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中 | 面对无穷是虚无;面对虚无是全部

 泰阳汉子 2021-10-19

闻中引言 

夜静如水,因事而未能睡得安稳,索性起来做事。刚好看到去年疫情期间,在汕头的明园山庄,接着早上的薛仁明先生开讲的“史记”,下午时分,与连山先生、行其庭、明静法师一道共讲“无古今”,其实是在谈永恒的自性,不朽的奥秘。我当时说到《金刚经》中须菩提与佛陀的对话,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一些发大心灵的人,持有这样的一种大心胸,从而造就了《金刚经》的境界。这样的境界,何其渺远,而又何其切近,古人云: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哉,是言也。便重新编辑于此,谨此



图片


正文
  

图片


01 
寻找到“自我”,何其难哉!


刚才三位先生(指连山、行其庭与明静法师三先生)都谈到了一种重要的观念,大体相当于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所谓的“自知则明”。然而,这个“自知”,——“自我”之知,何其难哉!何者谓之“自我”,“自我”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寻找到“自我”,又何其难哉!古希腊的哲人赫拉克利特曾叹息灵魂的边界是如此之幽邃:“即使穿越每一条道路,人也永远不能发现灵魂的边界——它拥有的范围是如此之深广。”

通常我们会迷失在不同的维度里面。早上薛仁明老师在讲《史记》,讲“有古今”,下午我们在讲“无古今”。早上是在讲文化,讲历史,吾人知后面隐藏着天地自然,或者说自然天地。自然天地是无古今的,而历史文化是在“通古今之变”中建立起来的。

而人呢,人既在有古今,又在无古今的中间地带,这是每一个人最微妙的位置,因为你在一切看似真实的存有里面,也许就会觉醒到一种巨大的虚无感。所以你既会看见有,也会看见无。用老子的话来讲,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他是在谈这样的一种中道智慧:于存在中,看见虚空,于虚空中,复能看见存在;这是寻找自我的双向运动。

自我的路径,是遵循这样的逻辑而生成的:首先是自我的存在,但它属于无知觉的自我,这是第一阶段;然后,就是进入到自然的世界里面,因为我们和草木、动物来此世间是一样的,属于自然的产物,这是第二阶段;然后,逐渐地,通过人类的教育,有了很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的意识,这是第三阶段,其实,这是一条远走高飞的道路,——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路……

于是,就越走越远,离自我也越发渺远。如果就这样一直下去而从不觉醒的话,要么迷失在自然里面,要么迷失在历史与文化里面。

故此,轴心时代的那些第一流巨子就开始提醒我们。儒家是从历史文化这一边提醒人的自我(古之学者为己云云),道家则从天地自然那一边提醒人的自我(不丧己于物,不失性于俗云云),所以,我们不但要从自我出发走向自然、走向文化,还需要明白一个反向运动的重要:要从文化里面出来,走向自然,从自然里面出来指向自我的源头,最后,回归到一个真实的自我,得到了一种大安定,这是一条回归复命的道路,——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路。

就是这种自我的觉醒,是我们今天整个教育系统,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博士生涯,是不为我们提供的,从不提醒人生的此一个维度之重要性,于是,人就活得很迷茫。对于体制内的教育,我们看到了太多悲伤的事情。从小小年纪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开始,焦虑、痛苦、抑郁,甚至浓重的绝望感,很多年轻的学生,就开始充满了幻灭,这似乎是很令人诧异的一件事情。

我自己常年是在制度里面当老师的,后来有了一个机缘,让我生了一些疑问。开始思考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我思考古人的教育,思考理想的教育,古人究竟是怎么展开教育的,或者说,理想形态的教育应该是怎么一回事。

很快,我就发现,奔走天下,离开固有的时间与空间展开教育的行动,是其中非常显眼的一种现象,这当然是从孔子开始的,周游列国,弘扬正道,一路沿袭下来,到了宋元明清,一直到了民国的那一代,无数的大师,都在行动当中,在奔走当中,而不单单是书斋里面的书写,就可以宣告教育的圆满的。

刚才行其庭先生讲到了民国的唐文治,我还想到了梁漱溟、熊十力等人,他们的一生,都充满了刚健雄浑的行动力,置身家国流离的时代命运当中,在炮火纷飞的间隙,皆以“讲学”为慧命,绝不能中断的。所以,学问若非落实在自己的生命里头,没有用生命的行走与健行来激活它,那么,即便学了无数的文化与知识,阅读无量的典籍,结果究竟如何呢?还有一些人,归于田园,归于山川,面对天地风物,山川湖泊,那又能怎么样呢,很可能也会是一种迷失。

所以,回到自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其难哉!

02 
你就是有与无的中间地带

法国有一个哲人,叫做帕斯卡尔,物理学里面还有一个关于压强的帕斯卡尔定律,就是他发明的。但是,他首先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曾经有一句话非常深刻,大体是说,人面对无穷,是虚无的;面对虚无,他又是全部。所以,人就是有与无的中间地带,是一立于中项的几。他还说,“我们的灵魂被扔进肉体之中,灵魂在肉体中才发现了数学、时间、尺度……”

换言之,每一个人其实拥有两个维度、双重命运,但是,你必需要走向一种自我的深度寻找,反求诸己!我们的祖先也一直在提醒着,一种理想的学问状态,一定是回返到自己的生命里头,无论在何种人生情境当中,或顺或逆,皆然,逆境中尤其重要,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命运》里面说云:

“力气无可向外用之处。你只能回环于自立志,自努力,自责怨,自鼓舞,自得,自叹……一切都是'自’之中。尤其是当走不通时,要归于修德行;那更是醇正底向里用力。还只有'反求诸己’'尽其在我’那条路。”

但是,最热爱人的个体性,从个体当中寻找整体性的路径,当然是庄子这样的哲人,他一直在提醒我们说:请问,你在哪里?他之所以批评儒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在担心一种公共的观念形态所形成的传统与习俗,也许会迷失你的本性,所以,他会提醒天地自然的启示。同时,他也不会忘记进一步提醒,天地自然里面也隐藏着一种危险,会湮灭你的主体性,令你无法见独。

于是,要回到我们的个体性那里,寻觅第一块基石。——从文化到自然,从自然到自我,其实,也就是一种“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或“小有不如大有”的生命进程;最后,就是一个存在的大圆满,此种圆满,庄子把它叫做“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03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一些发大心灵的人


这些提醒都是需要一些条件的,譬如,必定是般配的,必须是真实的,必定是恳切的,饥渴的,等等。回到我们今天的这个时代,这是一个人心浮动的时代,也是技术革命的时代,尤其需要有人真正发心,有人提供各种心与心相会的机缘,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一种恳切讲学的风气。

我相信张应平兄大家都是很熟悉、很了解的了,我说了,我自己虽然跟他交往的时间不长,但他是一个有大心灵、大心愿的人。这个世界所有美的创造,最后之所以能够发生成为现实,其实就是靠一种愿力来推动,最后翻转为现实的。人间诸事,说白了,无非就是两种力量的较量,一是业力,一是愿力,后者才是我们人类的尊严之所系也。

在《金刚经》的开篇,佛陀与须菩提就在讨论一个愿力的问题,什么愿力呢?——要灭度一切众生,无论它是卵身胎身化身湿身,要灭度掉他们所有的烦恼,——灭度已毕,无有烦恼,却又应当持有一种无有众生可灭度者的一体性,就是这样的一种大心胸,造就了《金刚经》的境界。所以,一切善端善行,皆当起于内心的发心发愿之力度究竟如何。


04 
人需要三重觉醒,才能在无古今中“见独”


就此,我想起了当代的一位美国尼姑,她有几段话,我常常铭记而深有感触,她的大意是说:

人呀,其实需要三重的觉醒:第一重觉醒,是从日夜当中觉醒,日夜当中的觉醒就是我们要从梦境中醒过来;第二重觉醒,是从生死当中觉醒,生死的觉醒就是我们要从肉身的无常中醒过来;第三重觉醒,是从宇宙的存有与毁灭当中觉醒,此种觉醒就是要求我们不但是从古与今中觉醒,还要从有与无中彻底觉醒。而只有最后这一重觉醒,才是根本性的,才能得了一个彻底的圆满,因为宇宙也跟着你一起觉醒了。

而你,确实是在宇宙的存在里头,在时空里头,也就是在生死里头,日日夜夜的当中,这是无疑义的。但是,与此同时,你千万不要忘了,你并不是真的就在日夜的更替、生死的无常与宇宙的存有或毁灭当中,只有这样的三重觉醒,才会促成一个人的真实自我的觉醒,从而真正地立在一个永恒的维度里面,这就是我们想要藉着“有古今与无古今”的追问中,所指向的一个根本立场。佛家也管它叫涅槃或者解脱,道家则叫做见独,然后才能无古今云云,儒家则直接唤作“中道”之境界。

昨夜结束的时候,连山兄写了那段关于讲学的缘起,我让镜开小友题写了八个字:建中立极,知几达变。

中,就是我要讲的核心,中国中华中道中庸,它在谈论一个永恒的不动点,但又在时间里面,它是每一个人生命最本真的那一独在的状态,它是无古今的,只有对它的触及,才能立起一个永恒而真实的自我或自性,是能生万法的如如不动的那个存在界唯一的点;

但是,你又必定是在时间的维度里面。只是时间并不是如盐入水,并非全然是匀质散布开来的;并不是那样的,这个时间会因为你的出现,因你的觉醒而被察见,这个察见就触发了一种可能,叫做“几”,也就是特殊的时间点,譬如机会的“机”,时机的“机”,天机的“机”,知这个“机”,而带来了生命的一种创造,我们叫做“知几达变”,即在这样一个动态的人世间,展开你最现实的人世生活。

所以,你既是中,也是几,你既在中道的永恒里头,又在几道的无穷变动里面,你既属于恒道,又属于变道。于是,你在人世间的所有可能性的困厄或磨难,其实它只能挑战你的某一个维度,它无法同时挑战你的两个维度。无古今就是一个极,有古今就是一个变,这就叫做:建中立极,知几达变。天下本无事,纠结在人心,以为有分别,实则无古今。


05 
结语


我记得《阿含经》里面有一段话,也许值得一并在此分享给诸位,它是这样说的,人生在世,皆不免会遇到一些困顿、困厄,常人呢,如果受过这些挑战,他相当于同时中了两支箭,身体受伤了,内心也一起受伤;而我的这些弟子,阿罗汉弟子啊,他们永远只能中一支箭,这支箭就是人世间很难消解掉的磨难与困厄,这是无常的一部分,也是命定的一部分。

是的,谁都会遇到黑夜的,但这样的人,他的心是永远不会受伤害的。我们就生活在古今之变当中,但是,你还要有一份对于无古今的中道、恒道的那种觉醒、那一种支撑,于是你就能在相的维度里面看见无相。

我们再一次回到《金刚经》里面的那一段著名的箴言,佛陀这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切莫忘了,它还有后半句话,云:“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我就想模仿这整句话,结合我今天自己之所讲,造出这样的一个句子来:“凡古今相,皆是虚妄;见古今相即非古今相、无古今相,即见如来。

谢谢大家!(众鼓掌)

录音记录 | 子忠、王巍、许斌、不荒
整理校对 | 子宜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