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兽解“三纲五常”

 川后 2021-10-19
图片

中式蒸汽朋克风格的西安钟楼,这个角度应该是从金花广场自西向东看,图来自网络


加我




去年写过关于三纲五常的文章,指出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些所谓的“经典补遗”其实都是后人附会之作,被不少读者指责,以下摘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截图如下。

图片

上面这位网友引述的这段话完整的表述是:


汉朝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实都是断章取义,每一句话都有它的后半句——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可休之……
 


很多自媒体也加入了“纠错”、“正解”的行列,如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板有眼,有引证有出处,甚至有理论体系,但是唯独没有什么?唯独没有证据。

按理说,这么多作者都在强调董仲舒和《春秋繁露》,那就应该拿出最直接的物证:《春秋繁露》这本书,指出是哪个版本哪一页第几行,但最重要的物证居然没有被展示。

这个环节其实揭示了一个最根本的互联网写作乱象:作者瞎编乱造,读者人云亦云。

长期缺乏质疑精神,习惯了被灌输,就是这样的结果。

即使没有拿到这本书,我们看看行文之中的“子奔他乡”、“妻可改嫁”这样的措辞和句法,是否符合汉代文言文的句式?我不是语言学者,不敢妄言,但我对此心存疑虑。

文章开头指责我乱喷的那位读者显然没有看过《春秋繁露》,没看过原著就敢拿着微信段子当真学问,这种荒唐现象其实一直都在上演,尤其在一些爱国大V的公号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粉丝几乎是对大V绝对无底限的信任,包括我以前提到的一位白云先生的忠粉,公开告诉我:白云先生的每句话他都信。

世俗事件本该秉持的原则是摆事实讲道理,但是他给你上升到宗教信仰般的虔诚,那就没办法讲理了。

你们可以看到,我回复这位读者的时候已经很克制,也暗示他我对传统文化略知一二,但他浑然不觉,并挑衅、激将我敢不敢将他的留言上墙,好吧,我先拿最重要的物证。

图片

再推荐一本书:《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从董仲舒到白虎通》,网络有卖,也不贵,建议买正版。

嫌看书麻烦的,直接看我的文字好了——我是看过书才写下的这些文字,不是凭空捏造的。

其实只需要稍微琢磨一下就知道:董仲舒是什么人?皇帝的御用文人啊,他能写出危害皇帝利益的东西?这逻辑简单的不需要逻辑,但就是有人拿着胡萝卜当人参,再次说明逻辑课的重要性。

再其次,“可改嫁”、“则休之”这个句法是在搞笑,就像前几年出土的孔子遗嘱《子寿终录》一样,全特么五毛钱特笑,我一看孔子遗嘱的第一句就不淡定了:“子声微而缓,然神烁”,典型的“打不死的中国人”镜头语言么!再往前还有后人伪作的《心之力》,0.5们奉若珍宝的愚蠢令人喷饭。

不啰嗦,进入主题。
论据一、《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一节,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这其实不是孔子的发明,这只是当时的成语,但可以视为三纲中的两纲。而且这成语的意思是: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父要尽父道、子要尽子道,《论语·八佾》也记载了孔子的对君臣之道的一个观点:“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各自都要“尽道”,并没有要求一方必须无条件服从另一方。

孟子的说法更激进,具体参见《孟子·离娄下》。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所以我认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儒术”和孔孟的“儒学”,不是一回事儿。

论据二、韩非子最早提出了具有“三纲”雏形的思想基础:“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并且认为如果不这样就会天下大乱。

图片


韩非子一辈子倡导“法、术、势”,我认为他“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

夫以妻之近及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大意就是男人连老婆孩子也是不可以相信的,其他的人更没有值得信任的人!

韩非子这话是说给皇帝听的,但这句话在后世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就不多介绍了。


论据三、“三纲五常”里面董仲舒提出了“三纲”,具体章节是在《春秋繁露》的第12卷“基义第五十三”里面,如下。

图片     图片

至此,“三纲”的概念正式成型。

在这里,董仲舒把“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看做是“王道之三纲”,来自于天,当然也就是天经地义、不可违反的----阳尊阴卑,也就是意味着臣必须服从君,子必须服从父,妇必须服从夫,老董把这三纲抬高到天道的至高位置上,当然是为了将宗法秩序绝对化、永恒化。

这本书是汉代将儒学神学化、政治化的象征,跟孔孟的儒家已经相去甚远,所以马克思·韦伯称儒学为中国人的宗教----“儒教”,也不是全无道理。

虽然它完全不是宗教,但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宗教的作用,尤其是在伊斯兰东进的时候,起到了文化拒止作用,在我看来,这应该也是它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积极作用。

再往后到了东汉,汉章帝召集学者在皇宫内的白虎观举办了一场学术讨论。讨论的目的是确立一种思想并将之成文,用来塑造臣子和民众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
这就有了《白虎通义》,《白》继承了董仲舒的经学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它以神秘化、神圣化后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并对礼制、等级、军队、爵位、谥号、占卜、婚丧等一系列国家和社会行为作出了解释和规定,是一部有文献参考价值但也基本上可以归为糟粕的书。

这书里就提到了《三纲六纪》,但依然没有那种“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的说法。

图片
图片

原因是一样的:这种书都是为皇帝服务的,不可能出现对皇帝不利、鼓励民众有独立思想的文字。

那些所谓的后半句,基本上都是到了明清之后民间艺人在坊间文学创作上的谨慎表达。

如《张子房慕道记》,写汉代第一功臣张良的故事,其中就有一句:“我王岂不闻古人云: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
约成书于万历年间的《商周列国全传》(《封神榜》),作者许仲琳比如,多次在书中提到:“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慈,子必参商”(参星和商星,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其中一个升起时另一个降落,比喻永世隔绝不相见)。
类似的句子,在清代小说也常见。    
为什么明朝开始有了这种对传统儒学的反叛?
我以前写过我最怕的人是朱元璋,明朝是个流氓朝代,尤其洪武年间,被允许活着真是极大的幸运,大臣们早上上朝一一跟家人拥抱,因为不知道能不能回来,到晚上回来了,则合家欢庆,你说你不做官告老还乡?朱元璋说了:“奸贪无福小人,故行诽谤,皆言朝廷官难做”——非议朝廷可是大罪!
洪武年间不仅官难做,民间富户也十去七八,加上后来廷杖之风盛行,大臣们饱受屈辱,所以反抗情绪慢慢积攒,但即使如此,“君不正,臣投外国”也绝不可能出现在官方书籍里。
民间人士总结的这几句,虽然不是三纲五常的真正内容,但其中体现了当时民间思想的可贵。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从我罗列的这些截图可以看出,无论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还是东汉的《白虎通义》,把儿子顺从父亲、臣子顺从君王、妻子顺从丈夫毫无二致地说成是“地顺天”,还是天经地义、天命所归的意思。

这也是我特烦有人跟我讲“天道”、“天人合一”这些大学问的原因,有时候不耐烦我会反驳一句:真有老天,那老天爷也是个gr的!----五胡乱华的时候老天爷何在?蒙古铁蹄灭华夏的时候老天爷何在?日本鬼子南京屠城的时候老天爷何在?少特么拿这些大词儿忽悠老百姓!

其实我是个矛盾的有神论者----我不信人造的老天爷却相信灵魂的存在,我觉得人该有敬畏,我心里没有“天”,但有“天空”,我心里没有“神”,但有“神灵”,我相信科学,也承认有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并且我一直心存敬畏----对大自然、对美好的人性、对公平、正义和自由,我都敬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