。
当爱的力量得到发展,破坏性力量将会随之减弱。
书中也提到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
“人的爱本能可以经由艺术、音乐、技艺和许多嗜好的渠道而得以进一步拓展与发育……任何东西,只要能从我们身上激发出暗含在快乐中的爱,它就能对抗自我毁灭。”
总之,学会培养爱的正确对象,从而激发爱对攻击力量的中和作用。
4、写在最后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早期精神分析的很多结论,其科学性本身存疑。原因很简单:难以证伪
这也是为什么,弗洛伊德以及精神分析学派的的很多观点都需要辩证看待。更何况,这本书出版于1938年。所以,我们没必要视为“绝对真理”。
但同时,虽然这本书写于八十多年前,却并不影响它如今依然是“自杀”这个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其中的结论基于大量临床观察,也确确实实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对我而言,尤其是“自我重建”的部分。
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的文章丰富,感兴趣可以读一读原著。
最后,这是一个相当沉重、甚至令人害怕的主题。但我还是决定分享这部分内容。如果有一点点愿望的话,那就是:
如果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正经历着某些困惑、或者脑海中曾经闪出过伤害自己的念头、或者身边有这样的亲人或者朋友,那么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帮助。
正如作者所言:
“我们对自我毁灭倾向的认识,目的乃是抗衡这种倾向,并鼓励和支持生命本能,与之一决雌雄。”


叔本华:人生幸福的两大死敌

佛陀到底说了什么?只有16个字

我的妈妈走了

我要怎样活着?

探索生命,29本书
👇欢迎点击关注

赞赏取消了,点赞和在看就是最有力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